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
所以我們應常念佛。須知稱佛一聲,有無量功德。
所言真實者,應當修供養。
若書中所言佛出現于世,是真實者,汝送信前來,即有大功德,應當供養于汝。
大寶積勝鬘夫人會,則曰「斯言若真實,當賜汝衣服。」
勝鬘向旃提羅語後,複遙祈于佛。佛既爲普度世間而出,當不舍我。必定令我得見也。
【即生此念時 佛于空中現 普放淨光明 顯示無比身
勝鬘及眷屬 頭面接足禮 鹹以清淨心 歎佛實功德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複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降伏心過惡 及與身四種 已到難伏地 是故禮法王
知一切爾焰 智慧身自在 攝持一切法 是故今敬禮
敬禮過稱量 敬禮無譬類 敬禮無邊法 敬禮難思議
哀愍覆護我 令法種增長 此世及後生 願佛常攝受】
當勝鬘興欲見佛念時,佛知其意,便于空中出現。普放清淨光明,佛清淨之光明,能除衆生之垢穢。無比身者,佛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故世間無比。總此兩句,是歎佛相好光明無等倫也。
勝鬘及眷屬,頭面接足禮。佛在空中,而勝鬘與眷屬在地上,故知是運想接足。接足禮是表身業敬,清淨心是表意業敬,歎佛實功德,是表口業敬。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如來色身,微妙難思。何謂妙色身?世間人見有執有,聞無執無。佛身微妙,有而非有,曰法身,無而不無曰色身。如來妙色身者,非有而現有也。世間無與等者,即所謂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是故我今敬禮,是禮佛色身也。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前贊色身,今贊報身,後邊一句,一切法常住,是贊佛法身。
金光明玄義雲,身即聚集之義,謂聚集諸法而成身也。理法聚名法身,謂聚集法性而成身也。智法聚名報身,智慧能契法性,智慧與法性和合而成報身。故智慧亦複然,是贊報身。
功德法聚,名應(化)身。由智契理,聚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隨機應現,而成化身。前言如來妙色身,即言化身也。
前贊色身,謂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今智慧亦複如是也。
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一切法常住,是歎法身。常住之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等同虛空。等同虛空者,即橫遍豎窮,無欠無余也。故言一切法常住。
前言是故今敬禮,是起敬信也。是故我歸依,先起敬信,然後一心歸命。
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降伏心過惡是斷惑。及與身四種是除業。惑有其叁,即貪瞋癡。意中無貪瞋癡,故曰降伏心過惡。業爲身口七支,在身者爲殺盜淫。四種者,口四過也。即妄語惡口绮語兩舌,均已降伏。總說一句,這半偈便是贊佛叁業清淨。
已到難伏地,是故禮法王。如來叁業清淨,二障已除,二我已空,已盡一切過。已了分段變易二死,再無生死之累,故曰已到難伏地。謂除二障,空二我,了二死,菩薩所不能也,故曰已到難伏地。
佛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故名法王。
知一切爾焰,智慧身自在。爾焰譯爲所知,所知者法相也。智慧者于一切法相能生智慧,故謂爾焰爲智母。吉藏大師與慧遠大師,均同此說。因爲五明之法,能生智解,故曰智母。
但楞伽集注,菩提流支以爾焰爲智障,即所知障。爲何有此二種不同的解釋?原來爾焰者法相也。若于法相知因緣空,則爲智母。若執法相爲實有,便成智障。
佛以般若智慧,無住心與無相法契合。始覺與本覺合,證得究竟覺。是名報身,此報身名報法身。解脫清淨,無系無累,故曰智慧身自在。
佛證究竟法身,平等如如,等同虛空。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所以說攝持一切法。
攝持一切法,是解釋知一切爾焰,智慧身自在。因爲「一切」者,是指法相言。若言第一義畢竟空,一法不立,焉有一切?這句話的意思便是畢竟空建立一切法,故言攝持一切法。
佛具二種智慧,所謂實智與權智。如實知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是爲實智。如實知畢竟空建立一切法,是爲權智。如是則爲知一切爾焰,名爲智母。如果執著空外有有,有外有空,相外有性,性外有相,便成爲所知障。
以攝持一切法故,其功德智慧不可思議。是故今叁業投誠敬禮于佛也。
敬禮過稱量,敬禮無譬類,敬禮無邊法,敬禮難思議。上來是分別歎,此一頌是總歎。
敬禮過稱量者,言佛功德智慧難可稱量也。
敬禮無譬類者,言佛功德智慧,一切言說譬喻所不能及也。類是比擬的意思,言佛功德智慧,無法比擬。
敬禮無邊法,佛是法王法主,故曰無邊法。
敬禮難思議,言佛功德智慧,量盡虛空,不可思議。
哀愍覆護我,令法種增長,此世及後生,願佛常攝受。願佛哀憐愍念于我,令我法身種子增長。法身不生不滅,雲何有增長?謂願佛哀愍覆護于我,令我消滅過去罪障,不造未來罪業,令佛性圓顯,說明法身種子增長也。
