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十力,于是便成就四無畏。四無畏者,一、佛說一切智無畏。二、佛說漏盡無畏。叁、佛說障道法無畏。四、佛說盡苦道無畏。

  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大乘,無有叁乘。叁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是第一義乘。

  最後結歸一乘。若如來爲了隨順彼之根機,隨順彼之欲求,始方便說叁乘。究其實叁乘者,即是大乘。佛爲顯大乘之實,不得不方便用叁乘之權也。如法華經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

  門內示諸子,有牛車鹿車羊車。及至諸子出于門外,示諸子唯一大白牛車。

  故知佛說叁乘法者,實是以大慈悲心,權巧方便爲誘鈍根人求出叁界故。其實唯有一佛乘,無有叁乘。

  等到叁乘人出叁界後,佛始示以尚有變易生死未了。于五百由旬險道中,僅過叁百由旬而已。是知叁乘法,實未究竟佛道,故曰無有叁乘。謂無有叁乘者,謂叁乘不究竟也。非是說絕對無有叁乘,何以故?叁乘即是一乘故。以其不究竟,方說無有叁乘而已。

  所以最後說,叁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是第一義乘。

  以叁乘入于一乘故,所以說唯有一佛乘,無二乘亦無叁乘。因爲唯有一佛乘故,所以佛之出世,爲了一大事因緣也。

  佛不爲度衆生成聲聞緣覺菩薩,唯度一切衆生皆成佛。爲度一切衆生皆成佛者,即一乘義。

  總觀這一章,橫說豎說,都是在顯一乘義。希望大家留意,切莫斷章取義,誤作別解。無邊聖谛章第六

  此無邊聖谛章,是講一乘理。所謂理者谛理,事者叁科。說理,則無量即一,論事則一即無量。此章說一即無量,故說無邊四谛。

  佛初對五比丘轉四谛*輪,五比丘僅會有作聖谛,不會無作聖谛,所以僅得小乘果。

  何爲四谛?四谛者苦集滅道。觀苦集滅道四谛,無非因緣法。此四法因緣有則有,因緣無則滅。這便是有作四谛。有作四谛者,因緣聚則有,因緣散則無。無作四谛便不如此,無作四谛者,因緣聚不有,因緣散不無。因緣聚不有者,無量即空(一)也。因緣散不無者,空即無量,此是分別而無分別,無分別而分別。這便是一乘義,一乘義亦即是無量義。故一乘章後,有此無邊聖谛章。

  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非常平實,這叫法爾如是。例如若有一法,此一法必是上下四方四維所成,即所謂十方分。若無十方分,便無此法。若有此法,此法即是十方分。

  既然法屬十方分,則此法全體是十方分而無自體。正以法無自體,方借十方分而成。所以法雖是一,而方分無量。無量方分,正是一法全體。此法非一,因爲法即十方分故,一即無量故。此法非異,因爲無量方分即一法故,無量即一故。故說法爾如是。這便是諸法實相,實相諸法。金剛經名之曰一合相。以如是故,于一乘章後,出此無邊聖谛章。

  二乘人四智漸至,四緣漸至,故得有邊聖谛,不得無邊聖谛。佛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故得無邊聖谛。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故于一乘章後,說無邊聖谛。

  小乘的有量四谛,對于苦集滅道四者,有多種解說。例如毗昙謂,五盛陰苦名苦谛,有漏因名集谛,數滅名滅谛,學無學名道谛。

  譬喻部謂,名色是苦谛,結業是集谛,結業滅是滅谛,止觀是道谛。

  分別說部謂,八苦是苦是苦谛,余苦雖苦非苦谛。因爲有些苦,非因集而生,故不得謂苦谛。感當來有愛是集是集谛,余愛及余有漏法,是集非集谛。當來有愛盡是滅是滅谛,余愛及余有漏法盡非滅谛。八正道是道是道谛,余學無學法非道谛。

  大乘的無邊聖谛,以二死爲苦谛,五住煩惱爲集谛,二死五住盡爲滅谛,對治五住煩惱之真解,名爲道谛。

  有苦,有谛,有實。凡夫有苦,無谛無實。二乘有苦有谛而無實。菩薩有苦有谛有實。

  苦者,直論苦事,于其中不明因緣,不明對治。

  苦谛者,瑜伽師地論雲,于苦中因緣有無不爽,謂之苦谛。因緣有無者,造業因緣則有苦,無煩惱業因緣則無苦,故曰于苦中因緣有無。

  所謂實者,追求其本性皆空,如心經雲,是諸法空相,無苦集滅道,此爲實。有雲,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此即是實。

  今說無邊聖谛,即是具足明苦谛實。

  四谛法,何故名聖谛?因爲系聖人所修,故名聖谛。

  【世尊。聲聞緣覺初觀聖谛以一智斷諸住地。以一智四斷知功德作證亦善

  知此四法義。世尊。無有出世間上上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無漸至

  法是出世間上上智。】

  世尊!聲聞緣覺初觀聖谛,以一智斷諸住地。

  于四聖谛中,聲聞小乘觀聖谛,以苦谛爲初,觀四谛法入道,故聲聞乘以教爲主。

  緣覺中乘,以集谛爲初,觀十二因緣之理。發真無漏,斷叁界結盡,侵除習氣。故緣覺乘,以義爲主。

  菩薩大乘,以道谛爲初,修六度萬行,度一切衆生。利益功圓,方入涅槃。故菩薩以行爲貴,無量劫普度十方。

  以一智斷諸住地,有多種解釋。有雲一智者,即一平等智。有雲爲有作智,有雲爲一空智。我們說聲聞緣覺觀四聖谛,既然以苦集爲初,則此一智應爲知苦智。

  或者有人問,聲聞乘可謂是知苦智。然而緣覺乘,應謂斷集智,何得亦謂爲知苦智?

