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

  此是说明,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便不能圆满断德与智德。断德圆满,则无间隔无滞碍。智德圆满,则证无上菩提。

  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

  一切过非,是所应断法。过非无量,故曰过恒沙法。过非不尽,便有余过。余过未除,便障无上菩提究竟涅槃。无明住地,与无量恒沙烦恼为依。此无量恒沙烦恼中,有一种是见思烦恼。此见思烦恼,即是四住地烦恼,能为界内一切上烦恼作依作种。

  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

  因为过恒沙等法,应断不断故,所以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为甚么呢?因为障道未除,所以智德难满。

  既然过恒沙法不断不究竟,所以不知一切苦,不断一切集。由于过恒沙法不得不证,所以不证一切灭,不修一切道。

  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

  无明住地累劫而成,故曰积聚。因为无明住地,能生一切障道法,故能生一切障碍修道的烦恼,及一切增上烦恼。

  无明本身即是惑体,由无明而起的烦恼,是惑上加惑,是烦恼体的增上,故名上烦恼。

  【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

  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

  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

  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

  彼生心上烦恼以下,分别说诸烦恼。心是万法之本,故先说心上烦恼。心起增上烦恼,则障无上佛菩提。所以欲求无上佛果者,须先发菩提心。而此心增上烦恼,则障无上菩提心。

  以下止观、禅正受、方便智等上烦恼,皆是障修行之上烦恼。总说自心上烦恼,至智上烦恼,是障因地行之烦恼。自果上烦恼以下,是明障乎于果。 

  无明即是妄心,故曰心上烦恼。接着便说止上烦恼,观上烦恼。因为妄心一起,其增上烦恼障佛道。佛道有二,即定道慧道。止是定之始,观是慧之始。止上烦恼则障于定,观上烦恼则障于慧。

  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

  禅约行言,正受约得言,都是定的意思。禅上烦恼则障修定之行,正受上烦恼则障得定之果。

  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

  方便是修智慧之行,智是得智慧之果。方便上烦恼则障其行,智上烦恼则障其果。

  以上所说上烦恼,皆在因地。自果上烦恼以下。此上烦恼则障果位。

  果上烦恼是总说,得、力、无畏等,是分别说。得是菩提,得上烦恼,则障得无上菩提。力是十力,无畏是四无畏。皆是指佛果言。无明烦恼,能障无上菩提,能障十力四无畏。

  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

  无明住地所起烦恼,无量无边,过于恒沙。唯如来菩提智之所断,简别非余人所断。像这些恒沙等上烦恼,皆依无明住地而得建立。

  此明无明住地力之强也。因为四住地烦恼,亦恒沙等上烦恼之一。由此可知,无明住地力最为强大。

  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

  一切上烦恼起者,言一切烦恼,皆由无明所增上所生起也。纵四住地烦恼,亦是无明住地之增上烦恼。故曰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

  【世尊。于此起烦恼剎那心剎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世

  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

  。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彼亦随坏。如是过恒沙等如

  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

  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

  恒沙等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一切智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

  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如来应等正觉正师子吼。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世尊。以师子吼依于了义。

  一向记说。】

  世尊!于此起烦恼,剎那心剎那相应。

  于此起烦恼者,是指四住烦恼言。因四住烦恼,是由无明住地所生起。

  剎那心剎那相应。我们说过,剎那是生灭,生灭是虚妄。剎那心剎那相应,即生灭心与生灭法相应。进一步说,即虚妄心与虚妄法相应。四住地所起之烦恼,皆是虚妄心与虚妄法相应。即所谓于虚妄上更起虚妄也。

  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剎那心与剎那法相应,是于虚妄心上更起虚妄。然无明住地,即虚妄之根本。一念不觉即是无明,更无所从起处。故曰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因为无明住地,体即虚妄根本。然而虚妄非为实有,非实者无生无起。如果有生有起,便是实有其法。法若实有,当非虚妄。若非虚妄,即不是无明。

  故知无明即是虚妄,虚妄即非实有,非为实有则无生无起。无生无起故,所以说无始无明。因为无生则无始,无起则无始故。

  世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

  如来菩提智是觉,其所应断法是迷是虚妄。过于恒沙虚妄之法,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

