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凡夫而言,二乘的偏空智称为净智。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波罗蜜。阿罗汉辟支佛以偏空智,度分段死,出三界,故权称为波罗蜜。

  但是二乘净智,虽曰净智,于彼一灭谛尚非境界,况四依智。

  二乘人得灭尽定,虽曰净智,但于一灭谛尚非境界。换句话说,二乘净智偏空,于毕竟空尚非境界。何况四依智,更非境界了。

  对于四依智,注疏家说法不同。有人说,在因行中依苦集灭道所生之智,名四依智。

  有人言四依智者,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这两种说法当中,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恰当。因为此经自始至终均是说四谛智。至于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既不见于前文,复不见于后文,所以不应是依法不依人等四依。

  阿罗汉辟支佛得灭尽定,谓净智。无学位以前,尚在世间修学阶段,谓之四种依智。此四依智,渐至渐得,故于一灭谛非是境界。

  如无边圣谛章中说,「世尊,无有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

  出世间上上智,即彼灭谛智,谓阿罗汉辟支佛不具。四智渐至,四缘渐至,依四缘生四智,即四依智。依苦生知苦智,依集生断集智,依灭生证灭智,依道生修道智,故曰四依智。

  【何以故。三乘初业。不愚于法。于彼义当觉当得。为彼故世尊说四依。

  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间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间上上第一

  义依。所谓灭谛。】

  三乘初业不愚于法,于彼义当觉当得。

  三乘初业者,说法不一。有人说三乘初业,即是干慧地。此是根据三乘十地说,三乘十地者,通乎三乘人。一、干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支地,九、菩萨地,十、佛地。

  三乘初业时,即于一灭谛,知当觉当得。易言之,于干慧地时,便自知作佛。以厌若情深故,且取罗汉果。

  其余有谓四念处以上,即三乘初业。亦有人谓戒定慧之戒,即三乘初业。因为三乘皆以戒为本故。

  至于不愚于法,谓声闻有二种,一种是愚法声闻,一种是不愚法声闻。愚法是定性声闻,不愚法是退大声闻。退大乘心之声闻,于初业时,不愚于法,便自知将来当得作佛。

  但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我们都知道舍利弗是退大声闻,按说应是不愚于法。为何法华经云,舍利弗等一切声闻,皆自保究竟,闻说法华方知作佛呢?

  大家解释这句经文,都是把它作肯定语气解。谓三乘人于初业时,即不愚于法,于一灭谛义当觉当得,自知将来作佛。于是将这句含义,弄得隐晦不明。

  今详审经文,这句话似是假设语气,假设三乘人于初业时不愚于法,则于彼灭谛义当觉当得。我觉得作这样解释,则免去了多少瓜葛。拙见如此,谨供大家参考。

  为彼故,世尊说四依。

  为彼等愚于法故,世尊依苦说知苦智,依集说断集智,依灭说证灭智,依道说修道智,说如是等四依。

  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间法。

  依苦知苦,依集断集,依灭证灭,依道修道。皆是佛在三界内,为修道人所说。行人若依此而修,便可证得阿罗汉辟支佛之净智,便可得阿罗汉辟支佛波罗蜜。是知修此四依者,尚未出三界,故曰是世间法。

  最后独赞一灭谛之一依。赞一依是一切依上,是出世间上上第一义依。

  颠倒真实章第十二

  此章所明生死依如来藏,如来藏即是一依。一切染净法,皆依如来藏。若谓生死依如来藏,是为真实。若谓不依如来藏而有生死,是为颠倒。此章是以生死依如来藏,助成一依义。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世尊。有如来藏

  故说生死。是名善说。】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

  第一句直显一依义。如来藏者,即毕竟空也。于毕竟空中,建立一切生死法,故曰生死依如来藏。九道众生依业报因缘,见九法界。唯佛知法界缘起毕竟空,毕竟空中法界缘起。

  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

  如来藏是毕竟空,故无始而不可知。既然生死依如来藏,所以生死亦无始不可知。

  如果有人说,有如来藏故,说有生死,此人即是善说佛法。是名善说者,即真实义也。

  【世尊。生死。生死者。诸受根没。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

  世尊!生死,生死者。

  前边生死二字,是标示出生死之名。后边生死二字,是欲解释生死的含义。所以说生死者,诸受根没,次第不受根起。

  诸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其能生六识,取其能生之义,名曰六根。六根能领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故名诸受根。

  诸受根没者,渐渐趋向死亡。次第不受根起,人既死亡,渐渐地诸根不能生识,不能领纳诸尘,故名次第不受根起。这种情形,便名为生死。

  【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来藏。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谓根坏。

