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脱乐,是次第而得,非一切究竟得。彼既次第而得解脱乐,故尚余有次第未尽。唯佛一人,一切解脱,究竟解脱。故次第得解脱乐者,说明阿罗汉辟支佛所解脱乐不究竟。
例如初果见道,二果断欲界六品思惑,三果不来欲界受生,四果出三界。四果人认为已得究竟涅槃,他不知尚有尘沙惑无明惑未断。离第一涅槃尚远。以彼等愚法故,自谓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
阿罗汉辟支佛,以愚于法故,观察自己所得之果,认为已得不受后有观智,已得究竟四智。以为自己已得第一苏息处涅槃地。
第一苏息处涅槃地,即佛之究竟涅槃。唯佛得之,二乘人尚有次第未尽,未得究竟涅槃。不过他们因为愚法故,自以为得。换句话说,即是未得谓得也。
【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
故三乘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
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
究竟者即是无边不断。】
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先所得地者,言其先次第得之地。意即非是一得一切得之地,故曰「先」所得地。例如先得有余涅槃地。
不愚于法不由于他。
吉藏大师言,有愚法声闻,及不愚法声闻。定性声闻,执小迷大,为愚法声闻。退菩提心声闻,知小解大,是不愚声闻。
我们仔细参详经文,似是不知一乘义者,是愚法声闻。知一乘义者,是不愚声闻。一则不二,不二则不由于他,自性本具。不愚于法不由于他,即是通达一乘义。
以通达一乘义故,于是自知次第所得,是有余地。故曰彼于次第所得地中,如果能不愚于一乘义,知自性中具足一乘,便自知所得是有余地了。
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既然自知所得是有余地,是不究竟的。又知一乘义究竟,所以自知必当得无上菩提。
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这是直显一乘义。一乘者,一切乘皆是一乘。故曰声闻乘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一乘。经中说大乘者即是佛乘。佛乘者,即一佛乘也。是故三乘即入一乘。以如是故,声闻缘觉乘人,若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便自知当得成佛。
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一乘即是无上菩提。佛以无上菩提智,断一切烦恼究竟,故断德圆满。得等正觉,故智德圆满。二乘人于此究竟圆满之果位,不得不究竟。故阿罗汉辟支佛之不受后有智,是不究竟的。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
这是说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法身、一乘等,不过一法之异名而已。所以接着说,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是法身,得究竟法身,则究竟一乘。最后明示,一切人一切法,总归一乘。于一乘中,摄尽一切人法。于一乘中,不得说有人法,以我法皆假故。不得说无人法,以一乘横遍竖穷故。不得说有人法者,是第一义空。不得说无人法者,以法界缘起故。如此之法,究竟了义。
究竟者,即是无边不断。
无边者,法界缘起也。缘起非无,故说无边。不断者,毕竟空也。毕竟空非有,故说不断。毕竟空则无自性,无自性故成缘起。法既以因缘而起,故亦无性,无性之法总归毕竟空。故佛说空即无量,无量即空。以空即无量故,所以有无上菩提,有涅槃法身,有声闻缘觉菩萨,有佛有众生,乃至有一切法。以无量即空故,所以无菩提,无涅槃,无法身,无三乘,无佛无众生,乃至无一切法。是故说一乘。一乘者,无相无不相也。
无边不断者,即是无量即空,空即无量也。这便是究竟一乘义。
【世尊。如来无有限齐时。住如来应等正觉后际等住。如来无限齐。大悲
亦无限齐。安慰世间。无限大悲无限安慰世间。作是说者。是名善说如
来。若复说言无尽法常住法一切世间之所归依者。亦名善说如来。】
世尊!如来无有限齐时住。
因为究竟一乘无边不断,所以如来无有限际时住世。此是言佛法身,非是说化身。故上来经文曾说,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法身无生无灭,故无有限际时住世。
但是法身生报身,报身生化身。既然法身无有限际,所以化身亦常住世间,常化众生。以法报化三身,原来是一身故。所以下文有无限际大悲,无限际安慰世间之说。
如来应等正觉,后际等住。
如来应等正觉,证得清净妙法身也。后际平等者,即三世平等,无边不断,常住世间。既然常住世间,故化德不可限量。故曰无限际大悲,拔济世间。无限际安慰世间。
无限大悲,无限安慰世间,作是说者,是名善说如来。,
若人说如来不毕定入涅槃,如来无限际普化十方,如来无限际安慰世间。作如是说者,是名善说如来功德。善说者,如实说也。
若复说言,无尽法常住法,一切世间之所归依者,亦名善说如来。
无尽法者,法等虚空,不可思议不可限量。常住法者,横遍竖穷,真实不虚。其实无尽即是常住,常住即是无尽,此是一法异说。
佛法身无尽,法身常住。佛之功德亦无尽,佛之功德亦常住世间。是一切世间之所归依,一切世间者,分段世间,变易世间。换句话说,即九道世间。作如是说者,亦名善说如来功德。
