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而住。所谓四种烦恼者,即四住烦恼。四住烦恼,亦是恒沙烦恼之数。故曰亦令四种烦恼久住。
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阿罗汉辟支佛智,是偏空无漏智,是有余不究竟智。阿罗汉辟支佛智,于四智不究竟,故无有四智。
何谓如来菩提智?了达真空义,是名为菩提。所以如来菩提智,即第一义空智、实相智、中道智。如来菩提智者,成就一切功德,成就无量功德,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成就第一清净。
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
最后总赞无明住地最为大力。而无明住地,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
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
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是故三种意生身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
以上解释过阿罗汉辟支佛,非尽一切烦恼。以下讲非尽一切受生。
取是爱力的增上,如十二因缘中爱生则取生,取生则有生。于是落入三有,而受后有。此与上文「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非尽一切烦恼,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其经义正相吻合。故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者,应是取十二因缘生死之意。
三有者,即欲有色有无色有。换句话说即是三界。生于三界者,谓之有漏。出三界者,谓之无漏。故曰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此是言凡夫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已免。
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
这段话是说阿罗汉辟支佛,未尽一切受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虽不漏落于三界,然却未尽无明,故曰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此与上文「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意义一贯。故此言阿罗汉辟支佛,虽尽分段死,尚未尽不思议变易生死。
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
此三地即是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乘地。彼三种意生身生,诸注疏家所判略有不同。我们认为,此三地当然是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乘地而言。「彼」三种意生身生,今见此「彼」字,便知与「此」三地,有所差别。既然「彼」三种意生身生,与「此」三地有所不同,则应依楞伽经所说而判。
依楞伽谓三种意生身是,一、三昧意生身,位在初地至五地。二、觉法自性意生身,位在六地七地八地。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位在九地以上。这三种意生身生,皆以愿力受生,非是业系而受生者,故曰彼三种意生身生。
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及三种意生身生,皆是不思议变易生死摄。变易生死,直至无上菩提之佛地方尽。此与前文「不思议变易生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意义相合。
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皆未尽无明。直至佛地,无明方尽。纵十地菩萨,尚有一分无明。如果十地菩萨无明尽,则应称之为佛,不应称为菩萨。今十地尚称菩萨,当知尚有无明不尽。故曰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意即缘于无明,非不缘无明也。
是故三种意生身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此是结论。
及无漏业者,即指阿罗汉辟支佛言。三界内众生,是有漏善业及有漏恶业。二乘人是无漏业,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业,佛是非有漏非无漏业。
【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无明住地异离四住
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
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
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
四住地业因,成分段生死。四住地业因若尽,分段生死即灭。分段生死虽灭,而变易生死犹存。然变易生死,是由无明住地所致,非关四住地烦恼。是知四住地仅为分段死作业因,而无明住地通为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作业因。所以有爱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
所以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阿罗汉辟支佛,仅了分段死,未了变易死,无明住地业因犹存。而此无明住地,唯佛菩提智所断也。
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
阿罗汉辟支佛,虽断四住烦恼出三界证无漏,然彼于无明未尽,故曰无漏不尽。
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
以无漏不尽无明故,所以细惑未除,犹为障碍,未得解脱。以未得究竟解脱故,所以不得自在力。以未得自在力故,所以于灭谛实未作证。言阿罗汉辟支佛作证者,是佛方便而已。
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
说阿罗汉辟支佛无漏不尽者,即是言彼等未尽无明住地也。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彼法不
知不觉。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以不断故。名有余过解脱
。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
切功德。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
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
最后身菩萨,本来即是补处菩萨。不过有人以为就后文「有余过解脱,有余清净,成就有余功德。」文意来看,似乎应包括最后离分段生死的菩萨,名最后身菩萨。
不过我们考诸经文,似不应作如是解。因为经文明明说,无明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又说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
所谓三种意生身,直至十地菩萨。既然十地皆依无明住地,当知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者,应为补处菩萨。
于彼彼法不知不觉者,是说于无量佛法,尚有不知不觉也。
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
无明应断而未断也。以无明未究竟断故,于是断德不圆。以断德不圆故,名有余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有余过解脱者,仅得分段生死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者,非断无明因,非离变易死也。
是故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有余清净,是言二乘未显自性清净,未证清净妙法身也。一切清净者,是言唯佛得自性清净,证得清净妙法身。
有余功德者,吉藏大师言,此明般若有余,若通论之,般若亦是功德。二乘于般若未圆,故名有余功德。此是吉藏大师,以解脱、法身(清净)、般若(功德),三德配之,故如此说。
一般来说,般若为功,五度为德,此是二乘所未圆者。或谓自度为功,度人为德,亦是二乘所未圆者。故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
先明其所因,后明其所得。因其解脱、清净、功德皆有余故,所以未得究竟四智。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所谓有余者,是仅了分段,未了变易。五百由旬险道,仅过三百由旬。
是名得少分涅槃……
二乘人于大涅槃中,仅一止息处,故名向于大涅槃。
【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
世间。得常住涅槃。于无覆护世间无依世间。为护为依。】
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此是言佛。唯佛四智究竟,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
无常坏世间,是分段死世间。分段世间,段段坏故名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是变易死世间。变易世间,念念迁流苦,犹病之未痊,故曰病世间。二种世间皆是无常,故曰无常坏无常病。又分段死,坏法身,变易死为法身作病,皆是无常法,故曰无常坏无常病。
唯佛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得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之常住涅槃。故药师偈云,拔苦必期二死尽,而得常住涅槃也。
于无覆护世间,无依世间,为护为依。
上文言佛自利德,此言佛之利他德。无覆护世间,是言分段死世间。分段死世间,唯佛可为作覆护。无依世间,是言变易死世间。变易死世间,唯佛为依。
唯佛于二种世间,得常住涅槃。唯佛于二种世间,为护为依。唯佛知一切苦,断一切集,断德圆。唯佛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智德满也。
【何以故。法无优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脱等故得涅槃。清净
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
这一段话,便是明一乘义。一乘义即平等义。以平等故,一切法无有优劣。法平等故,所以一切法,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故得涅槃。
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脱等故得涅槃,清净等故得涅槃。吉藏大师准此文,谓是佛之三德。谓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佛以三事等故得涅槃。所以吉藏大师,将前文「成就有余功德」配作般若德。
当知诸法平等,即是实相义,无分别义,不二义,无量义,毕竟空义,一乘义,无生义,无灭义,涅槃义。故曰法无优劣故得涅槃,智慧等,解脱等,清净等,故得涅槃。
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
法无优劣,平等一如,即是解脱味。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何以故
。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等
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
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
此是明无明住地之过,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便不能圆满断德与智德。断德智德不圆满,便不能究竟无上佛道。
不得一味平等味,义在表明不得一乘义。此一乘义,即是大解脱。无明若破谓之明,明解脱者,即究竟大解脱。何谓究竟大解脱?无缚无解,性本清净也。
何以故?…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