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大乘故说。
佛之正法,是实相法、中道义、第一义、法身义。佛为显此义故,始为小乘人方便说此六处。所以说大乘住者,即正法住。大乘灭者即正法灭。
波罗提木叉毗尼,此二法义一名异。
波罗提木叉与毗尼,同是戒律,故其义是一。于同一戒律之中,约未来受解脱果报,则受木叉名。约现前断身口七支恶,则受毗尼名。故曰义一名异。
毗尼者即大乘学。易言之,戒律者即大乘学也。此是明六处皆摄归大乘,即会小入大。因为此六处,皆由大乘出也。
何以故?问何故毗尼即大乘学呢?因为声闻人依佛出家受具足。戒律是所受之法,出家受具是能受之人。能受戒法之人,皆依佛出家受具。佛即大乘果人,既然依佛出家受具,当知毗尼即大乘学。
是故阿罗汉无别出家受具。
今举阿罗汉名,即已概括诸声闻人。阿罗汉无别出家受具,皆依佛出家受具也。故接着便说,何以故?因为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足故也。
须知归依虽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然论其究竟义,则唯归依于佛。因为法由佛弘,而僧是学佛之人,故法僧二者,皆由佛出。故归依有三,而唯佛是究竟归依之处。
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
阿罗汉了分段生死。然实无分段生死,何以故?因为三界如空华故。然声闻人不知毕竟空义,却于虚妄生死而起恐怖。这是说阿罗汉未得究竟,不识毕竟空义,于虚妄生死而起怖畏。所以归依于佛而求解脱。
何以故?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己。
一切无行,即毕竟空义。以一切法如幻故,乃成毕竟空义。声闻人以妄想住着故,却妄生怖畏想住。好象有人执剑,要来害己。这是形容阿罗汉,虚妄于生死而起怖畏的情形。其实诸法一相无相,等同虚空,既无来害我者,亦无我被其所害。这些恐怖,都是因为取相心住所致。
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
因为阿罗汉取相心住,所以妄生恐怖,而不得究竟之乐。究竟乐者,究竟涅槃也。所以法华经化城喻品说,阿罗汉未得究竟涅槃,说彼得涅槃者,是佛方便说,过三百由旬,作一化城,为止息处耳。
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则求归依。
不求依者,佛也。如世间人,无恐怖人,方不求依。佛二死俱尽,故无有恐怖,永不求依。而阿罗汉有恐怖,归依于佛。
如众生有恐怖,故求归依于佛。言众生以有生死,故有恐怖,以有恐怖,故归依于佛。所以阿罗汉有怖畏,以有怖畏故,所以归依于如来。这是说一切众生,皆归依于佛,唯佛是不求依人。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
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
。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
此一段文,是言阿罗汉辟支佛,以取证有余涅槃故,所以四智不究竟,去究竟涅槃界远。四智者,即知苦智、断集智、证灭智、修道智。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
怖畏者,生死也。阿罗汉辟支佛仅了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在,故有余,有怖畏。以其变易生法不尽,故尚有生法在。以尚有生法在故,所以不得谓我生已尽。
若依毗婆沙,我生已尽是断集智。若依吉藏大师言,根据今经我生已尽是知苦智。
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
因为二乘人仅了分段生死,尚余有变易生死在,故梵行未究竟,道业不纯。
若依毘婆沙,梵行已立是修道智。今二乘人有余,不究竟,故不得言有修道智,故曰道业不纯。
不过依吉藏大师言,根据今经,梵行已立应为证灭智。
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
二乘人但了分段,未及变易,故曰事不究竟。事究竟者,应是所作已办。今事未究竟,故当有所作。
若依毗婆沙,所作已办是证灭智。若依吉藏大师,根据经文,判为修道智。
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
不度彼者,是不度变易生死也。以变易生死未了,故当有生死因须断也。
若依毗婆沙,此为知苦智。若依吉藏大师,据文而判为断集智。
以不断故,去究竟涅槃界远。
【何以故。唯有如来应正等觉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
。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
无量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思议功
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
灭。成就第一清净。阿罗汉辟支佛有余过。非第一清净。言得涅槃者。
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出过阿罗汉辟支
佛菩萨境界。】
何以故是设问词,问何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以下说出佛具四种功德,得究竟涅槃。阿罗汉辟支佛,不具四种功德,不得涅槃。言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依佛性论,于四种功德而判其位。一切功德在第八地,佛应等正觉,圆满一切功德,故得般涅槃。般者入也,般涅槃即入涅槃。
