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者,非聲聞緣覺谛,亦非聲聞緣覺功德。

  此用聲聞緣覺之有邊聖谛有作聖谛,顯佛之無邊聖谛無作聖谛之殊勝。唯佛之無邊聖谛無作聖谛,方得稱爲聖谛也。

  無邊聖谛功德,能了二死。聲聞緣覺功德,僅了分段生死。

  世尊!此谛如來應等正覺初始覺知,然後爲無明藏世界,開現演說,是故名聖谛。

  這是說唯有佛的無邊聖谛,始得稱爲聖谛。

  所謂初始覺知者,謂唯有佛成等正覺,方乃覺知。二乘人以有量功德少分功德,不能覺知也。初始覺知的意思,即是唯有佛成等正覺,方初始覺知。

  佛成等正覺後,將此聖谛,爲無明藏世間演說。字讀如。無明束縛衆生,如鳥之,令衆生不得自在,故曰藏世間。

  所謂藏世間,五住世間皆是。爲何佛爲無明藏世間演說?難道佛不爲四住藏世間演說嗎?不是的,因爲四住地亦是無明住地所起的恒沙煩惱。所以說無明藏世間,便總括了五住世間。

  是故名聖谛。

  這是總顯佛的無邊聖谛。佛究竟無上菩提,將無邊聖谛度九道衆生。這樣方能稱爲聖谛。

  佛于一說無量,于無量說一,是爲正遍知。于無量說一謂之正,于一說無量謂之遍知。佛以如是之法,五住頓斷,十方普度。成就無量功德,成就圓滿功德。

  如來藏章第七

  有人說,如來藏章及法身章,猶是聖谛章。舉如來藏及法身,歎聖谛甚深義。其實如約一乘來說,一切法皆不出一乘之外,一切法皆是一乘的分別義。如約一切法皆是一乘,則諸法差別而無差別。如約大方便說,一即一切,則不礙說四谛、如來藏、法身。

  我們可以看出,無邊聖谛章,如來藏章,法身章,是把一乘法從粗淺說到精深。可以說叁章脈絡一貫。我們不可定說此叁章有差別,因爲叁而一故。亦不可定說此叁章無差別,因爲一而叁故。如果以一乘說,則妙湛無分。如果以大方便而論,則叁章宛然。

  我們總得體會,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所以不能說無谛、藏、法之分別。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所以亦不能定說有谛、藏、法之分別。總之若生決定見,執著決定法,即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來藏不生不滅,爲甚麼?因爲如來藏即是真空義。所謂二空如來藏。簡單說二空者,于真說不空,于妄說空,故曰空不空,爲二空如來藏。何故說空不空爲二空呢?因爲真本具,故不可得;妄本空,故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所以說二空如來藏。

  如實空如來藏有二說,一、無相空,二、無性空。此二是說法界畢竟清淨義,此是約妄而說。妄執有相,不知相空。妄執有性,不知性不可得。

  先說無相空。癡人執著相是有,執著相是無,不知法界如實清淨,于中非有亦非無。故曰法界如實清淨,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俱相。總之于畢竟淨中,一切法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次說無性空。法界是一大緣起,緣起無性,無性方得緣成,緣成方有法界。佛知一切法皆是緣起,然外道不明緣起的道理,竟執法有自性。其不知衆生有定性,永不成佛,佛有定性,便不能度衆生。如是便破叁寶,亦破六道輪回。因爲六道各有定性,勢必不能輪回。既破六道輪回,便無因緣果報。所以諸法無性,無性方借緣成。如此緣成,衆生方能成佛,諸佛方能度生。四聖六凡,善惡罪福,無非因緣果報。故法界畢竟淨,一切法無性。

  如來藏如實不空。真心之性,實性之性,謂之不空如來藏。清淨心中,具恒沙功德,名不空如來藏。此亦有二義,一、如實心,二、如實法。

  如實心。如實心者,即阿賴耶識真實智。此真實智若與無明合,便起妄智。所謂淨染和合,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者是。以如是故,說第八識不生不滅,亦生亦滅。如果遠離無明,便是自性清淨真心。以此自性清淨心故,說阿賴耶即是如來藏。故如來藏亦曰如來藏心,又曰如來藏智。

  如實法。于自性清淨心中,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以如實心生如實法故,是以可損壞妄心。于是起種種行,遠離妄心,成就法界廣大行德。

  心不自心,由法而起,法不自法,由心而起,此則法界緣起也。法界緣起,唯是一心。如見法時,此法即是自心所現。由自心現,複與自心作緣。由緣現前,心用乃起。以如是故,是知此法是緣起法也。然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爲緣。曰法曰心,同一如來藏性。

  佛性論曾談到如來藏。單從「藏」字而論。謂藏有叁種,即所攝藏,隱覆藏,能攝藏。

  所攝藏者,約自性佛性而言。一切衆生,皆被如如境所攝。如如境者,諸法不二也。換句話說,一切衆生,皆被一真法界所攝。此即所謂如來藏衆生。

  隱覆藏者,如來性被煩惱所隱覆,令衆生不見。此即所謂衆生藏如來。

  能攝藏者,謂果地一切過恒沙功德,住應得性時,被如來藏攝之無余。

  所攝藏是以實攝妄,隱覆藏是以妄攝實,能攝藏是以實攝實。如此論者,是單約藏字而論。

  真實如來藏心,即是衆生之佛性。我們的佛性被煩惱所纏不能自見,假名衆生而已。其實佛性常住,成佛時未得,爲衆生時未失。故曰未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佛。

