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邊不住中。故曰心得離二邊,亦不執于中。一切無執著,等同如虛空。
一切無能數一偈,仍是先贊後問。
【青綠金色光 紅紫赤白色 從面門出炎 如恒河沙等
普照無量界 廣遠如虛空 滅惡道得樂 導師光觸故。】
滅惡道得樂,導師光觸故。謂佛光所照之處,皆得滅諸惡道,而得樂也。
【若放膝光明 是授聲聞記 若手放光明 是說辟支佛
佛定記大乘 一切智慧道 光利衆生已 還入無垢頂。】
此說放光功德。膝間放光,是表授聲聞記。手放光明,是與辟支佛授記。今面 門放光,定授大乘記也。
【善哉人中天 叁界所供仙 願如實敷演 導師一向說
斷疑悅大衆 以何因緣笑 千萬億衆生 聞已心歡悅。】
最後仰企佛說笑因緣。
【如是請已。佛告阿難。汝今見是勝志善男子不。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
得無生忍合掌禮我。百千諸天而供養之。阿難白言。見已世尊。佛言。
阿難。是勝善男子。曾于七十二億佛所。種諸善根行菩薩道。修集無上
正真之道。爾時常作大轉輪王恭敬供養是諸如來尊重贊歎。常修梵行。
悉皆護持。是諸佛法。阿難。是勝志善男子從今已往。常值無量無數諸
佛。恭敬供養尊重贊歎。常修梵行。令無量阿僧祇衆生住菩提道。過是
無量阿僧祇劫。集菩提道已。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號智光王如
來應供正遍覺乃至佛世尊出現于世。國名嬉見。劫名一寶嚴。】
佛告阿難,汝見勝志善男子,得無生法忍,合掌禮我嗎?阿難言見已世尊!佛言,是勝志善男子,曾于七十二億佛所,種諸善根行菩薩道。常作大轉輪王,大轉輪王者,金輪王也。
轉輪王有四種,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王四部洲,故稱大輪王。銀輪王王叁部洲,銅輪王王二部洲,鐵輪王只王南瞻部洲。
恭敬供養是諸如來,供養所值之佛也。並且常修清淨梵行,悉皆護持如是諸佛之佛法。
如是勝志善男子,從現在以去,當值無量無數諸佛。悉皆恭敬供養,常修梵行。並且令無量阿僧祇衆生,發菩提心,住菩提道。
過是無量阿僧祇劫,集菩提道已。當得成佛,號智光王如來,應供,正遍覺,乃至佛世尊,出現于世。
此將十號從略,十號者如來應供正遍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者,稱佛功德也。前五號以自利德立名,後五號以化他德立名。自利德者,慧具足也。化他德者,福具足也。故成佛者,十號具足。以十號具足故,名曰世尊。
彼佛國名嬉見,劫名一寶嚴。嬉見者,即喜見也。
【阿難。是嬉見土所受用物。猶如他化自在天中。彼國衆生不漏色聲香味
觸法無諸惡色。彼諸衆生互相恭敬歡喜悅樂。是諸衆生皆悉往見智光王
佛。乃至夢中亦常見佛不離念佛。是故彼土名日嬉見。于是劫中唯一如
來施作佛事。佛及衆生壽等一劫。是故彼劫名一寶嚴。】
阿難!嬉見國土所受用物,猶如他化自在天中。他化自在天極爲快樂,所須樂具,皆由下天化作,不須自作也。此嬉見國土所須樂具,皆悉現成也。
彼國衆生,不漏色聲香味觸法,無諸惡色。漏者煩惱也,彼國衆生,于六塵不生煩惱也。惡色者,惡報色身也。彼國衆生,不受叁途惡報色身。
彼諸衆生,互相恭敬,歡喜悅樂。是言彼諸衆生,無貪瞋癡也。甚至彼嬉見國土,非五濁惡世。
是諸衆生,皆悉往見智光王佛。言彼國衆生,皆得見佛也。不似他方佛土,福薄衆生,不得見佛也。
不但親往見佛,乃至夢中亦常見佛。是故彼國衆生,皆得見佛。因爲彼國衆生不離念佛也。是故彼土名曰嬉見。
于是一寶嚴劫中,唯有智光王如來一尊佛。不似我們賢善劫中,有千佛出世。彼劫中唯有智光佛施作佛事。彼佛及衆生之壽命,等皆一劫。是故彼劫名一寶嚴。
【阿難。是智光王佛。純菩薩僧九十二億。皆是初會得不退轉。是智光王
如來欲涅槃時。先當授彼師子進去菩薩記。當得作佛。號師子相如來應
供正遍覺乃至佛世尊。壽十中劫然後涅槃。當有無量無邊菩薩僧。佛涅
盤時。以全身舍利起一寶塔。縱廣六十由旬。高八十由旬衆寶嚴飾。無
量衆生而供養之。】
智光王佛弟子九十二億,純菩薩僧,無有二乘。皆是初會即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智光王佛欲涅槃時,授記師子進去菩薩,次當作佛。號師子相如來,十號具足。師子相如來,壽十中劫。師子相如來,有無量無邊菩薩僧。涅槃時,以全身舍利,入于寶塔。塔縱廣六十由旬,高八十由旬。每一由旬,約四十裏。佛全身舍利, 有無量衆生而供養之。
【爾時勝志菩薩從空來下。頂禮佛足右繞七匝。向佛歎說不壞法界偈
色界及法界 衆生界同等 是界等智界 今授我記已
受界煩惱界 與空界同等 諸法同是界 今我同此來
法界及欲界 及與于叁界 等同如虛空 我記同于是
生死界涅槃 等住如法界 是界及水界 地界風火界
