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至誹謗。以致于輪回中,長夜暗冥,不得道理之饒益。甚至以誹謗故,墮落苦道,不得安樂。
爲安樂彼等故,今于佛前說誠實誓。以下便是勝鬘說誓請瑞,乃感天雨妙華,並出微妙音:「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真實無異。」
爾時會中大衆見華聞聲者,悉除疑惑。發願與勝鬘常共俱會,同其所行。于是世尊悉記,一切大衆,如其所願。叁願章第叁
上來十大受,是立誓即行。今發叁大願,是遙期目的,始終不渝。十受者有始也,叁願者有終也。故此叁願,可總攝十受。
十受者是戒,叁願者是乘。戒乘俱急,方能令法種增長。亦可說以發叁大願故,方能化戒入乘。故有此叁願章之來。所謂戒是無上菩提本,要須化戒入乘,方菩提之本也。
文中第一願,是重在自利。故曰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第二願是利他,故曰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爲衆生說。第叁大願攝受正法,是自他俱利。
故若無如來真實功德,則發心無的。若無十大受,則其行無始。若無叁願,則其行難成。所以本經前叁章,是明其根本,以下諸章,方是勝鬘說法。
【爾時勝鬘。複于佛前發叁大願而作是言。以此實願安隱無量無邊衆生。
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願。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
爲衆生說。是名第二大願。我于攝受正法舍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名第叁
大願。爾時。世尊即記勝鬘。叁大誓願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薩恒
沙諸願。皆悉入此叁大願中。此叁願者真實廣大。】
爾時勝鬘,複于佛前,發叁大願。勝鬘發願,旨在于佛前述志立行。行以志立,志以行成,志行具足,乃成于願。
我們說過,第一願是自利,第二願是利他,第叁願是共利。因爲正法住世,方成自利利他。故護持正法,即是自利利他。
有如此大願,方是菩薩上求下化,悲智雙運之道。
以此實願,安隱無量無邊衆生。
如是叁願,確能自利利他共利。確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曰實願。
安隱無量無邊衆生。一切衆生曠劫以來,淪落生死苦道受苦。唯此真實大願能除一切衆生苦,故曰安隱無量無邊衆生。
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願。
以此真實大願,安慰一切衆生之善根。願于未來世一切生中,得正法智。易言之,願以此善根,得中道智、實相智、第一義空智。能于空知無量,于無量知空。于無量知空,便能究竟菩提。所謂了達于空義,即名爲菩提也。于空知無量,便能普度十方。是名第一大願。
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爲衆生說,是名第二大願。
此是化他願。我得正法智以後,即發大悲心,爲衆生說。菩薩若不發大悲心,便不是承擔如來家業,便不能續佛慧命,便算不得如來真子。所以第二大願,是弘法利生,傳燈續明願。
我于攝受正法,舍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名第叁大願。
我對于既攝受之正法,舍身命財而護持之。正法是佛慧命,是中道種子。正法住世,可令佛種不斷。故我願舍身命財而護持之。
身命財者,皆世間無常之物。凡夫愛護保惜,菩薩爲護正法,能夠舍之。此是第叁大願。
爾時世尊即記勝鬘下,是佛贊許勝鬘。並說明叁大願真實廣大。
虛空無量,涵括一切色法。故曰叁大願,如一切色悉入空界。此是先以譬喻說明,然後以法合之。
菩薩恒沙諸願,皆不出此叁大願。換句話說,此叁大願,即具足了菩薩恒沙諸願。
最後佛作證說,此叁願真實廣大不虛也。
攝受章第四
攝受章者,即攝受正法章。自此章以下,即是勝鬘說法。
正法是實相理。于實相理心領曰攝,行證曰受。
十受章是勝鬘受于大戒,叁願章是勝鬘發宏誓願。今明一切大願皆入攝受正法一願。
【爾時勝鬘白佛言。我今當複承佛威神說調伏大願真實無異。】
爾時勝鬘白佛言,我今承佛威神,再說一說調伏大願是真實無異的。
菩薩說法,必先請佛聽許,或承佛威神而說。若不請佛聽許,便徑自而說,則有慢佛之過。若不承佛威神而說,則所說法即是我見,與佛所說有異。故勝鬘說,我今當複承佛威神而說。是知前之如來真實功德,十受叁願等,皆是承佛威神而說。故曰現在當複承佛威神而說。
調伏大願,調伏者言十受也。十受屬戒,故曰調伏。大願者,即是叁大願。意思是說,我今再演說十受叁大願,與佛所說真實無異。
于是佛聽許,勝鬘演說。
【佛告勝鬘。恣聽汝說。勝鬘白佛。菩薩所有恒沙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
中。所謂攝受正法。攝受正法真爲大願。佛贊勝鬘。善哉善哉。智慧方
便甚深微妙。汝已長夜殖諸善本。來世衆生久種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說
。汝之所說攝受正法。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今得無
上菩提。亦常說此攝受正法。如是我說攝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邊際。如
