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

  此是說明,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便不能圓滿斷德與智德。斷德圓滿,則無間隔無滯礙。智德圓滿,則證無上菩提。

  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

  一切過非,是所應斷法。過非無量,故曰過恒沙法。過非不盡,便有余過。余過未除,便障無上菩提究竟涅槃。無明住地,與無量恒沙煩惱爲依。此無量恒沙煩惱中,有一種是見思煩惱。此見思煩惱,即是四住地煩惱,能爲界內一切上煩惱作依作種。

  過恒沙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

  因爲過恒沙等法,應斷不斷故,所以過恒沙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爲甚麼呢?因爲障道未除,所以智德難滿。

  既然過恒沙法不斷不究竟,所以不知一切苦,不斷一切集。由于過恒沙法不得不證,所以不證一切滅,不修一切道。

  是故無明住地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

  無明住地累劫而成,故曰積聚。因爲無明住地,能生一切障道法,故能生一切障礙修道的煩惱,及一切增上煩惱。

  無明本身即是惑體,由無明而起的煩惱,是惑上加惑,是煩惱體的增上,故名上煩惱。

  【彼生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禅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

  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如是

  過恒沙等上煩惱。如來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

  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

  彼生心上煩惱以下,分別說諸煩惱。心是萬法之本,故先說心上煩惱。心起增上煩惱,則障無上佛菩提。所以欲求無上佛果者,須先發菩提心。而此心增上煩惱,則障無上菩提心。

  以下止觀、禅正受、方便智等上煩惱,皆是障修行之上煩惱。總說自心上煩惱,至智上煩惱,是障因地行之煩惱。自果上煩惱以下,是明障乎于果。 

  無明即是妄心,故曰心上煩惱。接著便說止上煩惱,觀上煩惱。因爲妄心一起,其增上煩惱障佛道。佛道有二,即定道慧道。止是定之始,觀是慧之始。止上煩惱則障于定,觀上煩惱則障于慧。

  禅上煩惱,正受上煩惱。

  禅約行言,正受約得言,都是定的意思。禅上煩惱則障修定之行,正受上煩惱則障得定之果。

  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

  方便是修智慧之行,智是得智慧之果。方便上煩惱則障其行,智上煩惱則障其果。

  以上所說上煩惱,皆在因地。自果上煩惱以下。此上煩惱則障果位。

  果上煩惱是總說,得、力、無畏等,是分別說。得是菩提,得上煩惱,則障得無上菩提。力是十力,無畏是四無畏。皆是指佛果言。無明煩惱,能障無上菩提,能障十力四無畏。

  如是過恒沙等上煩惱,如來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

  無明住地所起煩惱,無量無邊,過于恒沙。唯如來菩提智之所斷,簡別非余人所斷。像這些恒沙等上煩惱,皆依無明住地而得建立。

  此明無明住地力之強也。因爲四住地煩惱,亦恒沙等上煩惱之一。由此可知,無明住地力最爲強大。

  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

  一切上煩惱起者,言一切煩惱,皆由無明所增上所生起也。縱四住地煩惱,亦是無明住地之增上煩惱。故曰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

  【世尊。于此起煩惱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

  尊。若複過于恒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

  。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彼亦隨壞。如是過恒沙等如

  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依無明住地生建立增長。若無明住地斷者。

  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皆亦隨斷。如是一切煩惱上煩惱斷。過

  恒沙等如來所得一切諸法。通達無礙一切智見。離一切過惡。得一切功

  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如來應等正覺正師子吼。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故世尊。以師子吼依于了義。

  一向記說。】

  世尊!于此起煩惱,剎那心剎那相應。

  于此起煩惱者,是指四住煩惱言。因四住煩惱,是由無明住地所生起。

  剎那心剎那相應。我們說過,剎那是生滅,生滅是虛妄。剎那心剎那相應,即生滅心與生滅法相應。進一步說,即虛妄心與虛妄法相應。四住地所起之煩惱,皆是虛妄心與虛妄法相應。即所謂于虛妄上更起虛妄也。

  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剎那心與剎那法相應,是于虛妄心上更起虛妄。然無明住地,即虛妄之根本。一念不覺即是無明,更無所從起處。故曰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因爲無明住地,體即虛妄根本。然而虛妄非爲實有,非實者無生無起。如果有生有起,便是實有其法。法若實有,當非虛妄。若非虛妄,即不是無明。

  故知無明即是虛妄,虛妄即非實有,非爲實有則無生無起。無生無起故,所以說無始無明。因爲無生則無始,無起則無始故。

  世尊!若複過于恒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

  如來菩提智是覺,其所應斷法是迷是虛妄。過于恒沙虛妄之法,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

