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目錄前言首一講經題講經文
前言
欲講此「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以前,先作一番簡單交代。
此經先有劉宋時代,由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于文帝世譯出。求那跋陀羅當時譯出佛經,共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這部勝鬘經,便是其中的一部。據「叁寶紀」記載,當時名爲「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
以後至唐朝時,又有叁藏菩提流支譯本,列入大寶積經第一一九卷,第四十八會。名曰勝鬘夫人會。二種譯本文字小異。同時勝鬘夫人會,未分章目。
我們知道,劉宋是南北朝時,劉裕受禅而建,時在公元四百七十年以前。唐朝是在公元六百一十八年以後。所以菩提流支本,譯出時代較晚。
其余據叁寶紀記載,可能還有其它譯本。可惜失傳不見。
這本經注疏本不少,要算吉藏大師的「勝鬘寶窟」最爲詳盡。我們現在講這部經,便是采求那跋陀羅譯本,並參考吉藏大師的勝鬘寶窟。不過爲了選單行本方便講解的關系,選用民國五十二年,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星雲法師標點之單行本。名曰勝鬘夫人經。
此經演一乘妙旨,攝受圓機,全經義旨,不出于此。而一乘者,一法有多異名。例如一實谛、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法性、法身。其余如真性實相、如如、實際、實相般若、首楞嚴、中道、畢竟空、正因佛性、性淨涅槃等,皆一乘之異名。
吉藏大師雲,法鼓楞伽及以此經,並屬無方之教。不過法鼓居此經之前,楞伽居此經之後。何以知之?因爲法鼓經是佛在舍衛城,爲波斯匿王而說。波斯匿王聞法後,方乃信佛。而此經雲,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故知此經在法鼓以後。
佛于楞伽經第四卷曾說「我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及二智滿足諸菩薩等,宣說如來藏及識藏。」故知此經,說在楞伽以前。
大家聽講此經,應掌握住一乘法的概念。不可斷章取義,執取名相。如果隨文而轉,便失經旨了。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宋中印度叁藏求那跋陀羅譯
釋智谕講述
講經題
【勝鬘】
勝鬘夫人,是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所生之女,嫁阿逾阇國。今承佛威神宣說此經,故經題首標勝鬘二字。
印度習俗貫華爲鬘,以嚴其首。此是鬘中勝者,故曰勝鬘。
波斯匿王生女,國民及百官歡喜慶賀。奉上寶華珍飾之鬘,故名女爲勝鬘。所以勝鬘直接的意義,即慶賀之意。如果引申含義,有狀人美德之意。
【師子吼】
師子吼者,歎其說法也。如師子爲百獸之王,振聲一吼,百獸懾服。贊歎勝鬘說法,猶師子吼也。
思益經雲:「師子吼者爲何謂耶?答言,若行者說法無所貪著,是名師子吼。若行者貪著所見而有所說,是野幹鳴,不名師子吼,起諸邪見故……。憍屍迦!有所說法,乃至如來尚不貪著,何況余法?是名師子吼。又憍屍迦!如說修行,名師子吼。決定說法,名師子吼。說法無畏,名師子吼。
又憍屍迦!若行者爲不生不滅不出故說法,名師子吼。若爲無垢無淨無合無散故說法,名師子吼。又憍屍迦!師子吼名決定說一切法無我無衆生。師子吼名決定說諸法空。師子吼名守護法故而有所說。師子吼名作是願言,我當作佛,滅一切衆生苦惱。師子吼名于清淨所須物中,少欲知足。師子吼名常能不舍阿蘭若住處。師子吼名行施唱導。師子吼名不舍持戒。師子吼名等心怨親。師子吼名常行精進,不舍本願。師子吼名能除煩惱。師子吼名以智慧善知所行。」
故有法師略引思益經雲,所謂師子吼,有叁種義。一、如說修行。二、無畏說。叁、決定說。如說修行者,言行一致,無虛說也。無畏說者,勝鬘于佛及衆會前,縱任辯才,闡揚妙法,無所畏懼。如淨名雲,演法無畏如師子吼。再者無畏者,不畏于他,能令他畏也。決定說者,所弘之法,是真語,是實語,是如語,是不異語,是不诳語。
【一乘】
法華經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無二亦無叁者,不是說無有一切法也。而是說一法時,一切法皆是一法也。法本不二,即此不二,即是一切法。法本不二者,即畢竟空。一切法者,即法界緣起。約法界緣起說,則是無量。約畢竟空說,即是一乘。
故一乘即是畢竟空義,即是一實谛義。如本經所說正法、無邊聖谛、一滅谛、第一義、不思議空、如來藏、法身、真實、一谛、一依、自性清淨等,皆是分別說一乘義。
【大方便】
菩薩說法,于一說無量,于無量說一。于畢竟空,說無量法界緣起,于法界緣起說畢竟空。于無相說一切相,于一切相說無相。于無分別說差別法,于差別法說無分別。如此種種,皆大方便也。
無叁乘人,說叁乘人。無叁乘法,說叁乘法,皆是佛之大方便。故一乘爲體,方便爲用。一乘爲實,說叁乘爲方便。在佛一乘爲實智,方便爲權智。此方便中極,故曰大方便。