  大方等如來藏經,用九個譬喻,說明煩惱除盡,即顯佛性湛然不動。這便是如來藏的精義。

  所以我們學佛,千萬莫生有所得心。于畢竟空中,無有一法可得。賢不可得,聖不可得,菩薩不可得,佛不可得,法不可得,僧不可得。若能一法不得,即名爲佛。

  有人要想得戒得定得慧,卻不知無毀犯即名戒,無散亂即名定,無愚癡即名慧。離開無毀犯,別無戒可得。離開無散亂,別無定可得。離開無愚癡,別無慧可得。一切法皆不可得,故心經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乃至以無所得故。

  不但出世間法如此,世間法亦是一樣。離開不忠則名忠,離開不孝則名孝,離開不仁愛則名仁愛,離開不信義則名信義,離開不和平則名和平。非是在離開不忠外另有忠可得,非是在離開不孝外另有孝可得。乃至非是在離開不和平外另有和平可得。

  所以我們學佛,只是除去煩惱,令佛性圓顯而已,不是有甚麼可得。若存有所得心,便名外道。

  那麼除些甚麼煩惱呢?除五欲則佛性可現,除五蓋則佛性可現,除十不善則佛性可現,除取相心則佛性可現,除我心則佛性可現。即此佛性,名如來藏性。

  【聖谛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

  能信。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

  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聖谛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谛亦甚深。

  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我們可以知道,聖谛甚深義即是如來藏。所以說如來藏者,即是聖谛甚深義。由如來藏故,而出四聖谛。從空如來藏,說苦集二谛。苦谛集谛者,妄本空也。從不空如來藏,說滅道二谛。滅谛道谛者,真本具也。因爲這種原因,所以有人說,此章猶是釋四谛未盡。

  聖谛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聖谛之甚深義,即是說如來藏。其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此即暗示,唯證乃知。佛言我法甚深,唯證乃知,即指此境界也。

  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智者所知,謂唯證乃知也。一切世間者,是指凡夫世間。凡夫于如來藏,不但不知,甚而言之不信。聲聞緣覺對于如來藏,雖信而不知。

  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

  這是解釋「聖谛者說甚深義」。說甚深義是甚麼呢?此是說甚深如來之藏。

  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

  上一句解釋過聖谛甚深義者,即是說如來藏。這一句解釋如來藏是如來境界,一切聲聞緣覺,雖信而不知。

  如來藏處說聖谛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谛亦甚深。

  甚深如來藏處,說四聖谛之義。即是說由如來藏出生四聖谛也。

  第八識不生不滅,亦生亦滅,染淨和合,可說出四聖谛。而如來藏唯不生不滅,體即法界畢竟淨,雲何出生四聖谛呢?原來如來藏,染而不染,不染而染,說有苦集二谛。淨而非淨,非淨而淨,說有滅道二谛。

  既然由如來藏說四聖谛,而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谛亦甚深。

  微細難知以下,是將上面的話,加重語氣再重複一遍。

  下一章說法身,如來藏出纏,名法身。從文字上看來,聖谛章,如來藏章,法身章脈絡一貫,似不應分章。尤其如來藏章僅百余字,別成一章亦很例外。不過今將聖谛、如來藏、法身,分爲叁章,亦覺曆曆分明,無混淆之感。法身章第八

  其實法身即是如來藏,二者無異。然則何故將法身及如來藏分別說呢?原來法身被煩惱纏時,便名如來藏。如來藏出煩惱纏時,便名法身。

  法身隱,則名如來藏。如來藏顯,便名法身。所謂隱,即是被煩惱纏,所謂顯,即是出煩惱纏。不論在纏出纏,如來藏與法身爲一,同是不生不滅。此一法因煩惱纏,而得異名。

  如來藏時,名爲佛性。佛性圓顯,則名法身。所以于衆生邊說,便名如來藏。于佛邊說,便名法身。衆生雖具佛性而不名佛者,以衆生爲煩惱纏故。所以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被煩惱纏故,不見而已。一旦煩惱除盡,佛性圓顯,便是天真之佛。

  所以衆生若欲成佛,千萬莫起有所得心。只要放下一切煩惱,便爲佛。明白了這番道理,便知道學佛首在斷煩惱。煩惱斷盡,于佛道上無有間隔,自然便證解脫道。我們精進學佛,精進斷一分煩惱,便證得一分解脫。

  【若于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于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

  因爲如來藏與法身是一非二故,所以于在纏如來藏不疑惑者,則于出纏法身亦無疑惑。見佛性者,即知法身也。 

  【于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境界及方便說。心得決定者此則信解說

  二聖谛。如是難知難解者。謂說二聖谛義。何等爲說二聖谛義。謂說作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