  以下是譬喻,文义容易了解,不多作解释。

  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以下,是将法合譬。是说明无明住地若断,则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

  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恒沙等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

  如果断德圆,则智德可满矣。

  一切智(知)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

  此是言如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唯有佛具足四智也。

  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

  佛为法王,佛为法主。佛过尽德圆,故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无明破尽,佛性圆现也。

  如来应等正觉正师子吼,我生已尽……

  如来成就无上菩提,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所以作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唯佛四智究竟圆满也。说阿罗汉辟支佛有四智者,是佛方便说。

  是故世尊以师子吼,依于了义一向记说。

  说阿罗汉辟支佛,得四智是不了义说。佛依了义一向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谓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间。

  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议法身。于一切尔焰地得无碍法自在。于

  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一切尔炎无碍

  智观不由于他。不受后有智师子吼。】

  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

  二种不受后有智,即佛不受后有智,与阿罗汉辟支佛不受后有智。今先解释佛之不受后有智。

  谓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间,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议法身。

  如来力能调御九道众生,故曰无上调御。此明如来调御,出过三乘。

  四魔者,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降伏四魔,有多种解说。如大智度论云,得无生法忍,降伏烦恼魔,得法身降伏阴魔,得无生法忍及法身,降伏死魔,得不动三昧,降伏天魔。

  大集经云,知苦能坏阴魔,断集能坏烦恼魔,证灭能坏死魔,修道能坏天魔。大集经所说,颇与本经相合。大家可参考采用之。

  如来不受后有智,降伏四魔,故出过一切世间。一切世间者,即分段变易二种世间。为一切九道众生之所瞻仰,九道众生悉皆恭敬于佛也。得不思议法身,是九道众生之所未得也。

  于一切尔焰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

  尔焰前已有解释,译为所知。于一切境所知,名尔焰。此有二种解释,一者释为智母。二者释为所知障。如吉藏大师,慧远大师,皆说尔焰是智母。因为一切智皆从所知境生故。然据楞伽及菩提流支所说,尔焰即是智障。智障亦叫作所知障。

  这是甚么原因?因为所知境是世谛摄,如果将世谛会入第一义谛,便成为智母。如果执取世谛相,违背第一义谛,便是所知障。

  如来二谛融通,故于一切尔焰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是说佛已证无上菩提,故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是说佛所证果地已极,出过一切,向上更无所得地。

  十力勇猛,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

  此是说佛十力四无所畏,第一无上。

  一切尔炎无碍智观,不由于他,不受后有智师子吼。

  以二谛智观一切所知境,则于一切法无碍自在。名一切尔炎无碍智观。 

  二乘人因佛闻法,而得智慧。佛于菩提树下,不因于他,而得自觉圣智。换句话说,佛于菩提树下,非是因他人,非是依经典而证无上觉。乃是彻证自觉而成无上菩提。

  诸法实相,甚深不可思议,唯证乃知。故佛说我法甚深,唯证乃知。

  例如葡萄是酸的,酸梅亦是酸的,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是我们要问,究竟葡萄的酸,和酸梅的酸,有何不同?相信没有一个人回答得出来。我们亦不可能因任何人的解说,而知道葡萄究竟如何酸,酸梅究竟如何酸。

  如果我们要想知道,葡萄的酸和酸梅的酸,只要我们吃一粒葡萄,吃一粒酸梅,便知道了。虽然我们知道了,但是亦无法说出来让别人知道。纵然我们说遍了天下的话,亦说不出那个法。纵然我们写遍了天下的文字,亦写不出那个法。所以佛证自觉圣智,不由于他。

  以如是故,永明大师言,学佛人莫把徇文以为悟道,应晓夜忘疲,力求亲证。

  最后说出二种不受后有智之第一种,如来不受后有智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以下便说阿罗汉辟支佛的不受后有智。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

  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

  盘地。】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

  二乘人仅度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其实未度生死怖畏,彼自以为已度生死畏。此仍明二乘人四智不究竟,唯佛究竟。

  阿罗汉辟支佛所得解…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