來智慧辯才亦無邊際。何以故。是攝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
佛聽許勝鬘所請,曰:任你演說。
勝鬘白佛,菩薩所有恒沙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所謂攝受正法。
十受中第十受,叁願中第叁願,皆是攝受正法。今再明菩薩恒沙諸願,皆入攝受一乘佛法之正法。
恒沙是譬喻其多。印度有四大河,其中以恒河最大,河邊之沙最多。又此河靠近佛所住處,弟子日日眼見,故佛多舉恒河沙爲喻。
菩薩恒河沙諸願,皆入于攝受正法一願中。因爲攝受正法,即是攝受一乘。一乘者,即一切乘皆入一乘也。故一切諸願皆入一大願,所謂攝受正法。
攝受正法,真爲大願。既然菩薩恒沙諸願皆入攝受正法,故攝受正法真爲大願。
佛贊勝鬘,善哉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
勝鬘欲稱揚一乘法,弘佛教旨,故蒙佛贊歎。于無量說空曰智慧,于空說無量曰方便。故智慧有二種,一者實智,二者方便智,方便智又名權智。佛以權智說一切法,雖說一切法而不離無性,無性者即第一義。故佛說世谛,爲令菩薩悟入第一義,入第一義者,爲令菩薩悟入涅槃。
今佛贊勝鬘智慧方便甚深微妙者,是極口稱贊也。于無量說空,其義甚深。于空說無量,其法微妙。故贊曰甚深微妙。
汝已長夜殖諸善本下,是佛贊勝鬘久修善根故,方能如此攝受正法。長夜是言生死,菩薩無量劫于生死中,救拔一切,故曰長夜。菩薩發心與二乘不同,二乘人自己得度,便急取涅槃。菩薩自己得度以後,更入生死度一切衆生。故曰長夜殖諸善本。
善本者亦曰善根,有叁善根,即不貪不瞋不癡。經雲清淨心殖衆德本。故殖諸善本者,久修清淨心也。
來世衆生,久修清淨心,不貪不瞋不癡者,方能解汝所說。以修因同故,方能解汝所說。
汝之所說攝受正法,是叁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不但是諸佛所說,我亦常說攝受正法。
此有二意,一者明佛佛道同,唯有一佛乘,即攝受正法。二者用以證明勝鬘所說,真實不虛,令衆生深信。
最後贊攝受正法功德無量。如此攝受正法功德不得邊際,若非如來智慧辯才無有邊際,焉能爲說?換句話說,佛以無邊智,方能說此無邊功德也。
何以故?攝受正法,有大功德,一切功德中最。有大利益,一切利益中最。
【勝鬘白佛。我當承佛神力更複演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佛言。便說。勝
鬘白佛。攝受正法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
譬如劫初成時普興大雲雨衆色雨及種種寶。如是攝受正法雨無量福報及
無量善根之雨。】
勝鬘白佛,我當承佛神力,更複演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
正法廣大之義,甚深微妙,唯佛能說。勝鬘今欲演說,故首言承佛神力。若非佛力加被,菩薩不敢演說也。
佛言便說。勝鬘請說,世尊垂允,方敢演說。于是勝鬘演說曰,攝受正法廣大義者,則是無量。
一般解無量者,均作「多」解。即解釋爲多到無量。其實若有所多,仍是有量數,非是無量義也。
所謂無量者,乃無有量也。故若言無量,唯虛空無量。稍落有法,皆是有量。即此「無量」亦不可著。若著「無量」,即落無量數。
故虛空者,不可得義,不可取義,廣大義。故知此雲廣大者,即是空義。所謂攝受正法廣大義則是無量者,即是空即無量也,一即一切也。若知空即無量,便知無量即空。若知一即一切,便知一切即一。如是則法法皆如,圓融無礙。故知空即無量,一即一切者法界緣起也。無量即空,一切即一者,畢竟空寂也。
所以廣大義即無量義者,則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也。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便是正法。
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
此言正法廣大義者,攝盡一切佛法,攝盡八萬四千法門。一切諸法,一切諸乘,皆由正法出生。
八萬四千若泛言之,即形容爲數甚多。若依賢劫經雲,諸佛功德,凡有叁百五十種門。一一功德,各修六度以之爲因,則有二千一百諸度。以此諸度,對治四大六衰,則有二萬一千諸度。如此諸度,各各對治衆生四種心患──貪、瞋、癡、等分。便有八萬四千法門。
是知攝受正法,有如是廣大功德,廣大利益也。
以下舉譬喻說明,先舉大雲喻。劫末時火災起,自地獄燒至初禅天。初禅以下,盡被破壞。然後水災起,淹至二禅,二禅遂壞。然後風災起,吹至叁禅,叁禅以下盡壞。
劫初成時,自四禅興大雲雨,潤成叁禅。逐次成二禅,初禅,欲界。故大雲雨能生萬物。雲雨之大,莫過于劫初,故曰劫初成時,普興大雲,雨衆色雨,及種種寶。
衆色雨者,言大小急緩,諸般諸色之雨。種種寶者,言萬物滋生也。
如是攝受正法,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之雨。
此是以法合以上的譬喻。攝受正法,能出生一切善法,遠離一切惡法,故曰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之雨。猶劫初大雲雨,能雨種種寶也。
福報者,指善道人天言。攝受正法,能令善道增盛。及無量善根之雨。善根者是叁乘善根乃至于無上菩提。即攝受正法能致叁乘果,乃至無上佛果。
這是第一個譬喻,先舉大雲之喻。下面第二個譬喻,…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