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十力,于是便成就四无畏。四无畏者,一、佛说一切智无畏。二、佛说漏尽无畏。三、佛说障道法无畏。四、佛说尽苦道无畏。

  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三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是第一义乘。

  最后结归一乘。若如来为了随顺彼之根机,随顺彼之欲求,始方便说三乘。究其实三乘者,即是大乘。佛为显大乘之实,不得不方便用三乘之权也。如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门内示诸子,有牛车鹿车羊车。及至诸子出于门外,示诸子唯一大白牛车。

  故知佛说三乘法者,实是以大慈悲心,权巧方便为诱钝根人求出三界故。其实唯有一佛乘,无有三乘。

  等到三乘人出三界后,佛始示以尚有变易生死未了。于五百由旬险道中,仅过三百由旬而已。是知三乘法,实未究竟佛道,故曰无有三乘。谓无有三乘者,谓三乘不究竟也。非是说绝对无有三乘,何以故?三乘即是一乘故。以其不究竟,方说无有三乘而已。

  所以最后说,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是第一义乘。

  以三乘入于一乘故,所以说唯有一佛乘,无二乘亦无三乘。因为唯有一佛乘故,所以佛之出世,为了一大事因缘也。

  佛不为度众生成声闻缘觉菩萨,唯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为度一切众生皆成佛者,即一乘义。

  总观这一章,横说竖说,都是在显一乘义。希望大家留意,切莫断章取义,误作别解。无边圣谛章第六

  此无边圣谛章,是讲一乘理。所谓理者谛理,事者三科。说理,则无量即一,论事则一即无量。此章说一即无量,故说无边四谛。

  佛初对五比丘转四谛*轮,五比丘仅会有作圣谛,不会无作圣谛,所以仅得小乘果。

  何为四谛?四谛者苦集灭道。观苦集灭道四谛,无非因缘法。此四法因缘有则有,因缘无则灭。这便是有作四谛。有作四谛者,因缘聚则有,因缘散则无。无作四谛便不如此,无作四谛者,因缘聚不有,因缘散不无。因缘聚不有者,无量即空(一)也。因缘散不无者,空即无量,此是分别而无分别,无分别而分别。这便是一乘义,一乘义亦即是无量义。故一乘章后,有此无边圣谛章。

  一即无量,无量即一,非常平实,这叫法尔如是。例如若有一法,此一法必是上下四方四维所成,即所谓十方分。若无十方分,便无此法。若有此法,此法即是十方分。

  既然法属十方分,则此法全体是十方分而无自体。正以法无自体,方借十方分而成。所以法虽是一,而方分无量。无量方分,正是一法全体。此法非一,因为法即十方分故,一即无量故。此法非异,因为无量方分即一法故,无量即一故。故说法尔如是。这便是诸法实相,实相诸法。金刚经名之曰一合相。以如是故,于一乘章后,出此无边圣谛章。

  二乘人四智渐至,四缘渐至,故得有边圣谛,不得无边圣谛。佛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故得无边圣谛。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故于一乘章后,说无边圣谛。

  小乘的有量四谛,对于苦集灭道四者,有多种解说。例如毗昙谓,五盛阴苦名苦谛,有漏因名集谛,数灭名灭谛,学无学名道谛。

  譬喻部谓,名色是苦谛,结业是集谛,结业灭是灭谛,止观是道谛。

  分别说部谓,八苦是苦是苦谛,余苦虽苦非苦谛。因为有些苦,非因集而生,故不得谓苦谛。感当来有爱是集是集谛,余爱及余有漏法,是集非集谛。当来有爱尽是灭是灭谛,余爱及余有漏法尽非灭谛。八正道是道是道谛,余学无学法非道谛。

  大乘的无边圣谛,以二死为苦谛,五住烦恼为集谛,二死五住尽为灭谛,对治五住烦恼之真解,名为道谛。

  有苦,有谛,有实。凡夫有苦,无谛无实。二乘有苦有谛而无实。菩萨有苦有谛有实。

  苦者,直论苦事,于其中不明因缘,不明对治。

  苦谛者,瑜伽师地论云,于苦中因缘有无不爽,谓之苦谛。因缘有无者,造业因缘则有苦,无烦恼业因缘则无苦,故曰于苦中因缘有无。

  所谓实者,追求其本性皆空,如心经云,是诸法空相,无苦集灭道,此为实。有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此即是实。

  今说无边圣谛,即是具足明苦谛实。

  四谛法,何故名圣谛?因为系圣人所修,故名圣谛。

  【世尊。声闻缘觉初观圣谛以一智断诸住地。以一智四断知功德作证亦善

  知此四法义。世尊。无有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无渐至

  法是出世间上上智。】

  世尊!声闻缘觉初观圣谛,以一智断诸住地。

  于四圣谛中,声闻小乘观圣谛,以苦谛为初,观四谛法入道,故声闻乘以教为主。

  缘觉中乘,以集谛为初,观十二因缘之理。发真无漏,断三界结尽,侵除习气。故缘觉乘,以义为主。

  菩萨大乘,以道谛为初,修六度万行,度一切众生。利益功圆,方入涅槃。故菩萨以行为贵,无量劫普度十方。

  以一智断诸住地,有多种解释。有云一智者,即一平等智。有云为有作智,有云为一空智。我们说声闻缘觉观四圣谛,既然以苦集为初,则此一智应为知苦智。

  或者有人问,声闻乘可谓是知苦智。然而缘觉乘,应谓断集智,何得亦谓为知苦智?