无量功德在第九地。阿罗汉辟支佛,仅成就有量功德,言其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不思议功德,在第十地。阿罗汉辟支佛,仅成就思议功德,所以不得涅槃。言其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第一清净功德,唯在佛地。故曰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所谓诸过永尽,众善普会,成就第一清净功德。
阿罗汉辟支佛尚有余过未尽,所以非第一清净功德。以如是故,不得般涅槃。言其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故知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九道众生之所瞻仰。如来功德,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
【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
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
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
因为阿罗汉辟支佛四智不究竟,尚有余过,功德未具足故,所以去涅槃界远。
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
佛说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苦集灭道,解脱出三界,四智究竟,了分段生死,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说。其实皆是有余。如法华经云,于五百由旬险道中,仅过三百由旬,得一止息处而已。故二乘人于修道路上所得,仅是有余。佛所叹许,亦是不了义说。
【何以故。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
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
竟无上菩提。】
何以故?有二种死。
二种死者,是二种生死也。今从略而说,故曰二种死。二种死就是分段生死,和不思议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谓有色形之区别,寿命之长短。色形区别便是六道之改易,譬天身转人身,人身转修罗身,修罗身转鬼畜身等。旧五阴坏,转新五阴。寿命长短者,即六道生死也。于六道中,时限寿命长短不一。
变易生死者,虽然没有色形区别,六道相现。但念念相传,微细生灭,故曰变易死。实在说来,于五阴中,色法是分段摄,受想行识是变易摄。吉藏大师依其程度之深浅,分为凡圣同具,圣有凡无,大有小无之不同。
分段死谓虚伪众生。
众生者,五阴法也。故鸠摩罗什大师,译五阴为五众。凡夫众生,执有五阴,复于五阴中执有我人,于是落入分段生死。不知五阴皆空,于中无法无人。故曰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
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变易生死微细难知,故曰不思议。例如吾人,念念之间,岁月消磨,本来皆是生死变易,可是人多不识,故曰不思议。
阿罗汉辟支佛此二人,虽出三界证无漏,然未破无明证法性。故虽了分段死,依然在变易死中。今经文针对此二种人言,意在解释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的道理。至于大力菩萨意生身,是深一步解释不思议变易生死。
菩萨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旷劫中不厌生死。于己本愿不退不屈,故曰大力。是辈人犹未破无明见法性,然犹不退不屈,非有大精进力,不克如是也。各注疏家,判大力菩萨的地位,其说不同。我们若按大力不退不屈而言,应在初住以上。若按未破无明见法性而言,应在初地以前。初地以上,破无明见法性,当蒙佛授记,亦当自知作佛矣。若如此说来,大力菩萨应是三贤位的菩萨。吉藏大师判,大力菩萨有二种,一直进大力,二回小入大大力。
意生身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初地菩萨初破无明,初见法性,然未得究竟法身。尚未能亲证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究竟法身。但已少分脱离业报身,可以不被业系堕入苦道。所以下面已离业报身,上面未得究竟法身。于是中间立意生身名。意生身菩萨,随意愿受生,无碍自在。所以意生身有三义,即遍到,速疾,无碍。主要的原因,是不被业系,分证法身故。
据经云有三种意生身,一、三昧意生身。此是初地至五地菩萨,因为禅波罗蜜增上故,所以名三昧意生身。二、觉法自性意生身。此是六地至八地菩萨,以慧行成就,如实知诸法性相故。三、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谓九地以上,无功用行,任运转起故。
不思议变易生死,自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三地,及三种意生身菩萨,皆有变易生死。乃至究竟无上菩提,是言直至佛地,破尽无明,方得分段变易二死俱尽也。
【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
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
说所作已办。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非
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
这段文是说阿罗汉辟支佛,于二死中,仅了分段生死,仅得有余果证,虚伪烦恼断故,不受三界有故,说彼得四智。其实二乘人…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