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

  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二圣谛。

  不思议佛境界者,即一真法界。如来藏、法身、不思议佛境界,此三不二,皆为真实。

  及方便说。无三乘人,说三乘人,是方便说。无三乘法,说三乘法,是方便说。法无言语文字,而以言语文字说,是方便说。

  如来藏、法身、不思议佛境界,是第一义谛。方便说,是世俗谛。佛以二谛说法,若人于如此说法,心得决定者,此人则信解二圣谛。

  若人于第一义谛心得决定,则信解无作圣谛。若人于世俗谛心得决定,则信解有作圣谛。

  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

  此是赞叹二圣谛甚深,难知难解。

  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

  此是标明作无作,为二圣谛义。

  【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

  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

  余及无余。】

  说作圣谛者,是说有量四圣谛。

  我们知道,有量圣谛者,乃声闻缘觉圣谛。声闻缘觉圣谛,是有作圣谛。

  何以故以下,是以佛的无量四圣谛,反显声闻缘觉圣谛之有量。佛之无量圣谛,非是因他而得,乃自觉圣智。自觉圣智,方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用来反显二乘人办不到,二乘人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

  是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

  有为生死者,分段生死。无为生死者,变易生死。声闻缘觉以有作圣谛,仅了分段生死,未了变易生死。仅证有余涅槃,未证无余涅槃。

  【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断一

  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如是四

  无作圣谛义。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竟。】

  上文说过声闻缘觉有作圣谛,不得究竟法身。今说唯佛无作圣谛,方得清净法身。

  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

  首先说明,无作圣谛义,即无量四圣谛义。

  何以故下,谓唯佛以自觉圣智,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方得清净妙法身。反显二乘未得也。

  为何谓一切受苦,一切受集,一切受灭,一切受灭道?此有二说,一者谓苦集灭道,皆系由因受果,故曰受苦、受集、受灭、受道。二者谓苦者五受阴,故曰知一切受苦。集为苦集,灭为苦灭,道为苦灭道。所以谓受苦、受集、受灭、受灭道。

  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

  如是作无作八圣谛,如来唯说无作四圣谛。因为唯无作圣谛,能得法身,能究竟佛道故。

  如是四无作圣谛义,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竟。

  以阿罗汉辟支佛人劣,显无作圣谛法胜。

  【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来应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义

  事究竟。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知一切未来苦断一切烦恼上烦恼所摄受

  一切集灭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灭作证。】

  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

  何故四无作圣谛,唯佛究竟,阿罗汉辟支佛事不究竟呢?非下中上法,得涅槃证法身也。涅槃者,即法身也。下中上法,古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谓下法是七种学人,七种学人即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加上四果向。中法是阿罗汉,上法是辟支佛。

  我们觉得不太恰当。因为经上明明讲的是「法」,怎可以「人」而论?

  有谓下中上法,是约三乘讲。声闻乘是下法,缘觉乘是中法,菩萨乘是上法。这不但仍是约人而论,同时我们怎能说菩萨大乘不得涅槃呢?

  又有人谓下法是戒,中法是定,上法是慧。不错这是约法而论了。但是怎能说修戒定慧,不能得涅槃?

  所以下中上者,不是定指人或法言,而是约次第而说。由下法进而得中法,由中法进而得上法。次第而得者,是指有作圣谛而言。非是如是次第,以有作四谛而得涅槃。唯如来以自觉圣智,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方得涅槃证清净法身也。

  何以故如来应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义事究竟?

  这句话是问,何故如来应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义事究竟呢?何以故连到下文是一句,大家千万莫会作是「何以故?如来应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事究竟。」那样便把文意会错了。

  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知一切未来苦,断一切烦恼上烦恼所摄受一切集,灭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灭作证。

  此句系解释上句之问意。因为一切如来应等正觉,知一切未来苦,断一切集,灭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灭作证,所以于无作四圣谛义事究竟。

  知一切未来苦。因为一切如来无过去集,不受现在苦,故曰知一切未来苦。

  断一切烦恼上烦恼所摄受一切集者,是指无明住地而言。无明住地摄一切烦恼,即摄一切恒沙烦恼。上烦恼者,由五住而起的增上烦恼。无明住地,系一切烦恼根本集。

  灭一切意生身除(阴之误),初地以上分灭变易死,谓意生身。分破无明期间,谓意生身阴,毕及无明究竟断尽,谓清净法身,是为灭谛究竟。仅言灭一切意生身阴,犹恐人疑灭苦未尽,故复曰一切苦灭作证。

