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大乘故說。
佛之正法,是實相法、中道義、第一義、法身義。佛爲顯此義故,始爲小乘人方便說此六處。所以說大乘住者,即正法住。大乘滅者即正法滅。
波羅提木叉毗尼,此二法義一名異。
波羅提木叉與毗尼,同是戒律,故其義是一。于同一戒律之中,約未來受解脫果報,則受木叉名。約現前斷身口七支惡,則受毗尼名。故曰義一名異。
毗尼者即大乘學。易言之,戒律者即大乘學也。此是明六處皆攝歸大乘,即會小入大。因爲此六處,皆由大乘出也。
何以故?問何故毗尼即大乘學呢?因爲聲聞人依佛出家受具足。戒律是所受之法,出家受具是能受之人。能受戒法之人,皆依佛出家受具。佛即大乘果人,既然依佛出家受具,當知毗尼即大乘學。
是故阿羅漢無別出家受具。
今舉阿羅漢名,即已概括諸聲聞人。阿羅漢無別出家受具,皆依佛出家受具也。故接著便說,何以故?因爲阿羅漢依如來出家受具足故也。
須知歸依雖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然論其究竟義,則唯歸依于佛。因爲法由佛弘,而僧是學佛之人,故法僧二者,皆由佛出。故歸依有叁,而唯佛是究竟歸依之處。
阿羅漢歸依于佛,阿羅漢有恐怖。
阿羅漢了分段生死。然實無分段生死,何以故?因爲叁界如空華故。然聲聞人不知畢竟空義,卻于虛妄生死而起恐怖。這是說阿羅漢未得究竟,不識畢竟空義,于虛妄生死而起怖畏。所以歸依于佛而求解脫。
何以故?阿羅漢于一切無行怖畏想住,如人執劍欲來害己。
一切無行,即畢竟空義。以一切法如幻故,乃成畢竟空義。聲聞人以妄想住著故,卻妄生怖畏想住。好象有人執劍,要來害己。這是形容阿羅漢,虛妄于生死而起怖畏的情形。其實諸法一相無相,等同虛空,既無來害我者,亦無我被其所害。這些恐怖,都是因爲取相心住所致。
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
因爲阿羅漢取相心住,所以妄生恐怖,而不得究竟之樂。究竟樂者,究竟涅槃也。所以法華經化城喻品說,阿羅漢未得究竟涅槃,說彼得涅槃者,是佛方便說,過叁百由旬,作一化城,爲止息處耳。
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衆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
不求依者,佛也。如世間人,無恐怖人,方不求依。佛二死俱盡,故無有恐怖,永不求依。而阿羅漢有恐怖,歸依于佛。
如衆生有恐怖,故求歸依于佛。言衆生以有生死,故有恐怖,以有恐怖,故歸依于佛。所以阿羅漢有怖畏,以有怖畏故,所以歸依于如來。這是說一切衆生,皆歸依于佛,唯佛是不求依人。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余生法不盡故。有
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純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不度彼故。當有所斷
。以不斷故。去涅槃界遠。】
此一段文,是言阿羅漢辟支佛,以取證有余涅槃故,所以四智不究竟,去究竟涅槃界遠。四智者,即知苦智、斷集智、證滅智、修道智。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
怖畏者,生死也。阿羅漢辟支佛僅了分段生死,尚有變易生死在,故有余,有怖畏。以其變易生法不盡,故尚有生法在。以尚有生法在故,所以不得謂我生已盡。
若依毗婆沙,我生已盡是斷集智。若依吉藏大師言,根據今經我生已盡是知苦智。
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純。
因爲二乘人僅了分段生死,尚余有變易生死在,故梵行未究竟,道業不純。
若依毘婆沙,梵行已立是修道智。今二乘人有余,不究竟,故不得言有修道智,故曰道業不純。
不過依吉藏大師言,根據今經,梵行已立應爲證滅智。
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
二乘人但了分段,未及變易,故曰事不究竟。事究竟者,應是所作已辦。今事未究竟,故當有所作。
若依毗婆沙,所作已辦是證滅智。若依吉藏大師,根據經文,判爲修道智。
不度彼故,當有所斷。以不斷故,去涅槃界遠。
不度彼者,是不度變易生死也。以變易生死未了,故當有生死因須斷也。
若依毗婆沙,此爲知苦智。若依吉藏大師,據文而判爲斷集智。
以不斷故,去究竟涅槃界遠。
【何以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
。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
無量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思議功
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一切所應斷過皆悉斷
滅。成就第一清淨。阿羅漢辟支佛有余過。非第一清淨。言得涅槃者。
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爲一切衆生之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
佛菩薩境界。】
何以故是設問詞,問何故阿羅漢辟支佛去涅槃界遠?以下說出佛具四種功德,得究竟涅槃。阿羅漢辟支佛,不具四種功德,不得涅槃。言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依佛性論,于四種功德而判其位。一切功德在第八地,佛應等正覺,圓滿一切功德,故得般涅槃。般者入也,般涅槃即入涅槃。
