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

  目錄

  前言

  釋經題

  釋經文

  

  前言

  七年多以前,曾經講過這部大方等如來藏經。當時選講這部經的著眼點,只是喜圖這部經不太長,講起來費時不太久。同時全經只是九個譬喻,文義明顯。講者不費力,聽者容易懂。說來慚愧,當時只是存著一種取巧心,選講這部經。

  事後發覺事實並不如此,這部經的義理甚深。世尊以大悲心方便宣說而已。于是警覺于心,再不敢輕率從事,此經一講而止。

  最近重新披閱,感覺此經義理雖深,然是修行人之寶典。因爲修行人雖然法門無量,總而言之不外要除煩惱圓顯如來藏。此經若能流傳于世,將大有助于衆生。于是不揣劣智,走筆作解。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

  東晉天竺叁藏佛陀跋跎羅譯

  釋智谕撰

  釋經題

  【大方等】

  大方等亦曰大方廣,爲大乘經之通稱。于十二部經中,方等爲大乘。此經爲方等中最上,故曰大方等。

  理正曰方,平等曰等。平等者,如如義,無礙義,無差別義,法界義。教出第一義曰方,教出世俗義曰等。

  【如來藏】

  如來藏其義甚深,在衆生則曰佛性,在諸佛則曰法身。衆生修道,不外除諸障礙,顯其佛性。一旦佛性圓顯。便名成佛。

  佛性論謂如來藏之「藏」,有叁種義,一、所攝義,二、隱覆義,叁、能攝義。

  所攝義,是約自性佛性而言。謂一切衆生,皆被如如境所攝。如如境又曰如如理。如如理者,諸法不二義,一真法界義。一切衆生,皆悉無二,皆入一真法界。此即所謂如來藏衆生者是。若能如此悟者,即入無生法忍。

  隱覆義,謂如來性被煩惱所隱覆,衆生雖具而不見。當此之時,僅名佛性,不名爲佛。以爲煩惱隱覆故,即名衆生藏如來。

  能攝義,謂果地一切過恒沙功德,住應得性時,被如來藏攝之無余。

  如來藏即是法身,法身即是如來藏。法身在纏,便名如來藏,此時即名佛性。如來藏出纏,即名法身,此時謂之爲佛。易言之,法身隱時,名如來藏。如來藏顯時,轉名法身。

  其實佛性法身,湛然常住,無顯無隱。只是衆生不見,謂之爲隱而已。故若顯若隱,皆不思議也。

  【經】 

  梵語修多羅,譯爲契經,簡稱曰經。契經者,契理契機也。上契佛理,下契衆生根機。修多羅正譯爲綖,有貫穿義,謂以理貫文,教理相應也。

  【東晉天竺叁藏佛陀跋陀羅譯】

  東晉是我國朝代名。我國古稱印度爲天竺。叁藏者,經、律、論也。通達經律論的法師,稱叁藏法師。今稱叁藏者,系叁藏法師之略稱。佛陀跋陀羅,是譯經之人。

  佛陀跋陀羅譯曰覺賢。本來姓釋,是迦毗羅衛國人,爲甘露飯王之後裔。

  祖父達摩提婆,此雲法天。商旅于北天竺,因而定居。父達摩修耶利,此雲法日。

  佛陀跋陀羅,叁歲喪父,五歲喪母,于是出家爲沙彌。

  受具後修業精進,博學群經,以禅律馳名。

  與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賓。伽達多于密室閉戶坐禅,見佛陀跋陀羅忽然而至。 伽達多驚問從何所來。答雲,頃至兜率禮彌勒而來也。言訖而隱。

  後伽達多屢見神變,乃敬心祈問。始知佛陀跋陀羅得不來果。

  後來中國,附舶循海而行。經一海島,佛陀跋陀羅指一山下曰,可止于此!舶主不肯。船行二百余裏,忽遇逆風,吹船還至島下。衆人方悟其神異。

  後遇便風,衆船齊發。唯佛陀跋陀羅曰不可,舶主乃止。先發諸船,一時遇難覆沒。

  于暗夜中,佛陀跋陀羅忽令衆船俱發。衆船無有從者。佛陀跋陀羅自起收纜,一舶獨發。不多時盜賊忽至,留者悉被抄害。

  至中國後,至長安與羅什遊,羅什大悅。後語弟子雲,本鄉有五船俱發,前來中國。弟子傳告外人,以致頗受人譏。後果有天竺五舶來,證其所言不虛。

  佛陀跋陀羅曾至廬山,會慧遠大師。止于廬山歲許。後于元嘉六歲入寂。世壽七十一。略述其事如是。詳見梁高僧傳。

  佛陀跋陀羅于東晉安帝世,譯經一十五部,計一百一十五卷。此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系元熙二年于道場寺譯出。

   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寶月講堂栴檀重閣。成佛十年

  與大比丘衆百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六十恒河沙。】

  此是證信序。佛取滅時,阿難以四事問佛。四事略謂,佛住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後我等依何而住?佛答依四念處而住。又問,佛在世以佛爲師,佛滅後以何爲師?佛答以戒爲師。又問佛在世,惡性比丘,有佛對治,佛滅後雲何對治?佛答梵壇對治。其中一項便是,佛滅後結集經時,開始應雲何記載?佛答開端應記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些大衆宣說此經。」

  此中有六種因緣成就證信序,故名六成就。一、如是爲信成就。二、我聞爲聞成就。叁、一時爲時成就。四、佛爲主成就。五、在王舍城耆阇崛山爲處成就。六、與大比丘衆百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六十恒河沙爲衆成就。以此六種成就,可證此經爲佛所說,真實不虛。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國,國王爲頻婆娑羅。頻婆娑羅王原居上茅城,因患火故遷來于此,因名王舍城。有雲此城往昔由千王共居,故名王舍。佛于此說法度生甚久。王舍城周圍有五座山,第一座便是耆阇崛山,即靈鹫山。