  其实声闻缘觉不敢入三界度众生者,皆因畏苦也。缘觉人断集之所以,仍在畏苦。此二人不如菩萨,菩萨为度众生故,不畏生死苦,无量劫度化众生。

  或者有人又问,缘觉人观十二因缘,何故亦说初观圣谛呢?要知道,略说则为四谛,广说则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便是苦集二谛的广说。十二因缘的还灭,便是灭道二谛的广说。

  以一智四断知功德作证,亦善知此四法义。

  声闻缘觉以一知苦智化而为四,断、知、功德、作证。断是断集,知是知苦,功德是修道,作证是证灭。

  平时我们见到四谛法之次第,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那是从果到因的排列法。现在说断集知苦修道证灭,是从因至果的说法。

  声闻缘觉以一知苦智,断知功德作证,亦能善知此四法义。

  世尊!无有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

  这是说声闻缘觉,四智不究竟。声闻缘觉人,无出世间上上智。出世间上上智者,佛也。

  大般涅槃经云,观十二因缘智有四种。一、下智,即声闻人。二、中智,即缘觉人。三、上智,即菩萨。四、上上智,即佛。

  声闻缘觉无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由知苦智,次第得断集智。由断集智,次第得修道智。由修道智,次第得证灭智,故曰四智渐至。

  四缘渐至,缘苦而生知苦智。缘烦恼业而生断集智。缘八正道而生修道智,缘惑业尽而生证灭智。故曰四缘渐至。

  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

  佛一知一切知,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一修一切修。故唯佛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无有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而声闻缘觉,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四智渐至,四缘渐至,故非出世间上上智。

  【世尊。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世尊。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初圣谛智

  是第一义智。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

  金刚喻其智坚固明利,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金刚心即成佛道也。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者,是为第一义智。这是说能破五住烦恼者,是第一义智。

  不是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仅仅断四住烦恼,出分段生死苦的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也。

  唯有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方为第一义智也。无二圣谛智者,即一实智,实相智,中道智。断诸住地者,五住齐断也。不如声闻缘觉,无明住地不断。

  【世尊。如来应等正觉。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

  。世尊。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初圣谛智。非究竟智

  。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

  世尊!如来应等正觉,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

  如来证无上菩提,非是声闻缘觉所能知见的。故曰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

  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

  不思议空智,唯佛证得,非是二乘境界。不思议空智,即是真空智,不可得空智,无上菩提智。

  龙树菩萨说,空有三种,一、外道邪见空。二、二乘但空,但空即是偏空。三、真空。胜鬘宝窟谓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是真空。

  龙树菩萨自己解释真空与邪见空的不同说,邪见空破诸法令空。观空人知诸法即是真空,不破不坏;邪见空人,言诸法皆空无所有,取诸法空相戏论。观空人知诸法空,不取相不戏论;邪见空人,虽口说一切空,然于爱处生爱,瞋处生瞋,痴处生痴,慢处生慢,自诳其身。如佛弟子,实知空而心不动,一切结使生处不复生。譬如虚空,烟火不能染,雨不能湿……又言,真空中有空空三昧,邪见空无空空三昧。不思议空智者,即真空智也。

  断一切烦恼藏者,彻断五住烦恼也。

  世尊!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初圣谛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

  此是比较二者的优劣。坏一切五住烦恼藏的究竟智,是佛的第一义智。二乘人次第所得的初圣谛智,仅能断四住,不能破无明,所以非为究竟智。仅是向于无上菩提智而已。

  【世尊。圣义者。非一切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功德。声闻缘觉成

  就少分功德。故名之为圣。圣谛者。非声闻缘觉谛。亦非声闻缘觉功德

  。世尊。此谛如来应等正觉初始觉知。然后为无明藏世间开现演说。

  是故名圣谛。】

  以上解说完了法,今复解说人。

  世尊!圣义者,非一切声闻缘觉。

  圣义者是约人言,是说非一切声闻缘觉可称之为圣。暗示说,唯有佛方是大圣呢。

  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功德,声闻缘觉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为圣。

  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功德,是表示声闻缘觉所修,仅是有量四谛。而大圣如来所修,是无边四谛。吉藏大师谓无作四谛,无作四谛即无边四谛。声闻缘觉,成就少分功德。少分功德者,仅破四住烦恼。以其成就有量功德,成就少分功德,权称之为圣而已。

  圣谛…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