無量功德在第九地。阿羅漢辟支佛,僅成就有量功德,言其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不思議功德,在第十地。阿羅漢辟支佛,僅成就思議功德,所以不得涅槃。言其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第一清淨功德,唯在佛地。故曰唯有如來得般涅槃,一切所應斷過,皆悉斷滅。所謂諸過永盡,衆善普會,成就第一清淨功德。
阿羅漢辟支佛尚有余過未盡,所以非第一清淨功德。以如是故,不得般涅槃。言其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故知唯有如來得般涅槃,爲一切九道衆生之所瞻仰。如來功德,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
【是故阿羅漢辟支佛。去涅槃界遠。言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
蘇息處者。亦是如來方便。有余不了義說。】
是故阿羅漢辟支佛,去涅槃界遠。
因爲阿羅漢辟支佛四智不究竟,尚有余過,功德未具足故,所以去涅槃界遠。
言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處者,亦是如來方便,有余,不了義說。
佛說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苦集滅道,解脫出叁界,四智究竟,了分段生死,得蘇息處者,亦是如來方便說。其實皆是有余。如法華經雲,于五百由旬險道中,僅過叁百由旬,得一止息處而已。故二乘人于修道路上所得,僅是有余。佛所歎許,亦是不了義說。
【何以故。有二種死。何等爲二。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者。
謂虛僞衆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
竟無上菩提。】
何以故?有二種死。
二種死者,是二種生死也。今從略而說,故曰二種死。二種死就是分段生死,和不思議變易生死。
分段生死,謂有色形之區別,壽命之長短。色形區別便是六道之改易,譬天身轉人身,人身轉修羅身,修羅身轉鬼畜身等。舊五陰壞,轉新五陰。壽命長短者,即六道生死也。于六道中,時限壽命長短不一。
變易生死者,雖然沒有色形區別,六道相現。但念念相傳,微細生滅,故曰變易死。實在說來,于五陰中,色法是分段攝,受想行識是變易攝。吉藏大師依其程度之深淺,分爲凡聖同具,聖有凡無,大有小無之不同。
分段死謂虛僞衆生。
衆生者,五陰法也。故鸠摩羅什大師,譯五陰爲五衆。凡夫衆生,執有五陰,複于五陰中執有我人,于是落入分段生死。不知五陰皆空,于中無法無人。故曰分段死者,謂虛僞衆生。
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
變易生死微細難知,故曰不思議。例如吾人,念念之間,歲月消磨,本來皆是生死變易,可是人多不識,故曰不思議。
阿羅漢辟支佛此二人,雖出叁界證無漏,然未破無明證法性。故雖了分段死,依然在變易死中。今經文針對此二種人言,意在解釋阿羅漢辟支佛,去涅槃界遠的道理。至于大力菩薩意生身,是深一步解釋不思議變易生死。
菩薩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曠劫中不厭生死。于己本願不退不屈,故曰大力。是輩人猶未破無明見法性,然猶不退不屈,非有大精進力,不克如是也。各注疏家,判大力菩薩的地位,其說不同。我們若按大力不退不屈而言,應在初住以上。若按未破無明見法性而言,應在初地以前。初地以上,破無明見法性,當蒙佛授記,亦當自知作佛矣。若如此說來,大力菩薩應是叁賢位的菩薩。吉藏大師判,大力菩薩有二種,一直進大力,二回小入大大力。
意生身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初地菩薩初破無明,初見法性,然未得究竟法身。尚未能親證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究竟法身。但已少分脫離業報身,可以不被業系墮入苦道。所以下面已離業報身,上面未得究竟法身。于是中間立意生身名。意生身菩薩,隨意願受生,無礙自在。所以意生身有叁義,即遍到,速疾,無礙。主要的原因,是不被業系,分證法身故。
據經雲有叁種意生身,一、叁昧意生身。此是初地至五地菩薩,因爲禅波羅蜜增上故,所以名叁昧意生身。二、覺法自性意生身。此是六地至八地菩薩,以慧行成就,如實知諸法性相故。叁、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謂九地以上,無功用行,任運轉起故。
不思議變易生死,自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等叁地,及叁種意生身菩薩,皆有變易生死。乃至究竟無上菩提,是言直至佛地,破盡無明,方得分段變易二死俱盡也。
【二種死中。以分段死故。說阿羅漢辟支佛智我生已盡。得有余果證故。
說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辦。七種學人先所未作。虛僞煩惱斷故。
說所作已辦。阿羅漢辟支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後有故。說不受後有。非
盡一切煩惱。亦非盡一切受生故說不受後有。】
這段文是說阿羅漢辟支佛,于二死中,僅了分段生死,僅得有余果證,虛僞煩惱斷故,不受叁界有故,說彼得四智。其實二乘人…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