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P14

  ..续本文上一页者,非声闻缘觉谛,亦非声闻缘觉功德。

  此用声闻缘觉之有边圣谛有作圣谛,显佛之无边圣谛无作圣谛之殊胜。唯佛之无边圣谛无作圣谛,方得称为圣谛也。

  无边圣谛功德,能了二死。声闻缘觉功德,仅了分段生死。

  世尊!此谛如来应等正觉初始觉知,然后为无明藏世界,开现演说,是故名圣谛。

  这是说唯有佛的无边圣谛,始得称为圣谛。

  所谓初始觉知者,谓唯有佛成等正觉,方乃觉知。二乘人以有量功德少分功德,不能觉知也。初始觉知的意思,即是唯有佛成等正觉,方初始觉知。

  佛成等正觉后,将此圣谛,为无明藏世间演说。字读如。无明束缚众生,如鸟之,令众生不得自在,故曰藏世间。

  所谓藏世间,五住世间皆是。为何佛为无明藏世间演说?难道佛不为四住藏世间演说吗?不是的,因为四住地亦是无明住地所起的恒沙烦恼。所以说无明藏世间,便总括了五住世间。

  是故名圣谛。

  这是总显佛的无边圣谛。佛究竟无上菩提,将无边圣谛度九道众生。这样方能称为圣谛。

  佛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是为正遍知。于无量说一谓之正,于一说无量谓之遍知。佛以如是之法,五住顿断,十方普度。成就无量功德,成就圆满功德。

  如来藏章第七

  有人说,如来藏章及法身章,犹是圣谛章。举如来藏及法身,叹圣谛甚深义。其实如约一乘来说,一切法皆不出一乘之外,一切法皆是一乘的分别义。如约一切法皆是一乘,则诸法差别而无差别。如约大方便说,一即一切,则不碍说四谛、如来藏、法身。

  我们可以看出,无边圣谛章,如来藏章,法身章,是把一乘法从粗浅说到精深。可以说三章脉络一贯。我们不可定说此三章有差别,因为三而一故。亦不可定说此三章无差别,因为一而三故。如果以一乘说,则妙湛无分。如果以大方便而论,则三章宛然。

  我们总得体会,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所以不能说无谛、藏、法之分别。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所以亦不能定说有谛、藏、法之分别。总之若生决定见,执着决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藏不生不灭,为甚么?因为如来藏即是真空义。所谓二空如来藏。简单说二空者,于真说不空,于妄说空,故曰空不空,为二空如来藏。何故说空不空为二空呢?因为真本具,故不可得;妄本空,故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所以说二空如来藏。

  如实空如来藏有二说,一、无相空,二、无性空。此二是说法界毕竟清净义,此是约妄而说。妄执有相,不知相空。妄执有性,不知性不可得。

  先说无相空。痴人执着相是有,执着相是无,不知法界如实清净,于中非有亦非无。故曰法界如实清净,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俱相。总之于毕竟净中,一切法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次说无性空。法界是一大缘起,缘起无性,无性方得缘成,缘成方有法界。佛知一切法皆是缘起,然外道不明缘起的道理,竟执法有自性。其不知众生有定性,永不成佛,佛有定性,便不能度众生。如是便破三宝,亦破六道轮回。因为六道各有定性,势必不能轮回。既破六道轮回,便无因缘果报。所以诸法无性,无性方借缘成。如此缘成,众生方能成佛,诸佛方能度生。四圣六凡,善恶罪福,无非因缘果报。故法界毕竟净,一切法无性。

  如来藏如实不空。真心之性,实性之性,谓之不空如来藏。清净心中,具恒沙功德,名不空如来藏。此亦有二义,一、如实心,二、如实法。

  如实心。如实心者,即阿赖耶识真实智。此真实智若与无明合,便起妄智。所谓净染和合,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者是。以如是故,说第八识不生不灭,亦生亦灭。如果远离无明,便是自性清净真心。以此自性清净心故,说阿赖耶即是如来藏。故如来藏亦曰如来藏心,又曰如来藏智。

  如实法。于自性清净心中,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以如实心生如实法故,是以可损坏妄心。于是起种种行,远离妄心,成就法界广大行德。

  心不自心,由法而起,法不自法,由心而起,此则法界缘起也。法界缘起,唯是一心。如见法时,此法即是自心所现。由自心现,复与自心作缘。由缘现前,心用乃起。以如是故,是知此法是缘起法也。然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曰法曰心,同一如来藏性。

  佛性论曾谈到如来藏。单从「藏」字而论。谓藏有三种,即所摄藏,隐覆藏,能摄藏。

  所摄藏者,约自性佛性而言。一切众生,皆被如如境所摄。如如境者,诸法不二也。换句话说,一切众生,皆被一真法界所摄。此即所谓如来藏众生。

  隐覆藏者,如来性被烦恼所隐覆,令众生不见。此即所谓众生藏如来。

  能摄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功德,住应得性时,被如来藏摄之无余。

  所摄藏是以实摄妄,隐覆藏是以妄摄实,能摄藏是以实摄实。如此论者,是单约藏字而论。

  真实如来藏心,即是众生之佛性。我们的佛性被烦恼所缠不能自见,假名众生而已。其实佛性常住,成佛时未得,为众生时未失。故曰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

