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在法。實法是不可得性。凡有所得都不是實在法。

  其實善不善與實不實是一個。善不善是從用邊說。實不實是從體邊講。無我法是實法,有我就是不實法。無分別法是實法,有分別法皆是不實法。離相是實法,著相皆虛妄不實法,心無所住是實法,心有所住是不實法。所以無所得是實法,有所得都是不實之法。

  故說法者,若能如實說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分別,一切法離相,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一切法不可得,若如此說者,是名如實說法。如實說法者,不出二谛。如實說于真谛,則謂之善義。如實說于俗谛,謂之善語。如實之法,皆是實法。

  若不如實說法,即名戲論,戲論者即不如實也。例如凡所有名相,悉皆虛妄。 而說實有名相,是則戲論。一切法悉無自性,無自性則無我。而說一切法實有我,是則戲論。一切法空,而說一切法有,是則戲論。一切法不可得,而以有所得心說法,是則戲論。一切法不二,而說一切法有分別,是則戲論。一切法無生住滅,而說一切法實有生住滅,是則戲論。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而說一切法一異、有無,是則戲論。何故不一不異非有非無?因爲畢竟空中不可得一異有無故。若不如實說法,悉非實法。

  照了二空,住勝妙地。照了之「照」,不是能照所照之「照」,而是慧朗曰照。此照常寂,此寂常照,常照而寂,常寂而照。

  二空者,即人我空,法我空也。是等菩薩皆能除二障──煩惱障所知障。了二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空二我──人我法我。由此可知,這些大菩薩的地位是極高的。若能照了二空,便是一真法界義,常寂光義,無量義。故曰住勝妙地。

  得大名稱,永安隱眠。名聞十方曰大名稱。如是菩薩,能化現十方,普度十方衆生。十方衆生悉皆聞名稱念,故曰大名稱。

  永安隱眠,離諸苦名安隱,心無分別名入于安隱。因爲心無分別則不生憎愛, 無有憎愛則離生死,故涅槃名安隱處。在身曰安,約心曰隱。自凡夫以至聖人,凡離苦得樂名安隱。所謂眠者,是離粗重義。離蓋纏煩惱是離粗重義,調伏諸根是離粗重義,照了二空是離粗重義,究竟寂滅是離粗重義。故永安隱眠有正定義。菩薩正定,無定無不定。四威儀無不在定中,故曰永安隱眠。

  大家萬勿自作聰明,將「隱」字改爲「穩」字。須知隱字有其甚深含義,同時很多經都曾作過解釋。例如大寶積經,及大方廣叁戒經等。茲略引大方廣叁戒經的解釋,供大家參考。叁戒經說:「雲何安隱?謂無分別。(大寶積經亦說,雲何安隱?謂無分別。)若起分別,則便有常。若已有常,則有對礙。若有對礙,則便有住。若已有住,則便相續。若已相續,則便有違。若已相違,則重相違。若重相違,則有虛錯。若已虛錯,則有狂亂。若已狂亂,則有虛诳。若已虛诳,則有憂惱。若已憂惱,則有悔恨。若有悔恨,則有所害。善不善法,隨所愛著。然實無有定法可著。但以想轉,爲想所縛。……」茲僅略引經文,無暇多作解釋。

  決定修行最上之法。是永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永離胎藏下劣之身,示現受生。業報身不得自在,故是胎藏下劣之身。是等菩薩已離業報身,故能自在示現受生。示現受生有二種,一、意生身。二、究竟法身。意生身者,地上菩薩,已舍業報身,猶未得究竟法身,以大悲願隨意受生,故名意生身。菩薩意生身以非業系故,具有叁種功德:一、遍到。二、速疾。叁、無礙。究竟法身唯佛具有。故勝鬘經雲:意生身直至究竟無上菩提。簡單來說,永離胎藏下劣之身,是說這些菩薩都已證得法身。

  講到這兒,衆生能往生極樂,實得大利益。極樂世界的衆生,蓮華化生,即是法性之身,永離胎藏下劣之身也。

  示現受生守護國土。菩薩已證法身,雲何還來叁界受生?此等菩薩爲利益衆生故,受叁界生,不過是示現而已。不是因爲業報而受生也。

  守護國土以下稱歎菩薩之利他功德。菩薩守護國土者,自己不造諸惡,亦教化衆生不造諸惡。所以菩薩守護國土,是自利利他共利。自己不造諸惡業,亦度化衆生都不造諸惡業,如此則國土清淨,那叫守護國土。

  諸所施爲普遍賢善。這些大菩薩有所施爲悉叫作佛事。什麼叫佛事?佛沒有其 他的事情,唯有一件事,欲度一切衆生皆成佛這叫佛事。施爲之「施」,是假施設。因爲于畢竟空中一切空寂,凡有施爲都是假施設。既然一切法畢竟空寂,爲什麼要有施爲呢?爲利衆生故。憐憫衆生故才有施爲。憐憫衆生不知道本來是無生無滅,沒有六道輪回,沒有地獄餓鬼畜生,而虛妄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實在可憐憫。

  普遍賢善。普遍十方度一切衆生稱之爲賢善。這是說這些大菩薩利他的功德。

  離于叁界,能救叁界。是說菩薩行。說這些大菩薩都不同于小乘,只顧自度,不度衆生。離叁界叫無漏。有漏是指叁界講。出于叁界的叫無漏。生于叁界之中叫有漏。

  小乘人離于叁界證無漏法叫無漏五陰。菩薩離于叁界證無漏,可是不住于無漏。無漏是叫做空。菩薩行空而不證,不取于涅槃。涉有不著,涉有是入叁界度衆生而不著不染,行空不證故菩薩不住涅槃。涉有不著故不住生死。所以菩薩得亦漏亦無漏五陰。離于叁界,能救叁界。