陰入及與界 眼界眼識界 意界及法界 是境界同等。】
爾時勝志菩薩蒙佛授記後,從空而下。頂禮佛足,繞佛七匝,然後贊歎宣說不壞法界偈。
色界及法界,衆生界同等。言色界法界衆生界,等同虛空界也。
是界等智界,今授我記已。以一切法悉空故,所以色界法界衆生界,亦等同智慧界。智慧界者,即佛界也。因爲佛爲大智世尊也。
一切法畢竟空,而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故今世尊與我授記已竟。
受界煩惱界,與空界同等,諸法同是界,今我同此來。受界煩惱界者,皆由彼此我人是非而生。然而如是等界,與虛空界同等。
甚而言之,一切法悉同虛空界。今我同此來者,既然一切法悉同虛空界,故一切法皆不二無有差別。不二無有差別者,是一切法「如」也。今我同此來,是言我深證法性,少分同于如來也。以如是故,所以蒙佛授記。
法界及欲界,及與于叁界,等同如虛空,我記同于是。
法界等同虛空,叁界亦等同虛空。所以我之蒙佛授記,亦同于虛空也。
生死界與涅槃界,悉皆如虛空一般,而住于法界也。
是界及水界以下,言既然法同于虛空界,然則地水火風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如是等境界,同入于法界。當然亦同于虛空界。所以這一切境界,皆同等也。
【不授我陰記 不授界入記 不授名色記 不授內外記。】
佛不以陰界入與我授記,亦不以名色與我授記,亦不以內根外塵與我授記。因爲陰界入,名色根塵等,皆生滅法故。
我們要知道,若離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若離名色根塵,便是法性身也。故此偈意謂,佛以法身與我授記也。
【以音聲故知 導師受我記 音聲是寂靜 佛無有心意
作心而授記 我亦無有識 得受于道記 如我佛亦然
如佛我亦然 諸衆生亦爾 授記受記爾 受記是真實
如如悉舍離 不壞于法界 安住真實際 我禮等正覺
同入一切法 如虛空無作 學知方便故。】
以佛音聲故,知佛與我授記。然而音聲乃因緣生法,故本寂靜。一切法本來寂靜,故皆離心意識。所以佛無有「作意心」而爲我授記。我亦無有分別的識心,而受于佛記。佛寂靜,我亦寂靜。故曰如我佛亦如此,如佛我亦如此。乃至諸衆生亦如此,佛授記于我,我受記于佛,亦是如此。亦如此者,一切法清淨、寂靜、平等、如如也。
受記是真實。因爲受記是因果法也。修因必然證果,故應受記。若無受記,便無因果。若無因果,則佛法滅矣。
然因果是緣起法,緣起性空,一切如如。一切如如,便無分別,故曰如如悉舍離。
如如則一相,一相者便是無相,無相者還歸空寂。空寂者,諸法實際也。因爲諸法實際等虛空故,所以不壞不雜。故曰不壞于法界,安住真實際也。法界者萬相森羅。雖萬相森羅,卻是一體如如。一體如如則空無所有。空無所有,乃諸法實際。故體空寂而不礙相宛然,相宛然而不礙體空寂。愚夫見相而執有,智者見相而知無。愚夫聞空而執無,智者聞空而知有。故不壞法界之有,即安住真實之空也。正 如佛贊須菩提曰:「具壽善現!智慧甚深,不壞假名,而說法性。」
我禮等正覺,同入一切法,如虛空無作,學知方便故。
等正覺者佛也。勝志言,我敬禮于佛,我與世尊同入一切法。因爲我與世尊及一切法,悉同虛空一般無起無作,平等如如無有分別也。
學知方便故。應爲「覺」知方便故。勝志意謂,因爲我已覺知,我與世尊及一切法,皆是緣起方便故。既然皆是緣起假現,故我覺知,我與佛及一切法,體性皆空,平等不二也。
【爾時勝志菩薩。偈贊佛已頂禮佛足。右繞七匝坐一面。】
勝志菩薩贊佛已,頂禮繞佛後,退坐一面。
【爾時佛告阿難。汝受持是經讀誦書寫。于大衆中廣爲人說。阿難白言。
我已受持世尊。此經何名當雲何奉持之。佛告阿難。是經名爲文殊師利
神通所持。亦名滅除一切諸魔外道音聲。亦名采寶。亦名寶箧。如是受
持。】
爾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流傳後世。因爲法會大衆得聞是經,未預法會者,須 假流通,始得聞法。再者末法時期衆生福薄,須借流通始得聞法也。
阿難白言,我已受持。世尊!此經何名,當雲何奉持之?至此,阿難請問經名,以便憶記奉持也。
佛說出此經凡有四名,「文殊師利神通所持」「滅除一切諸魔外道音聲」「采寶」「寶箧」。以是名字,汝當憶持。
【說是經已。文殊師利童子。勝志菩薩等。及大聲聞大德阿難。及諸大衆
天龍夜叉諸天及人幹闼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說是經已,文殊師利童子,勝志菩薩等大衆,及諸大聲聞,大德阿難,此言聖衆也。天龍夜叉,諸天及人,幹闼婆等,此言凡衆也。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終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