  其實聲聞緣覺不敢入叁界度衆生者,皆因畏苦也。緣覺人斷集之所以,仍在畏苦。此二人不如菩薩,菩薩爲度衆生故,不畏生死苦,無量劫度化衆生。

  或者有人又問,緣覺人觀十二因緣,何故亦說初觀聖谛呢?要知道,略說則爲四谛,廣說則爲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便是苦集二谛的廣說。十二因緣的還滅,便是滅道二谛的廣說。

  以一智四斷知功德作證,亦善知此四法義。

  聲聞緣覺以一知苦智化而爲四,斷、知、功德、作證。斷是斷集,知是知苦,功德是修道,作證是證滅。

  平時我們見到四谛法之次第,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那是從果到因的排列法。現在說斷集知苦修道證滅,是從因至果的說法。

  聲聞緣覺以一知苦智,斷知功德作證,亦能善知此四法義。

  世尊!無有出世間上上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

  這是說聲聞緣覺,四智不究竟。聲聞緣覺人,無出世間上上智。出世間上上智者,佛也。

  大般涅槃經雲,觀十二因緣智有四種。一、下智,即聲聞人。二、中智,即緣覺人。叁、上智,即菩薩。四、上上智,即佛。

  聲聞緣覺無出世間上上智,四智漸至。由知苦智,次第得斷集智。由斷集智,次第得修道智。由修道智,次第得證滅智,故曰四智漸至。

  四緣漸至,緣苦而生知苦智。緣煩惱業而生斷集智。緣八正道而生修道智,緣惑業盡而生證滅智。故曰四緣漸至。

  無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

  佛一知一切知,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一修一切修。故唯佛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無有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而聲聞緣覺,知有余苦,斷有余集,證有余滅,修有余道。是四智漸至,四緣漸至,故非出世間上上智。

  【世尊。金剛喻者是第一義智。世尊。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初聖谛智

  是第一義智。世尊。以無二聖谛智。斷諸住地。】

  金剛喻其智堅固明利,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金剛心即成佛道也。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者,是爲第一義智。這是說能破五住煩惱者,是第一義智。

  不是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僅僅斷四住煩惱,出分段生死苦的初聖谛智,是第一義智也。

  唯有世尊以無二聖谛智,斷諸住地,方爲第一義智也。無二聖谛智者,即一實智,實相智,中道智。斷諸住地者,五住齊斷也。不如聲聞緣覺,無明住地不斷。

  【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非一切聲聞緣覺境界不思議空智。斷一切煩惱藏

  。世尊。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初聖谛智。非究竟智

  。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智。】

  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非一切聲聞緣覺境界。

  如來證無上菩提,非是聲聞緣覺所能知見的。故曰非一切聲聞緣覺境界。

  不思議空智,斷一切煩惱藏。

  不思議空智,唯佛證得,非是二乘境界。不思議空智,即是真空智,不可得空智,無上菩提智。

  龍樹菩薩說,空有叁種,一、外道邪見空。二、二乘但空,但空即是偏空。叁、真空。勝鬘寶窟謂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是真空。

  龍樹菩薩自己解釋真空與邪見空的不同說,邪見空破諸法令空。觀空人知諸法即是真空,不破不壞;邪見空人,言諸法皆空無所有,取諸法空相戲論。觀空人知諸法空,不取相不戲論;邪見空人,雖口說一切空,然于愛處生愛,瞋處生瞋,癡處生癡,慢處生慢,自诳其身。如佛弟子,實知空而心不動,一切結使生處不複生。譬如虛空,煙火不能染,雨不能濕……又言,真空中有空空叁昧,邪見空無空空叁昧。不思議空智者,即真空智也。

  斷一切煩惱藏者,徹斷五住煩惱也。

  世尊!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初聖谛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智。

  此是比較二者的優劣。壞一切五住煩惱藏的究竟智,是佛的第一義智。二乘人次第所得的初聖谛智,僅能斷四住,不能破無明,所以非爲究竟智。僅是向于無上菩提智而已。

  【世尊。聖義者。非一切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成就有量功德。聲聞緣覺成

  就少分功德。故名之爲聖。聖谛者。非聲聞緣覺谛。亦非聲聞緣覺功德

  。世尊。此谛如來應等正覺初始覺知。然後爲無明藏世間開現演說。

  是故名聖谛。】

  以上解說完了法,今複解說人。

  世尊!聖義者,非一切聲聞緣覺。

  聖義者是約人言,是說非一切聲聞緣覺可稱之爲聖。暗示說,唯有佛方是大聖呢。

  聲聞緣覺成就有量功德,聲聞緣覺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爲聖。

  聲聞緣覺成就有量功德,是表示聲聞緣覺所修,僅是有量四谛。而大聖如來所修,是無邊四谛。吉藏大師謂無作四谛,無作四谛即無邊四谛。聲聞緣覺,成就少分功德。少分功德者,僅破四住煩惱。以其成就有量功德,成就少分功德,權稱之爲聖而已。

  聖谛…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