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彌覆世界猶如寶
帳。一一蓮花放無量光。一切蓮花同時舒榮。佛神力故須臾之間皆悉萎
變。其諸花內一切化佛結加趺坐。各放無數百千光明。于時此剎莊嚴殊
特。一切大衆歡喜踴躍。怪未曾有鹹有疑念。今何因緣無數妙花忽然毀
變。萎黑臭穢甚可惡餍。】
此經以九喻說明如來藏,此是第一萎花喻。佛以神變現瑞,發起宣說此經之因由。
據大智度論雲,蓮有叁種,人間蓮華,十數葉。天上蓮華,具有百葉。菩薩蓮華,乃千葉寶蓮。
須臾之間,是很短的時間,不及一小時之久。今一日一夜,有二十四小時。若以須臾計,一日一夜有叁十須臾。
萎華表塵勞煩惱,華中化佛表如來藏。佛欲令衆生,除滅煩惱,顯現佛性,故 示現除去萎華,即得見性成佛。
于此可知,佛教衆生修證無上菩提,只是欲令衆生除滅煩惱,並無一法可得。若得煩惱滅盡,即是無上菩提也。
是故慧海禅師初參馬祖。祖問,來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裏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
是知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即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放下一切知見,便能開佛知見。然而今人學佛,多是背道而馳。今人學佛,多是只求增長知見。認爲懂得資料多,知見廣便是佛法。不曉得知見立知皆無明本,懂得知見愈多,埋葬自己的佛性亦愈深。無邊佛法,何須外求?自家性中本來具足也。
如何方能使自己的佛性顯現?簡而言之,只是除煩惱而已。
若能除滅五欲,佛性便得漸顯。若能除滅五蓋,佛性便得漸顯。若能除滅十不善,佛性便得漸顯。若能除滅二障,佛性便顯現。一旦除到心中無一物,即證無分別智。證得無分別智,便能分別一切。無分別智曰正,能分別一切曰遍知。簡單說即是成佛。
或者有人會問,既無分別,焉能分別一切?君不見能鑒明鏡,鏡中無一物,方能照一切物。又如池水,淨無纖塵,方能照物無礙。如果塵土混濁,焉能照物?
故知欲顯如來藏者,只須清淨自心也。只求知見之徒,只益戲論,不入佛法。 以下八個譬喻,同是說明此番道理。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大衆所疑。告金剛慧。善男子。于佛法中諸有所疑
恣汝所問。時金剛慧菩薩知諸大衆鹹有疑念。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
緣。無數蓮花中皆有化佛。上升虛空彌覆世界。須臾之間皆悉萎變。一
切化佛各放無數百千光明。衆會悉見合掌恭敬。爾時金剛慧菩薩。以偈
頌曰
我昔未曾 神變若今日 見佛百千億 坐彼蓮花藏
各放無數光 彌覆一切剎 離垢諸導師 莊嚴諸世界
蓮花忽萎變 莫不生惡餍 今以何因緣 而現此神化
我恒沙佛 及無量神變 未曾見如今 願爲分別說】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大衆所疑,告金剛慧,善男子!于佛法中,諸有所疑,恣汝所問。
佛說法須待因緣和合,弟子有問,佛始作答。如是方能應理應機。所謂法無高下,對機者妙。以如是故,欲說妙法,先行征問。
時金剛慧菩薩,知諸大衆鹹有疑念,而白佛言……
金剛慧菩薩,非是自己不知,而是代大衆發問。故曰知諸大衆鹹有疑念。
爾時金剛慧菩薩,以偈頌曰:
我昔未曾睹,神變若今日,見佛百千億,坐彼蓮華藏。
前半偈贊佛神變希有,暗示預知佛將說大乘法也。見佛百千億,系化佛也。坐彼蓮華藏,言被蓮華所含藏。
各放無數光,彌覆一切剎,離垢諸導師,莊嚴諸世界。
准上文「于時此剎莊嚴殊特」,可知一切剎者,指釋迦牟尼佛國土。一尊佛之國土,爲叁千大千世界。一座須彌山爲中心,成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爲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以曆小千、中千、大千,故曰叁千大千世界。所以經文說莊嚴諸世界。離垢諸導師,即言百千億化佛也。
蓮華忽萎變,莫不生惡餍,今以何因緣,而現此神化。
以所見事請問于佛。餍同厭。謂大衆莫不生厭惡心也。
我睹恒沙佛,及無量神變,未曾見如今,願爲分別說。
此段文義明顯,勿須贅解。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經名如來藏。將欲
演說故現斯瑞。汝等谛聽善思念之。鹹言善哉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佛欲說大方等如來藏經,故現此瑞。金剛慧及諸菩薩,聞佛是言,鹹稱善哉!願樂欲聞。
汝等谛聽,善思念之。谛聽者,領解也。故有人說谛聽是聞慧。善思念是熏識 ,故有人說是思慧。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無數蓮花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花內。相好莊
嚴結加趺坐。放大光明衆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
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
動。善男子。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
備足如我無異。】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無數蓮華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華內……
這是說明,佛現如是神變,欲借喻明法。
結加(亦作跏)趺坐,系諸佛之坐法。此有二種,一曰吉祥坐,二曰降魔坐。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即結吉祥坐。