  其行清淨善達自他。其行清淨者,叁業清淨也。善達自他者,自度而度人也。

  皆得具足如是功德。是總結上文,歎其功德也。上來歎德已竟,繼則稱菩薩名號。

  【其名曰勝思惟菩薩。勝趣行菩薩。妙音菩薩。美音菩薩。辯具菩薩。辯

  聚菩薩。珠髻菩薩。千輻菩薩。法辋菩薩。法響菩薩。蓮花面菩薩。蓮

  華眼菩薩。持地菩薩。持世菩薩。聲遍大地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诃薩。

  一切皆是童子像類。于此衆中而爲上首。各各與己眷屬等俱。】

  童子表志性純真,梵行清淨也。

  衆中上首,略同今世「代表」之義。因爲大菩薩及比丘僧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衆俱,略舉是十五位菩薩以爲代表,同時各代表其所率眷屬。故下文有各各與己眷屬等俱。

  各各與己眷屬等俱。都與他的眷屬在一起。所謂眷屬不只限于家屬或是親屬,而是同參道友、師徒都可以包括到眷屬裏。譬如說釋迦牟尼佛講經,無量人天大衆俱,這都是佛的大眷屬。

  【爾時觀世音菩薩。與無量無數灌頂受職諸菩薩衆之所圍繞。】

  以下分別示諸菩薩眷屬。觀世音菩薩所將灌頂受職菩薩衆。天竺風俗,王子將 紹王位時,取四大海水行灌頂禮。今此受職灌頂,系法雲地菩薩,超佛子地,成就自在法身,堪紹佛位,所行之灌頂禮。換句話說,觀世音菩薩所將眷屬,皆系十地菩薩。

  【得大勢菩薩。與無量億大梵天衆之所圍繞。】

  色界諸天,通稱梵天,故大梵天衆,表色界天衆也。

  【勝思惟菩薩。與無量菩薩及天主帝釋之所圍繞。】

  欲界第二重天名忉利天。忉利翻譯爲叁十叁,居須彌山頂。中央一天名帝釋天,天主者,即帝釋天主。

  【虛空藏菩薩。與無量四天王衆之所圍繞。】

  四天王衆居須彌山腹,爲欲界第一重天。

  【衆所知識菩薩。與無量采女之所圍繞。普賢菩薩。離疑菩薩。不空見菩

  薩。止諸蓋菩薩。無量善巧藥王菩薩。藥上菩薩等。各與無量菩薩大衆

  之所圍繞。】

  明各菩薩眷屬衆竟,以下明聲聞眷屬。

  【長老舍利弗。摩诃目幹連。摩诃迦葉等。各與一切大阿羅漢之所圍繞。】

  長老者德臘俱尊之聖者。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爲佛弟子。舍利弗智能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因當時有多人名目犍連,故加摩诃二字以示有別。摩诃迦葉者,頭陀第一。大阿羅漢,示與阿羅漢不同。非唯尊稱冠之以「大」也。阿羅漢者曰應供、殺賊、無生。阿羅漢應供,應受人天供養。大阿羅漢應供,應受人天及界外聖人供養。阿羅漢殺賊,滅見思煩惱。大阿羅漢殺賊,滅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進破無明煩惱。阿羅漢無生,離分段生死,大阿羅漢無生,離分段生死,複漸了變易生死。

  【乃至十方恒河沙等。一切世界所有日月諸天子等。各以威光來至佛所。

  以佛神力彼彼威光不能照曜。猶如聚墨比閻浮金。】

  日月之光比于佛光,猶如聚墨比閻浮金。何以故?因爲日月諸光,均對暗顯明。而佛光無暗,無所不燭故。閻浮金者,閻浮新譯瞻部,其地在須彌山南。曰閻浮洲,即吾人所居之地。其中有樹名閻浮,樹下有河,河中出金,名閻浮金。其金赤黃色,略帶紫光。佛身光明無以倫比,故日月威光相較之下,猶如聚墨。

  以下是天龍八部。

  【又有無量那羅延天。及以水天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等。亦與眷

  屬之所圍繞。美音幹闼婆王。亦與無量幹闼婆衆之所圍繞。無濁迦婁羅

  王。與七億迦婁羅王眷屬圍繞。】

  此于八部略說四部。幹闼婆曰香陰,爲帝釋的俗樂神。迦婁羅即金翅鳥。有人說那羅延天即力士天,亦有說即摩醯首羅天。

  【乃至十方恒沙世界。一切菩薩。各請已佛與眷屬俱。來至此間娑婆世界

  。持諸上妙出世供具。供養于佛及菩薩已。各禮佛足住一面。坐蓮華

  座瞻仰世尊。】

  住一面應避六法:一、不可太遠。因爲太遠深恐宿德說話你聽不到很費他的力氣。二、不可太近。深恐觸忤到宿德沒禮貌。叁、不在上風。怕身上的臭氣熏到宿德。四、不在高處。因爲不敬故。要規規矩矩地站在一面講話。五、不當眼前,恐怕宿德瞻視難故。六、不在後。恐怕宿德與語難故。

  十方恒沙世界之菩薩,各請已(己)佛允許後,與眷屬俱來此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然後退下來住止一面,坐蓮華座瞻仰世尊。

  【爾時勝思惟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

  是言。世尊。我爲四衆。欲問如來二字之義惟願如來爲我解說。令我等

  輩鹹得利益。】

  起座偏袒互跪合掌,表當時請法之禮儀…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說魔逆經通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