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聖谛義。說無作聖谛義。】
于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境界,及方便說,心得決定者,此則信解說二聖谛。
不思議佛境界者,即一真法界。如來藏、法身、不思議佛境界,此叁不二,皆爲真實。
及方便說。無叁乘人,說叁乘人,是方便說。無叁乘法,說叁乘法,是方便說。法無言語文字,而以言語文字說,是方便說。
如來藏、法身、不思議佛境界,是第一義谛。方便說,是世俗谛。佛以二谛說法,若人于如此說法,心得決定者,此人則信解二聖谛。
若人于第一義谛心得決定,則信解無作聖谛。若人于世俗谛心得決定,則信解有作聖谛。
如是難知難解者,謂說二聖谛義。
此是贊歎二聖谛甚深,難知難解。
何等爲說二聖谛義?謂說作聖谛義,說無作聖谛義。
此是標明作無作,爲二聖谛義。
【說作聖谛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
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爲生死無爲生死。涅槃亦如是。有
余及無余。】
說作聖谛者,是說有量四聖谛。
我們知道,有量聖谛者,乃聲聞緣覺聖谛。聲聞緣覺聖谛,是有作聖谛。
何以故以下,是以佛的無量四聖谛,反顯聲聞緣覺聖谛之有量。佛之無量聖谛,非是因他而得,乃自覺聖智。自覺聖智,方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用來反顯二乘人辦不到,二乘人僅知有余苦,斷有余集,證有余滅,修有余道。
是故世尊!有有爲生死,無爲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無余。
有爲生死者,分段生死。無爲生死者,變易生死。聲聞緣覺以有作聖谛,僅了分段生死,未了變易生死。僅證有余涅槃,未證無余涅槃。
【說無作聖谛義者。說無量四聖谛義。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
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如是八聖谛。如來說四聖谛。如是四
無作聖谛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
上文說過聲聞緣覺有作聖谛,不得究竟法身。今說唯佛無作聖谛,方得清淨法身。
說無作聖谛義者,說無量四聖谛義。
首先說明,無作聖谛義,即無量四聖谛義。
何以故下,謂唯佛以自覺聖智,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方得清淨妙法身。反顯二乘未得也。
爲何謂一切受苦,一切受集,一切受滅,一切受滅道?此有二說,一者謂苦集滅道,皆系由因受果,故曰受苦、受集、受滅、受道。二者謂苦者五受陰,故曰知一切受苦。集爲苦集,滅爲苦滅,道爲苦滅道。所以謂受苦、受集、受滅、受滅道。
如是八聖谛,如來說四聖谛。
如是作無作八聖谛,如來唯說無作四聖谛。因爲唯無作聖谛,能得法身,能究竟佛道故。
如是四無作聖谛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
以阿羅漢辟支佛人劣,顯無作聖谛法勝。
【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于無作四聖谛義
事究竟。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
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作證。】
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
何故四無作聖谛,唯佛究竟,阿羅漢辟支佛事不究竟呢?非下中上法,得涅槃證法身也。涅槃者,即法身也。下中上法,古來有多種解釋。有人謂下法是七種學人,七種學人即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加上四果向。中法是阿羅漢,上法是辟支佛。
我們覺得不太恰當。因爲經上明明講的是「法」,怎可以「人」而論?
有謂下中上法,是約叁乘講。聲聞乘是下法,緣覺乘是中法,菩薩乘是上法。這不但仍是約人而論,同時我們怎能說菩薩大乘不得涅槃呢?
又有人謂下法是戒,中法是定,上法是慧。不錯這是約法而論了。但是怎能說修戒定慧,不能得涅槃?
所以下中上者,不是定指人或法言,而是約次第而說。由下法進而得中法,由中法進而得上法。次第而得者,是指有作聖谛而言。非是如是次第,以有作四谛而得涅槃。唯如來以自覺聖智,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方得涅槃證清淨法身也。
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于無作四聖谛義事究竟?