  以下是譬喻,文義容易了解,不多作解釋。

  如是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以下,是將法合譬。是說明無明住地若斷,則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皆亦隨斷。

  如是一切煩惱上煩惱斷,過恒沙等如來所得一切諸法通達無礙。

  如果斷德圓,則智德可滿矣。

  一切智(知)見,離一切過惡,得一切功德。

  此是言如來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唯有佛具足四智也。

  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

  佛爲法王,佛爲法主。佛過盡德圓,故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無明破盡,佛性圓現也。

  如來應等正覺正師子吼,我生已盡……

  如來成就無上菩提,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所以作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唯佛四智究竟圓滿也。說阿羅漢辟支佛有四智者,是佛方便說。

  是故世尊以師子吼,依于了義一向記說。

  說阿羅漢辟支佛,得四智是不了義說。佛依了義一向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世尊。不受後有智有二種。謂如來以無上調禦。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間。

  爲一切衆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議法身。于一切爾焰地得無礙法自在。于

  上更無所作無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無上無畏之地。一切爾炎無礙

  智觀不由于他。不受後有智師子吼。】

  世尊!不受後有智有二種。

  二種不受後有智,即佛不受後有智,與阿羅漢辟支佛不受後有智。今先解釋佛之不受後有智。

  謂如來以無上調禦,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間,爲一切衆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議法身。

  如來力能調禦九道衆生,故曰無上調禦。此明如來調禦,出過叁乘。

  四魔者,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降伏四魔,有多種解說。如大智度論雲,得無生法忍,降伏煩惱魔,得法身降伏陰魔,得無生法忍及法身,降伏死魔,得不動叁昧,降伏天魔。

  大集經雲,知苦能壞陰魔,斷集能壞煩惱魔,證滅能壞死魔,修道能壞天魔。大集經所說,頗與本經相合。大家可參考采用之。

  如來不受後有智,降伏四魔,故出過一切世間。一切世間者,即分段變易二種世間。爲一切九道衆生之所瞻仰,九道衆生悉皆恭敬于佛也。得不思議法身,是九道衆生之所未得也。

  于一切爾焰地,得無礙法自在。于上更無所作,無所得地。

  爾焰前已有解釋,譯爲所知。于一切境所知,名爾焰。此有二種解釋,一者釋爲智母。二者釋爲所知障。如吉藏大師,慧遠大師,皆說爾焰是智母。因爲一切智皆從所知境生故。然據楞伽及菩提流支所說,爾焰即是智障。智障亦叫作所知障。

  這是甚麼原因?因爲所知境是世谛攝,如果將世谛會入第一義谛,便成爲智母。如果執取世谛相,違背第一義谛,便是所知障。

  如來二谛融通,故于一切爾焰地,得無礙法自在。于上更無所作,是說佛已證無上菩提,故于上更無所作。無所得地,是說佛所證果地已極,出過一切,向上更無所得地。

  十力勇猛,升于第一無上無畏之地。

  此是說佛十力四無所畏,第一無上。

  一切爾炎無礙智觀,不由于他,不受後有智師子吼。

  以二谛智觀一切所知境,則于一切法無礙自在。名一切爾炎無礙智觀。 

  二乘人因佛聞法,而得智慧。佛于菩提樹下,不因于他,而得自覺聖智。換句話說,佛于菩提樹下,非是因他人,非是依經典而證無上覺。乃是徹證自覺而成無上菩提。

  諸法實相,甚深不可思議,唯證乃知。故佛說我法甚深,唯證乃知。

  例如葡萄是酸的,酸梅亦是酸的,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是我們要問,究竟葡萄的酸,和酸梅的酸,有何不同?相信沒有一個人回答得出來。我們亦不可能因任何人的解說,而知道葡萄究竟如何酸,酸梅究竟如何酸。

  如果我們要想知道,葡萄的酸和酸梅的酸,只要我們吃一粒葡萄,吃一粒酸梅,便知道了。雖然我們知道了,但是亦無法說出來讓別人知道。縱然我們說遍了天下的話,亦說不出那個法。縱然我們寫遍了天下的文字,亦寫不出那個法。所以佛證自覺聖智,不由于他。

  以如是故,永明大師言,學佛人莫把徇文以爲悟道,應曉夜忘疲,力求親證。

  最後說出二種不受後有智之第一種,如來不受後有智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以下便說阿羅漢辟支佛的不受後有智。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脫樂。作是念。我離生死恐怖

  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羅漢辟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觀第一蘇息處涅

  盤地。】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脫樂,作是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

  二乘人僅度分段生死,尚有變易生死。其實未度生死怖畏,彼自以爲已度生死畏。此仍明二乘人四智不究竟,唯佛究竟。

  阿羅漢辟支佛所得解…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