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未得四智,說其得四智者,是佛方便說而已。

  同時吉藏大師,根據這段經文,判定四智,與毗婆沙所說者不同。吉藏大師判我生已盡,是知苦智。梵行已立,是證滅智。所作已辦,是修道智。不受後有,是斷集智。

  二種死中,以了分段死故,說二乘人智,我生已盡,其實二乘人尚有變易生死未了,尚未得我生已盡智。說其得者,是佛方便而已。

  得有余果證,僅得有余涅槃,說其梵行已立。其實二乘人,未證無余涅槃,梵行尚未圓滿。說彼梵行已立者,是佛方便。以經文「得有余果證故」,所以吉藏大師判梵行已立爲證滅智。

  凡夫人天所不能辦,七種學人先所未作,虛僞煩惱斷故,說所作已辦。

  凡夫有內凡外凡,內凡是四加行人,外凡是小乘叁賢位。所以總謂凡夫人天。

  七種學人是叁果四向,即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加上四果向。這七種人,都在學地。如果證到四果阿羅漢,便稱無學位了。

  虛僞煩惱,是指見思煩惱言。見思煩惱,不在六根,不在六塵,不在六識,乃至不在十方。皆因衆生虛妄執著而起,故曰虛僞煩惱。

  阿羅漢辟支佛,已斷見思煩惱。而此見思煩惱,是凡夫人天,七種學人所未能斷。于是說阿羅漢辟支佛,所作已辦。其實阿羅漢辟支佛無明煩惱未破,不得謂所作已辦。說所作已辦者,是佛方便。

  吉藏大師約破見思是分段死「對治」,而阿羅漢辟支佛,未修變易「對治」。故判所作已辦,是修道智。故吉藏大師說,斷愛煩惱名所作,斷見煩惱名已辦。約其對治而論,故說是修道智。

  阿羅漢辟支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後有故,說不受後有。非盡一切煩惱,亦非盡一切受生故,說不受後有。

  約因上說,不受後有智,是斷一切煩惱集。約果上說,便是盡一切受生。受生有二種,即分段生,和變易生。二種受生,總說是苦。毗婆沙從果上說,故曰不受後有智是知苦智。吉藏大師據因而論,說不受後有智,是斷集智。

  阿羅漢辟支佛,于五住煩惱中,僅斷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未斷無明住地,故曰非盡一切煩惱。于二種死中,僅盡分段死,未盡變易死,故曰非盡一切受生。

  吉藏大師謂,非盡一切煩惱,是說阿羅漢辟支佛無有盡智。非盡一切受生,是謂阿羅漢辟支佛無有無生智。盡智與無生智,是大般若經所說十智之二種。阿羅漢辟支佛,不但沒有知苦智斷集智證滅智修道智,甚至也沒有盡智與無生智。

  十智者,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知苦智,斷集智,證滅智,修道智,盡智,無生智。

  大般若經五十叁雲:「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五蘊等差別相轉,是爲法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蘊界處及諸緣起,若總若別,是無常等,是爲類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一切法假設名字,是爲世俗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他有情心心所法,及修行證滅,是爲他心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苦應不生,是爲苦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集應永斷,是爲集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爲滅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爲道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貪瞋癡盡,是爲盡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有趣不複生,是爲無生智。」

  在這種情形下,說阿羅漢辟支佛不受後有。其實阿羅漢辟支佛,未得不受後有智。說其得不受後有智者,是佛方便而已。

  總說一句,阿羅漢辟支佛無有四智──知苦智、斷集智、證滅智。修道智。說其有四智者,不過因爲他們于二死中,了卻分段生死的緣故。

  【何以故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爲二。謂

  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爲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

  。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

  相應。】

  何以故?此是設問。問何故阿羅漢辟支佛,非盡一切煩惱,非盡一切受生呢?因爲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所以彼等不盡一切煩惱,不盡一切受生。

  煩惱有二種,何等爲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

  煩惱依之而住,故謂之住。換句話說,是煩惱之所依也。煩惱由之而生,取其能生義,名之曰地。

  譬如稻子依水田而止住,稻子由水田而生長,所以我們說水田是稻子的住地。住地煩惱亦複如是,煩惱依之而住,煩惱由之而生長,名爲住地煩惱。

  起是生起的意思。由住地煩惱複生起的煩惱,名起煩惱。

  假如我們把失業當作住地煩惱,那麼沒有飯吃,沒有錢用,精神沒有寄托等,便是由失業而生的起煩惱。

  不過此地所說的住地煩惱,是最根本的。即所謂五種住地煩惱。然而經上說住地有四種,那是先說四種粗的,用顯無明住地的微細。再一種原因,便是此四種住地,是對境而起的虛妄心,由此虛妄心再生起虛妄煩惱。因爲這種原因,所以先說四種住地。