  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

  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来藏。

  如来藏是二空,此是说明生死二法,是虚妄是空。仅以世间名相言说,而说有死有生。其实世间言说,有名无实,皆是戏论。

  世间人以假名相,说死是诸根坏,生是新诸根起。其实诸法无相,诸法不可得,说生死者,皆是虚妄言说,与如来藏毫无关系。故曰非如来藏有生有死。这是说生死是虚妄的,仅以世间言说而得假立。非是如来藏,实有生死。譬如水中投影,其影只是虚妄假相,而无实体。故影虽有来去,而水体不动。影动不止,而水体湛然。

  再如海中起波,波是假相。波相依水而有,依水而有波,作如是解者,是为真实。若谓水外有波,波不依水,如是解者,则是颠倒。然波有起伏,犹人有生死。波虽起伏,而水性不动。犹如人虽生死,而如来藏不动。

  【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

  者。是如来藏。】 

  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

  有为相者,生住灭三相。而如来藏者,犹之水性。水性不变,离生住灭相。如来藏亦复如是,无有生灭,常住不变。

  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犹如水是一切波浪之所依,能持一切波浪,能建立一切波浪。如来藏亦是如此,是一切法之所依,能持一切法,能建立一切法。

  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犹如海水,与一切波浪不离,不间断,不脱节,不差异。如来藏亦复如是,与一切不思议佛法,不离,不间断,不脱节,不差异。此即是说如来藏不异一切佛法,如来藏即是一切佛法。一切佛法不异如来藏,一切佛法即是如来藏。

  世尊!不但如此,纵然虚妄空幻的生死,虽然与如来藏断、脱、异、相外等有为法。但是亦依持如来藏,而得建立。

  犹如波浪虚妄,与水性断脱异外,但亦是依持于水而得建立的情形一样。

  【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何以故。于此六识及心法智

  。此七法剎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世尊!如果没有如来藏,便不能厌苦,亦不能乐求涅槃。因为六识及心法智,皆是虚妄的生灭法,自体尚不可得,焉能厌苦乐求涅槃呢?心法智者,便是第七末那识。

  何故六识及心法智,不能厌苦,不能乐求涅槃呢?因为生死涅槃,苦乐报应,皆以如来藏为因。六识及心法智,亦以如来藏为因,其自体尚不可得,焉能作依作因? 

  六识及心法智,念念生灭,以念念生灭故,所以不能知苦,不能与涅槃为因。六识及心法智,皆系从缘,本无自性,尚不能知苦,焉能为涅槃作因? 

  唯如来藏,常令诸识,知苦求乐也。

  【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世尊。

  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如来藏者。堕身见众生颠倒众生空乱

  意众生。非其境界。】

  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

  如来藏无前际,有二种意义,一者横遍竖穷,故无前际。二者无始无生,故无前际。故曰是不起不灭法。不起不灭者,常住义也。

  由其常住故,乃能种诸苦,厌离诸苦,乐求涅槃。

  世尊!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

  言如来藏,量等虚空,离诸众相。

  如来藏者,堕身见众生,颠倒众生,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

  身其又名我见,此言凡夫。凡夫执五阴身心为我,不知五阴皆空,故堕身见。若达五阴皆空,则可证法身。

  颠倒众生,是言二乘。二乘人不知常乐我净,颠倒执着无常苦无我不净。

  空乱意众生。始学大乘之人,多习空观,妨乱真解,名空乱意。此三种人,于如来藏,非其境界。

  自性清净章第十三

  自性清净,即此如来藏中,法性圆明之体。无始以来性自圆满,虽处染而不垢,虽修治而不净,故曰自性清净。

  然染而不染,不染而染。净而不净,不净而净。此法甚深,唯是如来境界。

  胜鬘夫人仰推如来,唯佛了知。于是佛便随喜,赞叹胜鬘。

  自性清净者,无性也。如经云,诸法自性,以无性为性。以诸法无性,故曰自性清净。以无性故,乃能随缘而成。既是缘成,当知无有自性。所谓无性毕竟空,随缘有染净。是知净性与烦恼,皆无定性。如果净性与烦恼皆有定性者,那么烦恼能染净性,当是净性亦能染烦恼。如果净性能染烦恼,云何称为净性?

  故知二者皆无自性,即此毕竟无性,名曰自性清净。此法甚深,唯佛能了。

  自性清净,在诸佛即是大圆满觉。在众生时,即谓之佛性,即谓清净因心。故名为自性清净心。

  由于自性清净无性,故又名毕竟空,又名一灭谛,又名清净法身,又名如来藏中清净法性。

  自性清净,即是实相。但不得说有,不得说无,不得说实,不得说假,不得说性,不得说相。乃至一切不可说,即此不可说,亦复不可说。因为于自性清净中,说有则一切有,说无则一切无,说实则一切实,说假则一切假,说性则一切性,说相则一切相。何以故?因为有是因缘有,无是因缘无,实是因缘…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