  大方等如来藏经,用九个譬喻,说明烦恼除尽,即显佛性湛然不动。这便是如来藏的精义。

  所以我们学佛,千万莫生有所得心。于毕竟空中,无有一法可得。贤不可得,圣不可得,菩萨不可得,佛不可得,法不可得,僧不可得。若能一法不得,即名为佛。

  有人要想得戒得定得慧,却不知无毁犯即名戒,无散乱即名定,无愚痴即名慧。离开无毁犯,别无戒可得。离开无散乱,别无定可得。离开无愚痴,别无慧可得。一切法皆不可得,故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乃至以无所得故。

  不但出世间法如此,世间法亦是一样。离开不忠则名忠,离开不孝则名孝,离开不仁爱则名仁爱,离开不信义则名信义,离开不和平则名和平。非是在离开不忠外另有忠可得,非是在离开不孝外另有孝可得。乃至非是在离开不和平外另有和平可得。

  所以我们学佛,只是除去烦恼,令佛性圆显而已,不是有甚么可得。若存有所得心,便名外道。

  那么除些甚么烦恼呢?除五欲则佛性可现,除五盖则佛性可现,除十不善则佛性可现,除取相心则佛性可现,除我心则佛性可现。即此佛性,名如来藏性。

  【圣谛者说甚深义。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

  能信。何以故。此说甚深如来之藏。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一切声

  闻缘觉所知。如来藏处。说圣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

  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

  我们可以知道,圣谛甚深义即是如来藏。所以说如来藏者,即是圣谛甚深义。由如来藏故,而出四圣谛。从空如来藏,说苦集二谛。苦谛集谛者,妄本空也。从不空如来藏,说灭道二谛。灭谛道谛者,真本具也。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有人说,此章犹是释四谛未尽。

  圣谛者说甚深义,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

  圣谛之甚深义,即是说如来藏。其甚深义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此即暗示,唯证乃知。佛言我法甚深,唯证乃知,即指此境界也。

  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

  智者所知,谓唯证乃知也。一切世间者,是指凡夫世间。凡夫于如来藏,不但不知,甚而言之不信。声闻缘觉对于如来藏,虽信而不知。

  何以故?此说甚深如来之藏。

  这是解释「圣谛者说甚深义」。说甚深义是甚么呢?此是说甚深如来之藏。

  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一切声闻缘觉所知。

  上一句解释过圣谛甚深义者,即是说如来藏。这一句解释如来藏是如来境界,一切声闻缘觉,虽信而不知。

  如来藏处说圣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

  甚深如来藏处,说四圣谛之义。即是说由如来藏出生四圣谛也。

  第八识不生不灭,亦生亦灭,染净和合,可说出四圣谛。而如来藏唯不生不灭,体即法界毕竟净,云何出生四圣谛呢?原来如来藏,染而不染,不染而染,说有苦集二谛。净而非净,非净而净,说有灭道二谛。

  既然由如来藏说四圣谛,而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

  微细难知以下,是将上面的话,加重语气再重复一遍。

  下一章说法身,如来藏出缠,名法身。从文字上看来,圣谛章,如来藏章,法身章脉络一贯,似不应分章。尤其如来藏章仅百余字,别成一章亦很例外。不过今将圣谛、如来藏、法身,分为三章,亦觉历历分明,无混淆之感。法身章第八

  其实法身即是如来藏,二者无异。然则何故将法身及如来藏分别说呢?原来法身被烦恼缠时,便名如来藏。如来藏出烦恼缠时,便名法身。

  法身隐,则名如来藏。如来藏显,便名法身。所谓隐,即是被烦恼缠,所谓显,即是出烦恼缠。不论在缠出缠,如来藏与法身为一,同是不生不灭。此一法因烦恼缠,而得异名。

  如来藏时,名为佛性。佛性圆显,则名法身。所以于众生边说,便名如来藏。于佛边说,便名法身。众生虽具佛性而不名佛者,以众生为烦恼缠故。所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被烦恼缠故,不见而已。一旦烦恼除尽,佛性圆显,便是天真之佛。

  所以众生若欲成佛,千万莫起有所得心。只要放下一切烦恼,便为佛。明白了这番道理,便知道学佛首在断烦恼。烦恼断尽,于佛道上无有间隔,自然便证解脱道。我们精进学佛,精进断一分烦恼,便证得一分解脱。

  【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

  因为如来藏与法身是一非二故,所以于在缠如来藏不疑惑者,则于出缠法身亦无疑惑。见佛性者,即知法身也。 

  【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

  二圣谛。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