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余一善法令魔憂苦如少攝受正法。】

  爾時世尊,于勝鬘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起隨喜心。

  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起于六度萬行,且其精進力,直至無上菩提。故曰大精進力。佛于勝鬘之大精進力,起于隨順歡喜之心。于是出言贊歎。

  如是勝鬘!此是印可之詞。以下以譬喻說明,攝受正法,有其大精進力。

  如汝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如大力士。大力士其力勇猛,稍觸及人身的一部分,便能令人生大苦痛。

  攝受正法,亦複如是,能令魔生大苦痛。佛言我不見其它的善法,能如攝受正法一樣,能令魔生大苦痛也。甚至不如少攝受正法,令魔憂苦也。

  【又如牛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如是大乘少攝受正法。勝于一切二乘善根

  。以廣大故。】

  下面舉牛王爲喻。牛王者即法華經所說的大白牛。法華經舉牛鹿羊表叁乘,如此叁乘,均不如一佛乘。故慈父喻先以牛鹿羊叁車,誘使幼子脫離火宅。及至出離火宅以外,唯有一大白牛車。故牛王者,喻一佛乘也。形色無比,勝一切牛,贊其殊勝也。

  如是少攝受正法,便勝于一切二乘善根,以廣大故。此是以法合譬。

  【又如須彌山王端嚴殊特勝于衆山。如是大乘舍身命財以攝取心攝受正法

  。勝不舍身命財初住大乘一切善根。何況二乘。以廣大故。】

  今舉山爲譬喻。須彌山最高,爲山中之王。其高度出海八萬四千由旬,每一由旬四十裏。山爲四寶所成,東方爲金所成,西方爲白銀所成,南方爲琉璃所成,北方爲頗梨所成。其外有七重山,第一重山名雙持山,第二持軸山,第叁檐木山,第四善見山,第五馬耳山,第六障礙山,第七持地山。如是七山,皆金所成。且于須彌山遞次高度減半。例如雙持山高四萬二千由旬,持軸山高二萬一千由旬……等。

  所以須彌山王,端嚴殊特,勝于衆山。以下便以法合譬。

  如是大乘舍身命財,以攝取心攝受正法……

  大乘人舍身命財,攝受正法。勝于不舍身命財,初住大乘,一切善根。初住大乘,不舍身命財者,是地前叁賢位菩薩。勝于如是等人一切善根,善根者,是言其因地也。何況二乘,何況二乘善根。二乘自顧自度,不度衆生,不肯舍己爲人。以廣大故,唯以舍無常之身命財,證取法身、般若、解脫德,方成其廣大義也。

  【是故勝鬘。當以攝受正法。開示衆生教化衆生建立衆生。如是勝鬘。攝

  受正法。如是大利如是大福。如是大果。勝鬘。我于阿僧祇阿僧祇劫說

  攝受正法功德義利不得邊際。是故攝受正法。有無量無邊功德。】

  是故勝鬘以下,是勸修起行。當以攝受正法,開示衆生。開者令衆生開佛知見,示者,示衆生皆有法身法性。

  教化衆生,以正法調伏教化衆生。建立衆生,于衆生建立大乘。

  如是勝鬘!攝受正法,有如上所說之大利、大福、大果。所以汝應以攝受正法,開示衆生,教化衆生,建立衆生。

  最後佛贊攝受正法,有無量無邊功德。縱然我于阿僧祇阿僧祇劫,說其功德義利,不能得其邊際。一乘章第五

  今章說一乘法,一乘法即是正法,亦是本經宗旨。勝鬘經全篇義旨,不出明乎一乘。

  一乘者,一佛乘也。諸佛出現于世,旨在度一切衆生皆成佛,不度衆生生人天、聲聞、緣覺、乃至菩薩。唯度一切衆生,皆究竟佛道。故曰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如法華經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

  說一乘有兩種義,一者說一乘,一切乘皆攝歸一乘。二者一乘能生一切乘,此是同教一乘義,亦即法華經所明之一乘義,亦是本經所明一乘義。

  此與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一乘章,即是說畢竟空義,諸法圓融義。

  【佛告勝鬘。汝今更說一切諸佛所說攝受正法。勝鬘白佛。善哉世尊。唯

  然受教。即白佛言。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诃衍。何以故。摩诃衍者。

  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

  佛告勝鬘,汝今更說一切諸佛所說攝受正法。諸佛所說攝受正法,是諸佛境界。佛若不命,勝鬘不敢說。故佛命勝鬘宣說。是知佛境界者,即一乘也。

  勝鬘白佛下,既承受佛命,于是宣說一乘法。

  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诃衍。

  摩诃譯爲大,衍譯爲乘,摩诃衍者譯爲大乘。大乘即是一乘,此即標明一乘義。

  何故大乘即是一乘?因爲大者無外,一者無二,名異而義一。故大乘即是一乘。

  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

  攝受正法猶如大地,能出生人天功德善根,能出生聲聞緣覺菩薩諸乘。而摩诃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故攝受正法,即是摩诃衍。