這句話是問,何故如來應等正覺于無作四聖谛義事究竟呢?何以故連到下文是一句,大家千萬莫會作是「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于無作四聖谛事究竟。」那樣便把文意會錯了。
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作證。
此句系解釋上句之問意。因爲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作證,所以于無作四聖谛義事究竟。
知一切未來苦。因爲一切如來無過去集,不受現在苦,故曰知一切未來苦。
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者,是指無明住地而言。無明住地攝一切煩惱,即攝一切恒沙煩惱。上煩惱者,由五住而起的增上煩惱。無明住地,系一切煩惱根本集。
滅一切意生身除(陰之誤),初地以上分滅變易死,謂意生身。分破無明期間,謂意生身陰,畢及無明究竟斷盡,謂清淨法身,是爲滅谛究竟。僅言滅一切意生身陰,猶恐人疑滅苦未盡,故複曰一切苦滅作證。
【世尊。非壞法故。名爲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
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
世尊!非壞法故,名爲苦滅。
聲聞緣覺認爲壞生死,方證滅谛。彼不知生死虛妄本空,故不可壞也。再者聲聞緣覺認爲,灰身滅智是入寂滅。勝鬘爲破彼故,所以說非壞法故名爲苦滅。
所言滅苦者,是正明對的方面。既已說明滅法是不對的,今說對的一面。
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
如上所說,是爲滅苦也。如果總說,無始無作無起,皆是無生意。以無生故,所以無始無作無起。無盡是無滅之意。
離盡而常住,常住者,橫遍豎窮意。自性清淨者,自性無性,無性故畢竟清淨。離一切煩惱藏是總說,離一切煩惱藏,方得自性清淨,如是方能離盡始、作、起、盡而常住,是爲苦滅也。
【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
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先講不思議佛法,甚麼是不思議佛?欲明了不思議,先要知道甚麼是可思議。凡是有法,則可思議;凡是有相,則可思議;凡是二法,則可思議;凡分別法,則可思議;不清淨法,則可思議;不平等法,則可思議;可得法,則可思議;生滅法,則可思議。
于是可知,畢竟空法不可思議,無相法不可思議,無二法不可思議,無分別法不可思議,清淨法不可思議,平等法不可思議,不可得法不可思議,無生法不可思議。
而畢竟空法,無相法,無二法,無分別法,清淨法,平等法,不可得法,無生法等,即法身是也。同時如是等法,即無離,無脫,無異。故曰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
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此即說明法身在纏,名如來藏。如來藏出纏,名爲法身。空義隱覆真實章第九
詳審文意,這一章是接者上章最後一句「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來的。所以如來藏章,法身章,空義隱覆真實章,脈絡是一貫的。
虛妄之法,于情爲有,于理則無。其道理便是緣起事相爲假,而凡夫情執爲實。智者則知緣起性空,故曰情有理無。
理無者,是其空義,情有故隱覆真實佛性。故曰空義隱覆真實。
六道于情爲有,于理則無。以理無故名曰空義,情有故,則成隱覆。故曰空義隱覆真實。
叁乘人執著其法爲實有,如來大智則知是無,以其無故名曰空義,以其執爲實有故,所以成其隱覆。如經文雲,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是故名空義隱覆真實。
虛妄空者,五住煩惱也,是爲能隱覆。所隱覆者,是法身。即此法身,出離煩惱纏名法身。被煩惱所隱覆時,則名如來藏。而能隱覆之煩惱本空,所隱覆之法身本具,此中無欠無余,原是一乘妙旨。
【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
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
如來空智者,即無上菩提智。故曰了達于空義,是名爲菩提。如來證無分別智,以無分別智,故能分別一切。無分別智爲根本智,分別一切是差別智,亦即後得智。無分別智又曰實智,差別智又曰權智。佛以實智,說無量即空。佛以權智,說空即無量。無量即空曰正,空即無量曰遍知。
這是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未見,本所未得的。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
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此
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于四不顛倒境
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
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
以上說過,有二種空如來藏。即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今言二種如來藏空智者,是約智而言。知一切煩惱藏虛妄皆空者,是空如來藏智。知法身真實不空者,是不空如來藏智。二種如來藏空智者,即是空如來藏智,與不空如來藏智。此即所謂如來藏智者,是如來空智。
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
此是以二種如來藏,明二種如來藏空智。知空如來藏者,爲空如來藏智。知不空如來藏者,爲不空如來藏智。
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者。即是說明,應如是知空如來藏也。若如是知空如來藏,方名空如來藏智。
應知空如來藏者,是一切煩惱藏。如是知一切煩惱藏,是虛妄的,是空幻的,是與清淨法身不相應的。故曰若離若脫若異。此是一切空幻的煩惱藏也。若如是知者,是名空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