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假是因缘假,性是因缘性,相是因缘相。因缘所生,乃是假现,故不可说有无实假性相。因为因缘法横遍竖穷,尽虚空遍法界无一法不是因缘所现。于是说一即遍一切。若知一即一切,当知一切即一,是谓自性清净心。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
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
此明五藏,五藏者一义多名。如来藏中法性,即自性清净藏。法界无界,即自性清净藏。法身非身,即自性清净藏。出世间上上藏,即佛藏也。佛藏即自性清净藏。先明自性清净藏之含义,以下讲自性清净藏被烦恼所染,唯佛能知。
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
客者非主,尘者不住,此明烦恼虚妄,无有实体。虚妄无体的客尘烦恼,能染自性清净的如来藏。这是不可思议的,唯是如来境界,非余人所能知。
客尘烦恼是讲无明住地烦恼。上烦恼是由无明住地,生起的增上烦恼。
【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
何以故下,自作解释自性清净如来藏,为客尘烦恼所染,为何是不思议的。
剎那心是生灭的虚妄的,性属虚妄,则无实体。既无实体,云何能被烦恼所染?
善是因缘善,不善是因缘不善。因缘生法,皆是假现,无有实体。故曰剎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
【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
这是进一步解释,自性清净不被烦恼所染的道理。上面讲过善心不善心,无有实体,不被烦恼所染。今双明烦恼与心,均无实体,故不相触。
心不可得,因缘而现。烦恼不可得,因缘而现。因缘假现,无有实体。故心与烦恼,当缘即空。若论真谛,本性空寂。若论世俗谛,似有即无。所以心与烦恼,萧然无寄。能缘之心既寂,能染之烦恼亦空。如是则空不触空,空不染空。故曰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之法,而能得染心呢?这是胜鬘第一个疑问,下面胜鬘便提出第二个疑问。
【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
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胜鬘夫人提第二个疑问说,但是事实上有烦恼,亦有烦恼染心。所以自性清净心而有烦恼染者,这是很难了解的。云何空能染空呢?
当知毕竟空中,实无有净,亦无有染。而凡夫迷闷,妄见有净有染。故实是非净而净,净而非净,非染而染,染而非染。
最后胜鬘仰推于佛说,唯佛世尊,实眼实智。
实眼者,赞佛见也。实智者,赞佛知也。
法因佛弘,故曰为法根本。诸佛如来正遍知,故曰为通达法。正法甚深,唯佛所说,故曰正法依。自性清净心有染,唯佛世尊如实知见也。
【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
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
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
闻唯信佛语。】
于是佛随喜赞叹。文义浅显,不须赘讲。
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
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有说是初地以上。有说是八地以上。大法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听受者,闻教奉行也。
至于其余声闻人,唯有仰信佛语而已。真子章第十四
如来真子者,其它经称为佛子。但是这儿的真子,不是泛指而言,经意似乎指能行一乘道者,是谓真子。
吉藏大师引用摄论解释真子。摄论谓如来真子,须具备五个条件。一、信为种子,二、般若为其母,三、三昧为胞胎,四、以忍为乳,五、以佛为父。
信者可以说从佛口生。般若为母者,是从正法生。大悲心,亦可配从法化生。
但是我们亦可不必勉强引用摄论。因摄论总是后世菩萨造的。不如就经论经,比较直捷。此经所说是一乘法,所以信受奉行一乘法,直至究竟佛道者,即是如来真子也。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故唯有奉行一佛乘者,是佛真子也。
【若我弟子随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随顺法智。而得究竟。随顺法智者观察
施设根意解境界。观察业报。观察阿罗汉眼。观察心自在乐禅乐。观察
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圣自在通。此五种巧便观成就。于我灭后未来世
