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凡夫而言,二乘的偏空智稱爲淨智。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波羅蜜。阿羅漢辟支佛以偏空智,度分段死,出叁界,故權稱爲波羅蜜。

  但是二乘淨智,雖曰淨智,于彼一滅谛尚非境界,況四依智。

  二乘人得滅盡定,雖曰淨智,但于一滅谛尚非境界。換句話說,二乘淨智偏空,于畢竟空尚非境界。何況四依智,更非境界了。

  對于四依智,注疏家說法不同。有人說,在因行中依苦集滅道所生之智,名四依智。

  有人言四依智者,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這兩種說法當中,我們認爲第一種說法比較恰當。因爲此經自始至終均是說四谛智。至于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既不見于前文,複不見于後文,所以不應是依法不依人等四依。

  阿羅漢辟支佛得滅盡定,謂淨智。無學位以前,尚在世間修學階段,謂之四種依智。此四依智,漸至漸得,故于一滅谛非是境界。

  如無邊聖谛章中說,「世尊,無有出世間上上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

  出世間上上智,即彼滅谛智,謂阿羅漢辟支佛不具。四智漸至,四緣漸至,依四緣生四智,即四依智。依苦生知苦智,依集生斷集智,依滅生證滅智,依道生修道智,故曰四依智。

  【何以故。叁乘初業。不愚于法。于彼義當覺當得。爲彼故世尊說四依。

  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間上上第一

  義依。所謂滅谛。】

  叁乘初業不愚于法,于彼義當覺當得。

  叁乘初業者,說法不一。有人說叁乘初業,即是幹慧地。此是根據叁乘十地說,叁乘十地者,通乎叁乘人。一、幹慧地,二、性地,叁、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辦地,八、支地,九、菩薩地,十、佛地。

  叁乘初業時,即于一滅谛,知當覺當得。易言之,于幹慧地時,便自知作佛。以厭若情深故,且取羅漢果。

  其余有謂四念處以上,即叁乘初業。亦有人謂戒定慧之戒,即叁乘初業。因爲叁乘皆以戒爲本故。

  至于不愚于法,謂聲聞有二種,一種是愚法聲聞,一種是不愚法聲聞。愚法是定性聲聞,不愚法是退大聲聞。退大乘心之聲聞,于初業時,不愚于法,便自知將來當得作佛。

  但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我們都知道舍利弗是退大聲聞,按說應是不愚于法。爲何法華經雲,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皆自保究竟,聞說法華方知作佛呢?

  大家解釋這句經文,都是把它作肯定語氣解。謂叁乘人于初業時,即不愚于法,于一滅谛義當覺當得,自知將來作佛。于是將這句含義,弄得隱晦不明。

  今詳審經文,這句話似是假設語氣,假設叁乘人于初業時不愚于法,則于彼滅谛義當覺當得。我覺得作這樣解釋,則免去了多少瓜葛。拙見如此,謹供大家參考。

  爲彼故,世尊說四依。

  爲彼等愚于法故,世尊依苦說知苦智,依集說斷集智,依滅說證滅智,依道說修道智,說如是等四依。

  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

  依苦知苦,依集斷集,依滅證滅,依道修道。皆是佛在叁界內,爲修道人所說。行人若依此而修,便可證得阿羅漢辟支佛之淨智,便可得阿羅漢辟支佛波羅蜜。是知修此四依者,尚未出叁界,故曰是世間法。

  最後獨贊一滅谛之一依。贊一依是一切依上,是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

  顛倒真實章第十二

  此章所明生死依如來藏,如來藏即是一依。一切染淨法,皆依如來藏。若謂生死依如來藏,是爲真實。若謂不依如來藏而有生死,是爲顛倒。此章是以生死依如來藏,助成一依義。

  【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

  故說生死。是名善說。】

  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

  第一句直顯一依義。如來藏者,即畢竟空也。于畢竟空中,建立一切生死法,故曰生死依如來藏。九道衆生依業報因緣,見九法界。唯佛知法界緣起畢竟空,畢竟空中法界緣起。

  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

  如來藏是畢竟空,故無始而不可知。既然生死依如來藏,所以生死亦無始不可知。

  如果有人說,有如來藏故,說有生死,此人即是善說佛法。是名善說者,即真實義也。

  【世尊。生死。生死者。諸受根沒。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

  世尊!生死,生死者。

  前邊生死二字,是標示出生死之名。後邊生死二字,是欲解釋生死的含義。所以說生死者,諸受根沒,次第不受根起。

  諸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其能生六識,取其能生之義,名曰六根。六根能領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故名諸受根。

  諸受根沒者,漸漸趨向死亡。次第不受根起,人既死亡,漸漸地諸根不能生識,不能領納諸塵,故名次第不受根起。這種情形,便名爲生死。

  【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來藏。世間言說故。有死有生。死者謂根壞。

  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

  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來藏。

  如來藏是二空,此是說明生死二法,是虛妄是空。僅以世間名相言說,而說有死有生。其實世間言說,有名無實,皆是戲論。

  世間人以假名相,說死是諸根壞,生是新諸根起。其實諸法無相,諸法不可得,說生死者,皆是虛妄言說,與如來藏毫無關系。故曰非如來藏有生有死。這是說生死是虛妄的,僅以世間言說而得假立。非是如來藏,實有生死。譬如水中投影,其影只是虛妄假相,而無實體。故影雖有來去,而水體不動。影動不止,而水體湛然。