  如楞伽雲:「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則攝受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得殊勝入處,菩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故攝受正法,即是摩诃衍。

  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

  這是舉譬喻說。阿耨大池,譯爲清涼,又譯爲無熱惱。因爲阿耨大龍居此池中,無熱惱故。

  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大般涅槃經,出此八大河名字。一、恒河。二、閻摩羅河。叁、薩羅河。四、阿梨羅跋提河。五、摩诃河。六、辛頭河。七、博義河。八、悉陀河。

  【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

  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此是以法合譬。

  【世尊。又如一切種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

  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長。】

  勝鬘又舉譬喻說,又如一切種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長。此仍是喻明大乘能出生一切乘的意思。

  如是大乘亦如大地一樣,能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這是說明一乘具有能生一切善法義。

  【是故世尊。住于大乘攝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攝受二乘一切世間出世間

  善法。】

  因爲大乘能生一切諸乘,一切諸乘皆攝歸大乘。所以住于大乘攝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攝受二乘。乃至攝受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法。

  【如世尊說六處。何等爲六謂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比尼。出家

  。受具足。爲大乘故說此六處。何以故。正法住者。爲大乘故說。大乘

  住者。即正法住。正法滅者。爲大乘故說。大乘滅者。即正法滅。波羅

  提木叉。比尼。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比尼者即大乘學。何以故。以依

  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說大乘威儀戒是比尼是出家是受具足。是故阿羅

  漢。無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羅漢依如來出家受具足故。阿羅漢歸依

  于佛。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于一切無行怖畏想住。如人執劍

  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衆生無依

  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阿羅漢有怖畏。以怖畏故。依于如來

  。】

  如世尊說六處下,是引事證明,攝二乘入于大乘,由大乘能生二乘。勝鬘引佛說法之意,而出此六處之說。此六法是能修道行處,故名六處。

  如此六處,皆是佛爲小乘人說,今勝鬘引此六處,皆從大乘生。

  今此經爲一乘,一乘義者,一切乘皆攝歸一乘,一乘能生一切乘。佛出現于世,爲度一切衆生皆成佛,不爲度一切衆生,成聲聞緣覺。故佛說此六處,是爲大乘而說。

  何等爲六?謂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

  佛道有法有律,法者修多羅,例如四阿含稱爲法本。律者毘奈耶,就是戒律。比丘依法依律修行,所以其行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經法所化,通于內外道俗。而戒律唯化于內,不通外俗。如此說來,正法住即是經法住世,正法滅即是經法不住世。

  不過依勝鬘寶窟說,此六處但明一戒法。正法住滅,即是戒法住滅。其次波羅提木叉與毗尼一對,是明戒法之得與離。出家受具,是明戒法之始終。

  這亦很有道理,因爲佛曾說過。佛說,未來世中,若戒律住世,我之正法即便住世。

  不過這樣看來,正法似乎還是指經法言。因爲假使我們說戒律只能化內,而經法通內外。內者是指僧寶言,若僧寶不斷,則叁寶住世。叁寶住世,方能弘宣經法,通化道俗。

  這樣說來,雖然叁學以戒爲本。然而通化內外,畢竟還得用經法。這是我個人的拙見,謹供大家參考。

  若依善見律,稱叁藏爲正法。「善見律雲,正法有叁,一者學正法久住,二者信受正法久住,叁者得道正法久住。學正法久住者,謂學叁藏,一切久住,佛所說法于叁藏中。十二頭陀,威儀細行,禅定叁昧,名信受正法久住。四沙門果,及涅槃,是得道正法久住。」由此看來,所謂正法,實通說叁藏也。

  所以在正法住正法滅以後,接著便說波羅提木叉與毗尼。波羅提木叉與毗尼,是化內的戒律。于戒律說過以後,便說受持戒律的出家受具──僧寶。如果僧寶住世,則波羅提木叉毗尼便住世。波羅提木叉毗尼住世,則通化內外的正法便住世。故有正法住滅,波羅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等六處次第。

  波羅提木叉毗尼是一對。波羅提木叉譯爲別解脫戒,例如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別別解脫。若守一條,即有一戒之解脫。如果破一戒,其余諸戒,仍爲光潔。

  與定共戒道共戒不同,定共戒道共戒名總解脫戒。若定退失,則定戒總失。若道退失,則道戒總失。

  毗尼譯爲滅,能滅叁塗罪。波羅提木叉,可令行人出叁界,毗尼可令行人不墮叁塗。波羅提木叉,可于未來世得解脫報,毗尼于現在即滅身口七支惡。

  出家受具足是一對。初剃染受沙彌戒,名爲出家。登壇受具足戒,名爲受具。對具足戒言,沙彌十戒,僅是前方便戒。

  爲大乘故,說此六處。

  佛說此六處,是爲小乘人說,何故說爲大乘故說此六處呢?因爲佛出現于世,爲度一切衆生成佛,不爲度一切衆生成聲聞緣覺故。如法華經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所以一切乘皆攝入大乘,大乘能生一切乘,故曰爲大乘故說此六處。

  何以故?正法住者…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