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未得四智,说其得四智者,是佛方便说而已。

  同时吉藏大师,根据这段经文,判定四智,与毗婆沙所说者不同。吉藏大师判我生已尽,是知苦智。梵行已立,是证灭智。所作已办,是修道智。不受后有,是断集智。

  二种死中,以了分段死故,说二乘人智,我生已尽,其实二乘人尚有变易生死未了,尚未得我生已尽智。说其得者,是佛方便而已。

  得有余果证,仅得有余涅槃,说其梵行已立。其实二乘人,未证无余涅槃,梵行尚未圆满。说彼梵行已立者,是佛方便。以经文「得有余果证故」,所以吉藏大师判梵行已立为证灭智。

  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

  凡夫有内凡外凡,内凡是四加行人,外凡是小乘三贤位。所以总谓凡夫人天。

  七种学人是三果四向,即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加上四果向。这七种人,都在学地。如果证到四果阿罗汉,便称无学位了。

  虚伪烦恼,是指见思烦恼言。见思烦恼,不在六根,不在六尘,不在六识,乃至不在十方。皆因众生虚妄执着而起,故曰虚伪烦恼。

  阿罗汉辟支佛,已断见思烦恼。而此见思烦恼,是凡夫人天,七种学人所未能断。于是说阿罗汉辟支佛,所作已办。其实阿罗汉辟支佛无明烦恼未破,不得谓所作已办。说所作已办者,是佛方便。

  吉藏大师约破见思是分段死「对治」,而阿罗汉辟支佛,未修变易「对治」。故判所作已办,是修道智。故吉藏大师说,断爱烦恼名所作,断见烦恼名已办。约其对治而论,故说是修道智。

  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

  约因上说,不受后有智,是断一切烦恼集。约果上说,便是尽一切受生。受生有二种,即分段生,和变易生。二种受生,总说是苦。毗婆沙从果上说,故曰不受后有智是知苦智。吉藏大师据因而论,说不受后有智,是断集智。

  阿罗汉辟支佛,于五住烦恼中,仅断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未断无明住地,故曰非尽一切烦恼。于二种死中,仅尽分段死,未尽变易死,故曰非尽一切受生。

  吉藏大师谓,非尽一切烦恼,是说阿罗汉辟支佛无有尽智。非尽一切受生,是谓阿罗汉辟支佛无有无生智。尽智与无生智,是大般若经所说十智之二种。阿罗汉辟支佛,不但没有知苦智断集智证灭智修道智,甚至也没有尽智与无生智。

  十智者,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知苦智,断集智,证灭智,修道智,尽智,无生智。

  大般若经五十三云:「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五蕴等差别相转,是为法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蕴界处及诸缘起,若总若别,是无常等,是为类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一切法假设名字,是为世俗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他有情心心所法,及修行证灭,是为他心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苦应不生,是为苦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集应永断,是为集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灭应作证,是为灭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道应修习,是为道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贪瞋痴尽,是为尽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有趣不复生,是为无生智。」

  在这种情形下,说阿罗汉辟支佛不受后有。其实阿罗汉辟支佛,未得不受后有智。说其得不受后有智者,是佛方便而已。

  总说一句,阿罗汉辟支佛无有四智──知苦智、断集智、证灭智。修道智。说其有四智者,不过因为他们于二死中,了却分段生死的缘故。

  【何以故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

  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

  。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剎那心剎那

  相应。】

  何以故?此是设问。问何故阿罗汉辟支佛,非尽一切烦恼,非尽一切受生呢?因为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所以彼等不尽一切烦恼,不尽一切受生。

  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

  烦恼依之而住,故谓之住。换句话说,是烦恼之所依也。烦恼由之而生,取其能生义,名之曰地。

  譬如稻子依水田而止住,稻子由水田而生长,所以我们说水田是稻子的住地。住地烦恼亦复如是,烦恼依之而住,烦恼由之而生长,名为住地烦恼。

  起是生起的意思。由住地烦恼复生起的烦恼,名起烦恼。

  假如我们把失业当作住地烦恼,那么没有饭吃,没有钱用,精神没有寄托等,便是由失业而生的起烦恼。

  不过此地所说的住地烦恼,是最根本的。即所谓五种住地烦恼。然而经上说住地有四种,那是先说四种粗的,用显无明住地的微细。再一种原因,便是此四种住地,是对境而起的虚妄心,由此虚妄心再生起虚妄烦恼。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先说四种住地。