中。我弟子随信增上依于明信随顺法智。自性清净心。彼为烦恼染污而
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信如来者。有是大利益。不谤深义。】
若我弟子,随信(经文中漏印),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随顺法治,而得究竟。
有人说随信是十信位,信增上者,十解位。依明信已随顺法智,是初地以上。
有人根据仁王经,谓此是说信忍顺忍二位。仁王经说五忍,五忍者,住行向位为伏忍,初二三地为信忍,四五六地为顺忍,七八九地为无生忍,十地至妙觉为寂灭忍。
总而言之,胜鬘一经,在演一乘教法。无论声闻缘觉菩萨,只要初业不愚一乘教法,便是随信。继续精进,可使信增上。依一乘之明信前进,即可随顺法智。随顺法智者,随顺无生法忍。终至而得究竟无上菩提。
随顺法智者,观察施设根意解境界。
此下分述五种巧便观。五种巧便观,自浅至深。第一观先观根尘识。所谓施设者,是假施设。因为根尘识三者,皆系因缘生法,假现无实,故曰假施设。
根是眼等六根。意解是眼识等六识。境界是色等六尘。于根尘识应如实观察其假施设,本性空寂。
观察业报。
观察业报,即观察因果。因是因缘起,果是因缘有,应如实而观察,唯因果无人。
观察阿罗汉眼(眠)。
经文为阿罗汉眼,有经本为阿罗汉眠,有外国僧人名法智者,谓依梵本应为阿罗汉明。我们且以阿罗汉眠作解。
阿罗汉取有余涅槃,然无明未破,而阿罗汉自以为得究竟涅槃。而无明烦恼未断,眠伏识内,故名阿罗汉眠。应如实观二乘涅槃,犹是幻化,非为一乘真实之道。
观察心自在乐禅乐。
心自在乐者,即心解脱之净果。断尽见思,心得解脱,出烦恼障,得自在乐。禅乐者,得禅定之乐,不被烦恼所侵。应如实观察,心自在乐禅乐,皆因缘生法,非究竟也。
观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圣自在通。
圣自在通者,言慧也。修行人若能断烦恼者为圣,如果不能断烦恼,仅断心心所法者,为凡。断烦恼换句话说,即断见思惑也。圣者既断见思惑,于是其智慧能通解诸法。是三乘圣者所得,故曰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圣自在通。
又可解释三乘人所得神通,为圣自在通。无论三乘智慧,三乘神通,应如实观察,皆非究竟也。
如是五种巧便观,次第完成,可谓我之真子了。
最后佛明如来真子功德利益。于我灭后未来世中。未来世者不简像法末法,只要我之弟子,随信信增上,依于明信随顺法智,于自性清净心被烦恼所染而得究竟。若得究竟,即是入大乘道之因。
是故信如来者。信如来者,即如来真子也。有如是大利益。有何等大利益?即不谤深义也。
不谤深义,即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大利益,已如前说。胜鬘章第十五
以上诸章在于胜鬘说法,第十五章系胜鬘护法。亦可以说以前诸章是正宗分,今此第十五章,是流通分。
【尔时胜鬘白佛言。更有余大利益。我当承佛威神复说斯义。佛言。更说
。胜鬘白佛言。三种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义离自毁伤。生大功德入大
乘道。何等为三。谓若善男子善女人。自成就甚深法智。若善男子善女
人。成就随顺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惟世尊。
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仰惟如来。除此诸善男子善女
人已。诸余众生。于诸甚深法坚着妄说违背正法习诸外道腐败种子者。
当以王力及天龙鬼神力而调伏之。】
尔时胜鬘白佛言,更有余大利益,我当承佛威神复说斯义。佛言更(便之误)说。
胜鬘欲起化他行,故复说余益。
胜鬘白佛言,三种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义,离自毁伤,生大功德,入大乘道。
于甚深义离自毁伤者,不谤深义也。不谤深义,则不种恶因。不种恶因,则不堕恶道,故曰离自毁伤。
有人言离自毁伤,是信忍,在初二三地。生大功德,是顺忍,在四五六地。入大乘道,是无生忍,在七八九地。我们不妨作为参考。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甚深法智……
胜鬘此说,是由深至浅。成就甚深法智,是初地究竟。成就随顺法智,是地前解行位。于诸深法不自了知,是解行以前,随信信增上人。
仰惟(推字之误)世尊。下文仰「惟」如来亦同。
除这三种善男子善女人外,其余诸众生,于诸深法不知不解,却坚持执着其虚妄邪说。违背正法,习诸外道,腐败种子者。当以王力,及天龙鬼神等强力而调伏之。
【尔时胜鬘与诸眷属顶礼佛足。佛言。善哉善哉。胜鬘。于甚深法方便守
护。降伏非法善得其宜。汝已亲近百千亿佛能说此义。】
尔时胜鬘与诸眷属,顶礼佛足。
法会将届圆满,胜鬘与诸眷属,顶礼于佛。
佛言善哉善哉……
世尊叹勉胜鬘,令其护持正法,降伏非法。汝已亲近百千亿佛,能说此义者,谓胜鬘久种善根能说此义也。