  佛于山中寶月講堂栴檀重閣,時成佛已十年。與大比丘衆百千人俱。

  出家受具足戒之男衆曰比丘,女衆曰比丘尼。梵語比丘,一名而有叁義,故多義不翻。叁義者,一、破惡,比丘破身口七支惡。七支惡者,身有殺盜淫,口有妄語惡口绮語兩舌。二、怖魔,比丘修道,損魔眷屬,致魔驚怖。叁、乞士,士者清雅之士。言比丘清淨自活,不生我慢不染世欲。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令衆生舍悭行施,作衆生良佑福田。是故有人譯比丘爲「除馑」者。謂比丘乞食,令衆生行施修福,不受饑馑之報也。

  大比丘之大,有叁義,即大多勝。大者,言此等比丘,于小乘有學人中,極尊極高。多者,言此等比丘,博通內外經典,廣學多聞。勝者,言此等比丘,知見真 正,勝過九十六種外道。故曰大比丘。衆者,僧也。即大比丘僧百千人在一起。

  菩提薩陲簡稱菩薩。菩提譯爲覺,薩陲譯爲有情。故菩薩者,覺有情也。言此等有情,既已自覺,複能覺悟其它有情。亦曰大道心衆生。其含義則爲上求佛智,下化衆生。因爲大道心者,有上求佛智意,衆生者,有下化之意。上求曰智,下化曰悲。故又有悲智雙運之意。

  摩诃薩譯爲大,菩薩摩诃薩即大菩薩也。

  恒河亦名殑伽河,兩岸多沙。世尊每以恒河沙形容數目之多。因爲恒河之沙,爲僧衆日常所見故。如是大菩薩,有六十恒沙之衆。

  【皆悉成就大精進力。已曾供養百千億那由他諸佛。皆悉能轉不退*輪。

  若有衆生聞其名者。于無上道終不退轉。】

  皆悉成就大精進力。大精進力者,勇猛精進于無上菩提,無有退轉也。此等菩薩,皆得成就。如是說來,論位應在十地。

  已曾供養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那由他譯曰億,有曰十萬,有曰百萬,有曰千萬。古來說法不一。供養如是等諸佛,說明如是等菩薩,善根深厚。

  皆悉能轉不退*輪。

  「轉」者,自己已經證得,複能轉化他人也。「不退」者,此有二義,一、得而無失曰不退。二、無生寂滅,已證究竟曰不退。「法」者,無生正觀爲之軌則也 。「輪」者,無累不摧,無過不盡也。

  若依法華論,轉不退*輪者,即是佛也。不過十地菩薩既受佛位,當知亦能轉不退*輪也。

  若有衆生聞其名者,于無上道終不退轉。

  是等菩薩功德不可思議,衆生聞其名號,便能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以下列出菩薩名號。

  【其名曰法慧菩薩。師子慧菩薩。金剛慧菩薩。調慧菩薩。妙慧菩薩。月

  光菩薩。寶月菩薩。滿月菩薩。勇猛菩薩。無量勇菩薩。無邊勇菩薩。

  超叁界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香象菩薩。香上菩薩。香上首

  菩薩。首藏菩薩。日藏菩薩。幢相菩薩。大幢相菩薩。離垢幢菩薩。無

  邊光菩薩。放光菩薩。離垢光菩薩。喜王菩薩。常喜菩薩。寶手菩薩。

  虛空藏菩薩。離憍慢菩薩。須彌山菩薩。光德王菩薩。總持自在王菩薩

  。總持菩薩。滅衆病菩薩。療一切衆生病菩薩。歡喜念菩薩。餍意菩薩

  。常餍菩薩。普照菩薩。月明菩薩。寶慧菩薩。轉女身菩薩。大雷音菩

  薩。導師菩薩。不虛見菩薩。一切法自在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

  薩。如是等六十恒河沙菩薩摩诃薩。從無量佛剎。與無央數天龍夜叉幹

  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俱。悉皆來集尊重供養。】

  略出四十九位菩薩名,以爲六十恒河沙菩薩上首。此等菩薩,有從他方世界來 者,故曰從無量佛剎而來。無量佛剎者,即無量佛國土也。

  余列八部鬼神。佛度一切衆生,慈育萬有,故八部鬼神預會左右。

  天。有欲界天與色界天。以大梵天及帝釋天主爲首。

  龍。龍爲神靈之物,能護持佛法。

  夜叉。有叁種,一者在地,二者在虛空,叁者在天。地行夜叉不能飛行,在虛空及在天二種夜叉,皆能飛行。夜叉譯爲暴惡鬼。

  幹闼婆。譯爲香陰,所謂陰者,陰身也。不啖酒肉,唯啖香資陰。是帝釋天主的樂神,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

  阿修羅。譯爲無端,男醜女美。又名非天,此神果報最勝,其福似天,而無天德,故曰非天。

  迦樓羅。即金翅鳥神。兩翅舒張,相去叁百叁十六萬裏。以龍爲食。

  緊那羅。此神似人而頭有角,亦帝釋天主之樂神。

  摩羅伽。譯爲大腹行,爲大蟒神。羅什大師雲,即地龍也。

  如是等衆,悉來集會,尊重供養釋迦牟尼佛。

  【爾時世尊于栴檀重閣。正坐叁昧而現神變。有千葉蓮華大如車輪。其數

  無量色香具足而未開敷。一切花內皆有化佛。上升虛…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