  【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所言苦灭者。名无始无作无起无尽离尽常

  住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

  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

  声闻缘觉认为坏生死,方证灭谛。彼不知生死虚妄本空,故不可坏也。再者声闻缘觉认为,灰身灭智是入寂灭。胜鬘为破彼故,所以说非坏法故名为苦灭。

  所言灭苦者,是正明对的方面。既已说明灭法是不对的,今说对的一面。

  名无始、无作、无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

  如上所说,是为灭苦也。如果总说,无始无作无起,皆是无生意。以无生故,所以无始无作无起。无尽是无灭之意。

  离尽而常住,常住者,横遍竖穷意。自性清净者,自性无性,无性故毕竟清净。离一切烦恼藏是总说,离一切烦恼藏,方得自性清净,如是方能离尽始、作、起、尽而常住,是为苦灭也。

  【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世尊。如是

  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先讲不思议佛法,甚么是不思议佛?欲明了不思议,先要知道甚么是可思议。凡是有法,则可思议;凡是有相,则可思议;凡是二法,则可思议;凡分别法,则可思议;不清净法,则可思议;不平等法,则可思议;可得法,则可思议;生灭法,则可思议。

  于是可知,毕竟空法不可思议,无相法不可思议,无二法不可思议,无分别法不可思议,清净法不可思议,平等法不可思议,不可得法不可思议,无生法不可思议。

  而毕竟空法,无相法,无二法,无分别法,清净法,平等法,不可得法,无生法等,即法身是也。同时如是等法,即无离,无脱,无异。故曰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

  世尊!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此即说明法身在缠,名如来藏。如来藏出缠,名为法身。空义隐覆真实章第九

  详审文意,这一章是接者上章最后一句「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来的。所以如来藏章,法身章,空义隐覆真实章,脉络是一贯的。

  虚妄之法,于情为有,于理则无。其道理便是缘起事相为假,而凡夫情执为实。智者则知缘起性空,故曰情有理无。

  理无者,是其空义,情有故隐覆真实佛性。故曰空义隐覆真实。

  六道于情为有,于理则无。以理无故名曰空义,情有故,则成隐覆。故曰空义隐覆真实。

  三乘人执着其法为实有,如来大智则知是无,以其无故名曰空义,以其执为实有故,所以成其隐覆。如经文云,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本所不见,本所不得。是故名空义隐覆真实。

  虚妄空者,五住烦恼也,是为能隐覆。所隐覆者,是法身。即此法身,出离烦恼缠名法身。被烦恼所隐覆时,则名如来藏。而能隐覆之烦恼本空,所隐覆之法身本具,此中无欠无余,原是一乘妙旨。

  【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世尊如来藏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

  菩萨。本所不见本所不得。】

  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

  如来空智者,即无上菩提智。故曰了达于空义,是名为菩提。如来证无分别智,以无分别智,故能分别一切。无分别智为根本智,分别一切是差别智,亦即后得智。无分别智又曰实智,差别智又曰权智。佛以实智,说无量即空。佛以权智,说空即无量。无量即空曰正,空即无量曰遍知。

  这是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本所未见,本所未得的。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

  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此

  二空智。诸大声闻。能信如来。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空智于四不颠倒境

  界转。是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本所不见。本所不得。一切苦灭。唯佛

  得证。坏一切烦恼藏。修一切灭苦道。】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

  以上说过,有二种空如来藏。即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今言二种如来藏空智者,是约智而言。知一切烦恼藏虚妄皆空者,是空如来藏智。知法身真实不空者,是不空如来藏智。二种如来藏空智者,即是空如来藏智,与不空如来藏智。此即所谓如来藏智者,是如来空智。

  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

  此是以二种如来藏,明二种如来藏空智。知空如来藏者,为空如来藏智。知不空如来藏者,为不空如来藏智。

  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者。即是说明,应如是知空如来藏也。若如是知空如来藏,方名空如来藏智。

  应知空如来藏者,是一切烦恼藏。如是知一切烦恼藏,是虚妄的,是空幻的,是与清净法身不相应的。故曰若离若脱若异。此是一切空幻的烦恼藏也。若如是知者,是名空如…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