【尔时世尊。于胜光明普照大众。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足步虚空还舍卫
国。时胜鬘夫人与诸眷属。合掌向佛观无厌足。目不暂舍。过眼境已踊
跃欢喜。各各称叹如来功德。具足念佛还入城中。向友称王称叹大乘。
城中女人七岁已上。化以大乘。友称大王。亦以大乘化诸男子七岁以上
。举国人民皆向大乘。】
尔时世尊放胜光明……
法会圆满,佛放光现瑞。
初说法时,佛从空而来。今说经毕,复从空而去。从空而来者,表空生诸法。从空而去者,表诸法性空。
多罗树,据说乃椰树类,高可七丈。七多罗树,约四十九丈。
时胜鬘夫人与诸眷属,合掌向佛……
胜鬘送佛已,各各称叹于佛。合掌向佛,是身业恭敬,各各称叹如来功德,是口业恭敬。具足念佛,是意业恭敬。
还入城中,向友称王称叹大乘……
胜鬘送佛毕,还入城中,向友称叹,向王称叹大乘功德。化城中七岁以上女人,皆向大乘。胜鬘化女,王化七岁以上男子,皆向大乘。
西域人成熟期早,七岁可作沙弥。
【尔时世尊入祇桓林。告长老阿难。及念天帝释。应时帝释与诸眷属。忽
然而至住于佛前尔时世尊向天帝释及长老阿难。广说此经。说已告帝释
言。汝当受持读诵此经。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于恒沙劫修菩提行。
行六波罗蜜。若复善男子善女人。听受读诵乃至执持经卷。福多于彼。
何况广为人说。是故憍尸迦。当读诵此经为三十三天分别广说。复告阿
难。汝亦受持读诵。为四众广说。】
尔时世尊入祇桓林……
佛付嘱天帝释,令流传经法于天上。付嘱阿难,令流传经法于人间。佛念天帝释,天帝释即知,故应念而至。佛复为天帝释及阿难,重说此经,令受持读诵。
憍尸迦,是天帝释别称。于过去世,波罗奈国有婆罗门名憍尸迦。与同道三十三人,同修福业。命终后憍尸迦生为天主,余三十二人,同生忉利天以为辅臣。佛知此事,故直呼天帝释为憍尸迦。
善男子善女人,于恒沙劫修菩提行,行六波罗蜜……
此下是校量功德。菩提行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波罗蜜。恒河沙劫行六度之功德,若与此经相较,受持读诵此经,乃至执持经卷的功德,福多于彼。何况为人广说?其福当更殊胜。
【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佛告帝释。此经成就
无量无边功德。一切声闻缘觉。不能究竟观察知见。憍尸迦。当知此经
甚深微妙大功德聚。今当为汝略说其名。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天帝释
及长老阿难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言。此经叹如来真实第一
义功德。如是受持。不思议大受。如是受持。一切愿摄大愿。如是受持
。说不思议摄受正法。如是受持。说入一乘。如是受持。说无边圣谛。
如是受持。说如来藏。如是受持。说法身。如是受持。说空义隐覆真实
。如是受持。说一谛。如是受持。说常住安隐一依。如是受持。说颠倒
真实。如是受持。说自性清净心隐覆。如是受持。说如来真子。如是受
持。说胜鬘夫人师子吼。如是受持。】
天帝释请问于佛,此经是何名字,当云何奉持。经法本无名字,以第一义中,无有名相故。所以于第一义中,无有受持奉行,无有不受持奉行。若欲经法益世,当以世谛。众生以世谛故,方能信受奉持。所以天帝释,问佛经名。
于是佛说出十五个经名。这十五个经名,我们已分别于十五章中解释过。大家看经文就可明白,不须要多作解释。
【复次憍尸迦。此经所说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憍尸迦。今以此
说胜鬘夫人师子吼经。付嘱于汝。乃至法住受持读诵。广分别说。帝释
白佛言。善哉世尊。顶受尊教。时天帝释长老阿难及诸大会天人阿修罗
干闼婆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次憍尸迦!此经所说,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
因为此经入一乘道,所以决定了义。以决定了义故,能断一切疑。
憍尸迦!今以此说胜鬘夫人师子吼经付嘱于汝,乃至法住,受持读诵,广分别说。
释迦牟尼佛法住于世,正法住世千年,像法住世千年,末法位世万年。若依无量寿经,佛法没后,无量寿经犹多住世百年。
于是帝释顶受奉行。时天帝释长老阿难,及诸大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弟子慧修敬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终
后记
整理完了这篇讲记,不觉长长吐出一口气来。此经甚深,不可思议。尤其言约义隐,益发令人莫测涯底。
自忖根钝智劣,实不足讲解是经。只因慕法情痴,故不揣庸愚,勉力为之。若有错误,敬待来贤。
吉藏大师曾言,自来经家注疏,多系猜佛意旨。
古德尚且如此,何况我愚痴凡夫?是以不敢称讲经,权且领众虔诚诵经而已。
诵经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