  至于无明住地,是一念不觉而有,不是对境所生,不是对境而生者,极为微细,故暂不说。

  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

  见、爱均名烦恼,亦名为惑。见即见烦恼,亦名见惑。爱即思烦恼,亦名思惑。

  见烦恼是心迷于理,迷三界之理,总成一见惑。此迷理之烦恼,可以顿断,故名见一处住地。此见烦恼,于见道位,可以一时顿断。

  按一百六十九品无明言,见一处住地烦恼,即八十八品见惑无明。如果依十使而言,贪瞋痴慢疑五钝使,属思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五利使,属于见烦恼。其实五钝使中之疑,亦是由见而起的烦恼。

  三界之爱,是由于心迷于情心迷于事而起的烦恼。即是所谓思惑,这须渐渐地断。约一百六十九品无明而言,三界爱烦恼,即八十一品思惑无明。如果约十使而言,贪瞋痴慢属爱烦恼。这须修道位,方能渐渐断。

  欲爱住地,便是欲界思惑。色爱住地,便是色界思惑。有爱住地,便是无色界思惑。

  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

  此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等四住地。均能生起一切起烦恼。以其能生起烦恼故,所以称住地烦恼。

  起者剎那心剎那相应。

  吉藏大师谓剎那是念。其实剎那就是生灭,前一念灭,后一念生,便称剎那剎那生灭。所以剎那心剎那相应者,便是生灭心与生灭法相应。

  一切法无生无灭,而生灭者皆是虚妄。所以剎那心剎那相应者,便是虚妄心与虚妄境相应。换句话说,起烦恼者,便是虚妄上更起虚妄的意思。因为四住地烦恼,是由无明住地,虚妄而起。今更从四住地生起烦恼,故此起烦恼者,便是虚妄上的虚妄。此谓之剎那心剎那相应。

  【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

  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我们说过,四住地是由无明住地而起,故与虚妄境相应。然而无明者,即一念不觉。其本身即是独起之虚妄,非是因虚妄境而生者,故曰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虚妄无明,本来无生。只因一念不觉,误执有生。以不生故,所以名无始。以虚妄非实有故,所以名无始。以无明性不可得故,所以名无始。以不觉独起故,所以名无始。此无始无明,只是独起不觉,非是因他而有者,故曰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此无始无明,为一切恒沙烦恼所依,故名为住。此无始无明,能生一切恒沙烦恼,故名曰地。以上所说四住烦恼,即依于无明,由于无明而生。故曰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

  吉藏大师谓上烦恼,此烦恼粗强。粗强者,有增上力故。烦恼由之而生名曰起,既生起而后,复能增上,名之曰上。犹如种子初生曰起,进而茎枝花果逐渐成熟,名之为上。故起烦恼者,烦恼生也。上烦恼者,烦恼长也。

  此四住地之力,能使一切增上烦恼增长。一切增上烦恼依之而住,一切增上烦恼由之而增长,故曰一切上烦恼依种。因为四住地是由无明住地而起,由四住地而生的烦恼,约无明住地言,皆属增上烦恼,故此处但言一切上烦恼依种。

  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固然四住地之力,为一切上烦恼作依作种。但比较无明住地,犹是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是用四住地力之劣,显无明住地力之强。

  阿僧祇为算数,恒河沙,或微尘等,是为譬喻。无明住地力,较四住地力之强,虽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何故如此?因为四住地,犹由无明住地所生故。

  【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恶

  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

  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

  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有爱数四住地者,即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今仅举有爱住地,以例其余。

  以有爱数四住地,比无明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强。

  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

  魔波旬居于欲界第六天,第六天名他化自在天。波旬极恶,大智度论云,恶有三种,一恶,二大恶,三恶中恶。一恶者,是有侵犯者,即加报以恶。二大恶者,无事横加恶于人。三恶中恶者,于有恩处,反加毁损。

  魔波旬前世,于三宝中殖因,得生天之报。不思报恩,反欲加损,故名极恶波旬。

  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均自在殊胜。色力寿命,是正报殊胜。眷属众具,是依报殊胜。

  像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诸事殊胜一般,无明住地力,于四住地力,最为殊胜。

  【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

  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

  恒沙等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

  恒沙是譬喻词,譬喻烦恼之多。恒沙等无量烦恼,皆依无…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