  再如海中起波,波是假相。波相依水而有,依水而有波,作如是解者,是爲真實。若謂水外有波,波不依水,如是解者,則是顛倒。然波有起伏,猶人有生死。波雖起伏,而水性不動。猶如人雖生死,而如來藏不動。

  【如來藏者離有爲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爲法依持建立

  者。是如來藏。】 

  如來藏者,離有爲相,如來藏常住不變。

  有爲相者,生住滅叁相。而如來藏者,猶之水性。水性不變,離生住滅相。如來藏亦複如是,無有生滅,常住不變。

  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猶如水是一切波浪之所依,能持一切波浪,能建立一切波浪。如來藏亦是如此,是一切法之所依,能持一切法,能建立一切法。

  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猶如海水,與一切波浪不離,不間斷,不脫節,不差異。如來藏亦複如是,與一切不思議佛法,不離,不間斷,不脫節,不差異。此即是說如來藏不異一切佛法,如來藏即是一切佛法。一切佛法不異如來藏,一切佛法即是如來藏。

  世尊!不但如此,縱然虛妄空幻的生死,雖然與如來藏斷、脫、異、相外等有爲法。但是亦依持如來藏,而得建立。

  猶如波浪虛妄,與水性斷脫異外,但亦是依持于水而得建立的情形一樣。

  【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何以故。于此六識及心法智

  。此七法剎那不住。不種衆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世尊!如果沒有如來藏,便不能厭苦,亦不能樂求涅槃。因爲六識及心法智,皆是虛妄的生滅法,自體尚不可得,焉能厭苦樂求涅槃呢?心法智者,便是第七末那識。

  何故六識及心法智,不能厭苦,不能樂求涅槃呢?因爲生死涅槃,苦樂報應,皆以如來藏爲因。六識及心法智,亦以如來藏爲因,其自體尚不可得,焉能作依作因? 

  六識及心法智,念念生滅,以念念生滅故,所以不能知苦,不能與涅槃爲因。六識及心法智,皆系從緣,本無自性,尚不能知苦,焉能爲涅槃作因? 

  唯如來藏,常令諸識,知苦求樂也。

  【世尊。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世尊。

  如來藏者。非我非衆生非命非人。如來藏者。墮身見衆生顛倒衆生空亂

  意衆生。非其境界。】

  世尊!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

  如來藏無前際,有二種意義,一者橫遍豎窮,故無前際。二者無始無生,故無前際。故曰是不起不滅法。不起不滅者,常住義也。

  由其常住故,乃能種諸苦,厭離諸苦,樂求涅槃。

  世尊!如來藏者,非我非衆生非命非人。

  言如來藏,量等虛空,離諸衆相。

  如來藏者,墮身見衆生,顛倒衆生,空亂意衆生,非其境界。

  身其又名我見,此言凡夫。凡夫執五陰身心爲我,不知五陰皆空,故墮身見。若達五陰皆空,則可證法身。

  顛倒衆生,是言二乘。二乘人不知常樂我淨,顛倒執著無常苦無我不淨。

  空亂意衆生。始學大乘之人,多習空觀,妨亂真解,名空亂意。此叁種人,于如來藏,非其境界。

  自性清淨章第十叁

  自性清淨,即此如來藏中,法性圓明之體。無始以來性自圓滿,雖處染而不垢,雖修治而不淨,故曰自性清淨。

  然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淨而不淨,不淨而淨。此法甚深,唯是如來境界。

  勝鬘夫人仰推如來,唯佛了知。于是佛便隨喜,贊歎勝鬘。

  自性清淨者,無性也。如經雲,諸法自性,以無性爲性。以諸法無性,故曰自性清淨。以無性故,乃能隨緣而成。既是緣成,當知無有自性。所謂無性畢竟空,隨緣有染淨。是知淨性與煩惱,皆無定性。如果淨性與煩惱皆有定性者,那麼煩惱能染淨性,當是淨性亦能染煩惱。如果淨性能染煩惱,雲何稱爲淨性?

  故知二者皆無自性,即此畢竟無性,名曰自性清淨。此法甚深,唯佛能了。

  自性清淨,在諸佛即是大圓滿覺。在衆生時,即謂之佛性,即謂清淨因心。故名爲自性清淨心。

  由于自性清淨無性,故又名畢竟空,又名一滅谛,又名清淨法身,又名如來藏中清淨法性。

  自性清淨,即是實相。但不得說有,不得說無,不得說實,不得說假,不得說性,不得說相。乃至一切不可說,即此不可說,亦複不可說。因爲于自性清淨中,說有則一切有,說無則一切無,說實則一切實,說假則一切假,說性則一切性,說相則一切相。何以故?因爲有是因緣有,無是因緣無,實是因緣…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