若廣說有五種方便,一、進趣方便。如見道前七種方便。見道者,是初果須陀洹。七方便又名七賢位,即叁賢四加是。叁賢者,是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四加行是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
二、善巧方便。如十波羅蜜等。叁、善權方便。如無叁乘人說叁乘人等。四、施造方便。凡所造作,善巧施爲,故名方便。五、顯一乘,離相巧成。
顯一乘,離相巧成者,即于一說無量,于無量說一等是。
【方廣】
方廣者,是大乘經之通名。如十二部經中,唯方廣爲大乘義。十二部經者,一、修多羅,二、重頌,叁、諷頌,四、因緣,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論議,十、自說,十一、毗佛略。梵語毗佛略。華語曰方廣。理正曰方,文富曰廣。謂大乘經,其義廣大,猶如虛空也。十二、授記。故于十二部經中,方廣爲大乘也。
理正者,真解無偏也。文富者,事無不赅也。故真解無偏曰方,事無不包曰廣。
若依法藏大師釋大方廣,大以包含爲義,方以軌範爲功,廣則體極用周。
所謂軌範爲功者,即理正也。體極用周者,即事無不赅也。如果我們簡單說一句,方廣者,大乘也,事理周圓也。
【經】
梵語修多羅,譯爲契經。天竺僧人,名縫衣之綖爲修多羅。綖有貫穿攝持之用,故契經有契理契機之功。
【宋中印度叁藏求那跋陀羅譯】
此「宋」是指南朝劉裕所建之宋。中印度叁藏求那跋陀羅。求那跋陀羅,是中印度人。叁藏者,經、律、論也。通達經律論的法師,名叁藏法師。
求那跋陀羅,譯曰功德賢。通達大乘,世贊爲摩诃衍。本婆羅門種,因閱阿毗昙雜心,驚悟佛法深奧。乃舍家遠遁,出家受具。此經爲其所譯,略如前言中所說。
如來真實義功德章第一
本章首歎佛功德,述歸仰受記因由。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
法未久共相謂言。勝鬘夫人是我之女。聰慧利根通敏易悟。若見佛者必
速解法心得無疑。宜時遣信發其道意。夫人白言。今正是時。】
佛于雙樹間,時將取滅。阿難以四事問佛,其中一事即「佛滅後,結集經典,經首應安何語?」佛言經首應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些大衆宣說是經。
此即所謂六成就,以六種因緣成就講經法事,同時亦成就證信序。六成就者,如是爲信成就。我聞爲聞成就。一時爲時成就。佛爲主成就。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爲處成就。與某些大衆在一起爲衆成就。
本經只有五種成就,缺衆成就。因爲佛說此經,是于空中出現而說者,故無衆成就。
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
波斯匿王譯爲和悅。以彼以德禦民,能令萬姓和悅故。又譯勝軍王,以其出師常勝故,故玄奘法師譯爲勝軍王。
末利夫人,本名黃頭,是耶若達長者,守末利園婢。從園受名,故曰末利夫人。
彼見佛相好光明,于是信敬供養。並發願言,願我以此功德,脫離婢使,作王夫人。
後值波斯匿王出獵,天氣炎熱。王赴末利園納涼。黃頭盡心侍奉,甚稱王心。于是王與耶若達百千兩黃金,迎黃頭回宮,爲第一夫人。
佛在給孤獨園時,羅閱城中,有十七群童子出家受具,號十七群比丘。其中最大者名優波離。時諸童子出家受具後,多習嬉戲。唯優波離先斷煩惱,證阿羅漢果。十七群比丘入城乞食,乞食已出城,至阿耆羅婆提河,于水中戲。適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升樓遙見。王語夫人曰,比丘如此,有何可尊?汝猶勸我信佛。時優波離以天耳遙聞。于是令諸比丘上岸著衣,以神足通攝諸比丘,騰空而去。王親自目睹,始生敬信。
佛以是事因緣,結比丘不得水中戲戒。
波斯匿王生信後,與末利夫人,嚴駕出城,擊鼓吹呗,往祇園禮佛。佛爲說法鼓經,王聞法後,始歸依于佛。故經雲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
共相謂言,是波斯匿王向末利夫人說。勝鬘夫人,是我們的女兒。時勝鬘嫁阿逾阇國,是王夫人,故稱勝鬘夫人。
先贊勝鬘聰慧利根,後遣使傳信。夫人回答說,好的,我們現在便派人去。
【王及夫人與勝鬘書略贊如來。無量功德。即遣內人名旃提羅。使
人奉書至阿逾阇國入其宮內敬授勝鬘。勝鬘得書歡喜頂受。讀誦受
持生希有心。向旃提羅而說偈言
我聞佛音聲 世所未曾有 所言真實者 應當修供養
仰惟佛世尊 普爲世間出 亦應垂哀愍 必令我得見】
王及夫人,與勝鬘書信,略贊佛之功德。如來功德無量,縱經百千劫稱歎不盡,故曰略贊。
內人旃提羅。內人者內監也,宮中之內官也。旃提羅非是人名,乃內監之通稱。印度有四名很難分辨,旃提羅,是內監。扇提羅是石女。旃陀羅,是屠夫。旃荼羅,翻譯是月。今旃提羅是內監之通稱,未說明內監是何名字。
勝鬘得書,歡喜頂受。並向旃提羅而說偈言。
我聞佛音聲,世所未曾有。勝鬘讀信見到佛字,故曰我聞佛音聲。
聞佛音聲,須大善根。若人聞一佛字,即能滅無量罪。故勝鬘歡喜贊歎說,世所未曾…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