【是故于未度世间无依世间。与后际等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者。谓如来应
等正觉也。法者即是说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此二归依非究竟归依。
名少分归依。】
是故于未度世间,无依世间,与后际等,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者,谓如来应等正觉。
分段死世间,为未度世间。变易死世间,为无依世间。因为阿罗汉辟支佛,虽度分段生死,然犹须归依于佛也。此二种世间,便是一切世间。
佛之法身无边不断,尽未来际,故曰与后际等。以如此故,所以与二种世间,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这样便名为如来应等正觉成佛。何以故?为九道众生,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故。所以我们归依,要归依法身佛。何为法身佛?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经云,法有三种,第一种即是摩诃般若法身。第二种即是戒定慧。第三种即是过去诸佛所说妙法。所以我们作课,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那便是归依法身佛。
法者即是说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此二归依,非究竟归依,名少分归依。
法者即是佛所说的一乘道法。何故简别二乘法?因为二乘法不了义故。法由佛弘,既然一乘法是佛所说,所以归依法,非究竟归依。
三乘众者,犹须归依于佛,所以亦非究竟归依。
此二归依,非究竟归依,名少分归依。
最后结论说,归依法归依僧,非究竟归依。唯有归依佛,方是究竟归依。于归依佛中,应归依佛之法身。佛之法身,方是无边不断,究竟归依处也。
至于归依法、僧,非是究竟归依,仅名少分归依。
【何以故。说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于上更无说一乘法身。三乘众者有
恐怖归依如来。求出修学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
是有限依。】
何以故?说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于上更无说一乘法身(事)。
说一乘道法者佛也,唯佛究竟一乘。故说一乘道法者,得究竟法身。于上更无说一乘事。佛证无上菩提,于佛以上,更无人能说一乘法事。
三乘众者,有恐怖,归依如来,求出修学,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乘众变易生死未了未究竟,所以尚有生死恐怖。须归依于佛,求了生死。
求出修学者,三乘众为求出离生死恐怖,故尚须修学一乘佛法。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说尚未究竟一乘道法也。
最后结论说,是故法僧二归依,非是究竟归依。是有限归依,有限归依者,犹言少分归依。
【若有众生如来调伏。归依如来得法津泽。生信乐心归依法僧。是二归依
非此二归依。是归依如来。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此二归依第一
义。是究竟归依如来。何以故。无异如来。无异二归依。如来即三归依
。何以故。说一乘道。如来四无畏成就师子吼说。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
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三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
若有众生如来调伏,归依如来,得法津泽,生信乐心,归依法僧。
若有众生于佛未出世时,皆归依天神外道。佛出世以后,被佛所调伏则归于佛。归依佛以后,于佛法中得增益安乐,于是生信乐心。以于如来生信乐心故,于是归依法僧。换句话说,摄末归本,为归依如来故,方归依法僧也。所以归依法僧这二归依,非此二归依,非是归依法僧,而究竟归依处,是归依如来也。
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
第一义者,即一乘义。横遍竖穷为第一义。横遍竖穷即是空,故空是第一义。空即无分别,故无分别为第一义。无分别即无相,故无相为第一义。无相即不可得,故不可得为第一义。总说一句,这都是说一乘义。而归依一乘者,即是归依于佛。
此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
此二者,是言归依法归依僧者,旨在归依第一义。归依第一义者,是究竟归依于如来也。
何以故?无异如来,无异二归依,如来即是三归依。
言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彻底讲即是归依佛也。所以如来即是三归依。
何以故?说一乘道,如来四无畏成就师子吼说。
由上文所说,可以知道没有佛,便无说法之人。没有说法之人,便无一乘道法。没有佛便无学佛之僧,故法僧皆以佛为本。故曰说一乘道,是如来四无畏成就师子吼说。这句话如果倒装过来,便比较更清楚。就是如来四无畏成就,方能作师子吼,说一乘道也。
佛成就…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