在衆生曰佛性,是爲法身種子。以衆生未具功德智慧,法身未能圓顯,故佛性謂法身種子。等到功德智慧圓滿,佛性圓顯,則佛性轉名爲佛,故曰令法種增長。
此世及後生之中,願佛常以神力加持,攝受于我。
【我久安立汝 前世已開覺 今複攝受汝 未來生亦然】
此一頌是佛答勝鬘之請。言我過去久遠劫來。已經安立于汝。以宿緣所追,是故今世又相值遇。
令不墮落謂之安,令道業增進謂之立。既于過去世久已安立于汝,所以現在未來,亦不舍于汝。
前世已開覺。過去世已經開覺于汝,現在未來亦當攝受于汝。
令其依福舍罪名爲安立,令其罪福俱舍名爲開覺;令其發菩提心名爲安立,令其修菩薩行名爲開覺;令其破無明生死名安立,令其覺菩提名爲開覺。
今複攝受汝,未來生亦然。今複以法攝汝,加持于汝,令住正法之中,並受汝爲我弟子。現在世如此,未來生亦如此。
【我已作功德 現在及余世 如是衆善本 唯願見攝受】
此是勝鬘請佛攝受之詞。言我于過去世已作之功德,及現在世所作之功德,以及其余後世所作之功德,如是等一切諸善根,均願佛下顧攝受于我。
【爾時勝鬘及諸眷屬。頭面禮佛。佛于衆中即爲受記。汝歎如來真實功德
。以此善根當于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爲自在王。一切生處常得見我現
前贊歎如今無異。當複供養無量阿僧祇佛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
普光如來應正遍知。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老病衰惱不適意苦亦無不善惡
業道名。彼國衆生色力壽命五欲衆具皆悉快樂勝于他化自在諸天。彼諸
衆生純一大乘諸有修習善根衆生皆集于彼。勝鬘夫人得受記時。無量衆
生諸天及人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
爾時勝鬘夫人贊歎佛已,與諸眷屬頭面禮佛。上來頌偈,是以口敬禮于佛,今及眷屬以身敬禮于佛。
佛于衆中下,是俯允攝受,並予授記。授記有兩種,一通記,二別記。通記無一定時間,例如佛言,一切衆生畢竟成佛,換句話便是與一切衆生授記。別記有一定時間,例如佛記勝鬘,當于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中爲自在王。當複供養無量阿僧祇佛,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此爲別記,說出成佛的時間,說出成佛名號,以及國土等。
佛既記勝鬘當來成佛,故勝鬘所說法,無可疑也。
阿僧祇譯無數。天人之中爲自在王。言勝鬘于天人中,常居上化物。故曰自在王。既于天人中爲自在王,故一切生處常得見佛。並且現前贊歎,與現在一般無異。然後當複供養無量阿僧祇佛。再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應正遍知。正遍知亦名等正覺,即成佛也。于無量知空名「正」,于空知無量名「遍知」。又如實知無有顛倒名正,如實知一切顛倒名遍知。
彼佛國土以下,是明彼佛的依報國土。
彼國衆生,色力壽命,五欲衆具,皆悉快樂。是明彼國衆生快樂,勝過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第六天。該天所有樂具不須自造,皆他天所化,其享受自在。
最後說彼國衆生,純一大乘,無小乘根性者。凡是修習大乘善根衆生,皆集于彼。
勝鬘受記之時,有無量衆生,諸天及人,皆願往生彼國。佛皆記當得往生。十受章第二
十受章者,是勝鬘自誓受十種大戒。小乘戒有定數,大乘戒無定數。所以大乘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或六重二十八輕。今勝鬘自受,有十大戒。大乘戒無簡衆,凡解法師語者,皆得受戒。小乘則有簡衆,天龍鬼畜不得受戒。
小乘戒盡形壽,大乘戒直至成佛。故勝鬘所受戒,均曰我從今日乃至菩提。
凡受戒者,須先受叁歸。勝鬘既受歸依已,于是自誓受十種戒。戒是無上菩提本,勝鬘既蒙佛授記,當證菩提。故自誓受菩薩戒。
依璎珞經,菩薩受戒有叁種。一者于諸佛菩薩前受,當得真實上品戒。二者佛菩薩滅後,于受菩薩戒法師前受,得中品戒。叁者佛滅後,複無菩薩法師,自于佛菩薩像前受,得下品戒。據梵網經,佛像前自受,要見好相。若不見好相,便不得戒。今勝鬘于佛前受戒,即得上品戒。
璎珞經雲,若教一人出家受菩薩戒,勝造八萬四千塔。其受戒者,墮在菩薩之數,超過叁劫生死之苦。
又雲有戒而犯,勝于無戒不犯。有戒而犯,仍名菩薩。無戒不犯者,名爲外道。
【爾時勝鬘聞受記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
勝鬘聞佛授記已,恭敬而立自誓受戒。因爲佛在空中,故勝鬘立受戒法。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
提于諸尊長不起慢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諸衆生不起恚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衆具不起疾心。世尊。我從今
日乃至菩提。于內外法不起悭心。】
十受中前五戒是攝律儀戒,除一切惡故。中四戒是攝衆生戒,度一切衆生故。最後一戒是攝善法戒,攝受正法故。菩薩戒不出此叁聚,即攝律儀戒,攝衆生戒,攝善法戒。今勝鬘受此十大受,即叁聚戒圓滿。
第一戒于除一切惡中,先總明之。勝鬘爲表決定能持于戒,故曰…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