先說譬喻以後,然後以法合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
佛圓具五眼,謂之佛眼。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天二眼,系人天所具。慧眼系二乘所具,法眼菩薩所具。佛具肉眼天眼,人天所見,佛悉能見。佛具慧眼法眼,叁乘所見,佛悉能見。佛且獨具佛眼,佛之所見,五乘不見。此即佛圓具五眼也。
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者,謂汝等不見,唯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皆具佛性也。
貪恚癡諸煩惱,若總說便是無明。如來智者,謂佛知也。如來眼者,謂佛見也 。如來身者,謂佛法身也。結加趺坐俨然不動者,謂佛報化身也。此即是說,于衆生無明煩惱當中,有佛知見,有佛叁身,皆悉具足。
如來如單講,是佛法身,梵語多陀阿伽度。謂佛乘如實道而來,故名如來。凡夫不如而來,二乘如而不來,唯佛世尊,亦如亦來,異于凡夫二乘,故名如來。
于佛十號,經中往往特表前叁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如來已如上釋,應供梵語阿羅诃,亦譯曰無所著。謂如來斷盡一切煩惱,叁業清淨,無染無著。應受九界聖凡、一切衆生供養,故曰應供。正遍知梵語叁藐叁佛陀,亦譯爲等正覺。謂佛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清淨,開覺一切衆生,令得無上道。正遍知者,謂佛以無顛倒智,知一切衆生顛倒也。
一般說來,如來即法身,應供即報身,正遍知即化身。亦可說,此叁號即名叁德叁谛。如來者,即法身德,中谛也。應供者,即解脫德,俗谛也。正遍知者,即般若德,真谛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具備,如我無異。此說明衆生藏如來,法身流轉六道。
諸趣者,生死六道也。身有二種,一、曰煩惱身,亦曰業報身。二、曰法身,無煩惱業之系縛。
大方等無想經雲,煩惱身有六道生死,法身則無生死。而如來藏者,即法身也。
由煩惱而造業,由業而受身,由身而受諸苦。此即惑、業、苦,構成十二輪轉。
然佛以佛眼觀見,衆生于六道輪轉煩惱身中,有如來法身常住無染,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猶于萎華之中,皆有化佛,結加趺坐,放無數光明。
【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觀未敷花見諸花內有如來身結加趺坐。除去
萎花便得顯現。】
天眼能見細色,不被遠近明暗山石等所障。故觀未敷之花,內有如來身結加趺坐。凡夫肉眼,僅見粗色,稍有隔礙,則不能見。
除去萎花,便得顯現。
此是譬喻說,譬如除去煩惱,便現佛性。佛性圓現,便究竟佛道。
由此可知,學人修道,只在放下,無有一法可得。放下不忠即名忠,別無忠可得。放下不孝即名孝,別無孝可得。放下煩惱即名菩提,別無菩提可得。放下生死,即名涅槃,別無涅槃可得。
衆生落入生死,不得成佛。便是因爲無量劫來,虛妄取相,橫生煩惱造諸業障。障礙太深,障于佛性,不得圓現。本來是佛,卻反落入生死六道。
爲今之計,只須清淨身心不取于相。因爲一切法性空無相,取相生想,皆是妄想。以妄想故,起貪恚癡。以叁毒故,造十惡業。惡業因緣,落入六道生死。
我們既知病源,便應精進對治。對治之法,便是值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時,心 莫取于相。不取于相,則心清淨。心若清淨,便不起煩惱。不起煩惱,自然不造惡業。離諸煩惱業,是名解脫。是即名無上佛道也。
癡人學佛,不知修道,只知取著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如人本欲滅火,卻反以油助,實可憐憫。不知執相而求佛法,適與佛法大相徑庭也。
【如是善男子。佛見衆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爲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
性。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
變。但彼衆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爲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
如是善男子!佛見衆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爲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
如來以佛眼見衆生如來藏已,爲憐愍故,欲令衆生開其迷悶,故爲說法而示覺路。爲了除滅其煩惱,顯現其佛性。
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法爾如是也。法爾雲何?經雲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也。佛出現于世,如來藏不增。佛不出世,如來藏不減。易言之,衆生成佛,如來藏不增。衆生未成佛,如來藏不減。此法增不得一毫,減不得一毫。增一毫則重,減一毫則輕。此之謂妙湛總持不動尊也。
但彼衆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爲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
如此天真佛,被衆…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