  至于無明住地,是一念不覺而有,不是對境所生,不是對境而生者,極爲微細,故暫不說。

  住地有四種,何等爲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

  見、愛均名煩惱,亦名爲惑。見即見煩惱,亦名見惑。愛即思煩惱,亦名思惑。

  見煩惱是心迷于理,迷叁界之理,總成一見惑。此迷理之煩惱,可以頓斷,故名見一處住地。此見煩惱,于見道位,可以一時頓斷。

  按一百六十九品無明言,見一處住地煩惱,即八十八品見惑無明。如果依十使而言,貪瞋癡慢疑五鈍使,屬思煩惱。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五利使,屬于見煩惱。其實五鈍使中之疑,亦是由見而起的煩惱。

  叁界之愛,是由于心迷于情心迷于事而起的煩惱。即是所謂思惑,這須漸漸地斷。約一百六十九品無明而言,叁界愛煩惱,即八十一品思惑無明。如果約十使而言,貪瞋癡慢屬愛煩惱。這須修道位,方能漸漸斷。

  欲愛住地,便是欲界思惑。色愛住地,便是色界思惑。有愛住地,便是無色界思惑。

  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

  此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等四住地。均能生起一切起煩惱。以其能生起煩惱故,所以稱住地煩惱。

  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

  吉藏大師謂剎那是念。其實剎那就是生滅,前一念滅,後一念生,便稱剎那剎那生滅。所以剎那心剎那相應者,便是生滅心與生滅法相應。

  一切法無生無滅,而生滅者皆是虛妄。所以剎那心剎那相應者,便是虛妄心與虛妄境相應。換句話說,起煩惱者,便是虛妄上更起虛妄的意思。因爲四住地煩惱,是由無明住地,虛妄而起。今更從四住地生起煩惱,故此起煩惱者,便是虛妄上的虛妄。此謂之剎那心剎那相應。

  【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

  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我們說過,四住地是由無明住地而起,故與虛妄境相應。然而無明者,即一念不覺。其本身即是獨起之虛妄,非是因虛妄境而生者,故曰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虛妄無明,本來無生。只因一念不覺,誤執有生。以不生故,所以名無始。以虛妄非實有故,所以名無始。以無明性不可得故,所以名無始。以不覺獨起故,所以名無始。此無始無明,只是獨起不覺,非是因他而有者,故曰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此無始無明,爲一切恒沙煩惱所依,故名爲住。此無始無明,能生一切恒沙煩惱,故名曰地。以上所說四住煩惱,即依于無明,由于無明而生。故曰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

  吉藏大師謂上煩惱,此煩惱粗強。粗強者,有增上力故。煩惱由之而生名曰起,既生起而後,複能增上,名之曰上。猶如種子初生曰起,進而莖枝花果逐漸成熟,名之爲上。故起煩惱者,煩惱生也。上煩惱者,煩惱長也。

  此四住地之力,能使一切增上煩惱增長。一切增上煩惱依之而住,一切增上煩惱由之而增長,故曰一切上煩惱依種。因爲四住地是由無明住地而起,由四住地而生的煩惱,約無明住地言,皆屬增上煩惱,故此處但言一切上煩惱依種。

  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固然四住地之力,爲一切上煩惱作依作種。但比較無明住地,猶是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是用四住地力之劣,顯無明住地力之強。

  阿僧祇爲算數,恒河沙,或微塵等,是爲譬喻。無明住地力,較四住地力之強,雖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也。何故如此?因爲四住地,猶由無明住地所生故。

  【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惡

  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衆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于

  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

  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有愛數四住地者,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今僅舉有愛住地,以例其余。

  以有愛數四住地,比無明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強。

  譬如惡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衆具自在殊勝。

  魔波旬居于欲界第六天,第六天名他化自在天。波旬極惡,大智度論雲,惡有叁種,一惡,二大惡,叁惡中惡。一惡者,是有侵犯者,即加報以惡。二大惡者,無事橫加惡于人。叁惡中惡者,于有恩處,反加毀損。

  魔波旬前世,于叁寶中殖因,得生天之報。不思報恩,反欲加損,故名極惡波旬。

  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衆具,均自在殊勝。色力壽命,是正報殊勝。眷屬衆具,是依報殊勝。

  像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諸事殊勝一般,無明住地力,于四住地力,最爲殊勝。

  【恒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

  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如是世尊。無明住地最爲大力。】

  恒沙等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

  恒沙是譬喻詞,譬喻煩惱之多。恒沙等無量煩惱,皆依無…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