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舉大水爲喻。先興大雲雨,由大雲雨乃至有大水。
【世尊。又如劫初成時有大水聚。出生叁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種種類洲。
如是攝受正法。出生大乘無量界藏。一切菩薩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安隱
快樂。一切世間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
中出。】
劫初大水,出生叁千大千界藏。一個須彌山爲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爲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合而言之,爲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中,孕育萬物,故謂之叁千大千界藏。
及四百億種種類洲。算來叁千大千世界,有百億須彌山。每須彌山各有東南西北四部洲。故曰四百億種種類洲。先舉譬喻然後說法。
如是攝受正法下,是以法合譬。攝受正法亦如劫初大水,能出生大乘無量界藏。一切諸乘皆一乘,是名大乘。大乘者,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菩薩神通之力。攝受正法,能出生一切菩薩神通力用。菩薩神通力用者,成就一切度生功德也。非唯神通變化稱爲神通也。有人將出生大乘無量界藏,菩薩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安隱快樂,一切世間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劫成等,均判位在地上。若如此分別,則失「攝受正法廣大義者,則是無量。」之旨也。
今依文直解,經中文義應爲,攝受正法,能出生一切諸乘,及無量界藏;攝受正法,能出生一切菩薩化現十方,普度衆生之神通力用;攝受正法,能出生一切九道世間,無上菩提究竟涅槃之安隱快樂;攝受正法,能出生一切世間不被業系之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劫成。
出世間安樂,即叁乘涅槃。劫成者,是借譬爲言。世間安樂,唯劫成爲大。故曰出世間安樂劫成。
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乃至天人本所未得之功德,皆從攝受正法中出生。
【又如大地持四重擔。何等爲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叁者草木。四者
衆生。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喻彼
大地。何等爲四。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
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攝受正
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
又如大地持四重擔。于大雲雨出生大水,于大水出生大地,故次舉大地喻。大地持四重擔,一者大海,二者諸山,叁者草木,四者衆生。舉喻以後,以法合之。
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建立四種重任,喻彼大地。
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者,是以喻立言也。所謂四種重任者,是負荷人天善根,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善根。
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者,不親近善知識,或不受善知識教者,謂遠離善知識。
何謂善知識?無我者爲善知識,有我者爲惡知識。因爲若無我則不生貪瞋癡,無貪瞋癡便不造十惡業,故爲善知識。于理可知,有我者則爲惡知識。
不能聽受相信正法,謂之無聞。既不聽受正法,當然不能如理思惟,不能如法修行。故曰非法衆生。彼凡夫衆生,既不能親近善知識,當然不能聽受正法。既不聽受正法,當然其所行非法了。像這輩衆生,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求聲聞者,授聲聞乘。對于樂求聲聞乘者,授聲聞乘。聲聞人以四谛法得度,授聲聞乘即是令其知苦斷集修道證滅。
求緣覺者,授緣覺乘。聲聞以言教證道,緣覺以思惟理證道,有佛無佛,道理常在。故于有佛之世,聞佛說十二因緣而證道者,名緣覺人。于無佛世,觀風起樹動而悟其理者,號曰獨覺。授緣覺乘者,授十二因緣法也。
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大乘者約因言謂菩薩乘,約果言謂佛乘。大乘以行爲貴,修六度萬行也。
這便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譬如建立大地,負荷四種重任。
【世尊。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普爲
衆生作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愍衆生。爲世法母。】
勝鬘複稱世尊言,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這四種重任。爲衆生作不請之友。
不請之友者,菩薩救度衆生,應機赴時,不待請而興慈悲也。如慈母看護嬰兒,隨時護持,不待請也。
大悲安慰哀愍衆生,爲世法母。菩薩以大悲心,安慰哀愍衆生。母者能生義,攝受正法能出生人天善根,乃至聲聞緣覺大乘善根,故曰爲世法母。
【又如大地有四種寶藏。何等爲四。一者無價。二者上價。叁者中價。四
者下價。是名大地四種寶藏。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
衆生四種最上大寶。何等爲四。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無聞非法衆生
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與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
大乘者授以大乘。如是得大寶衆生。皆由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
特希有功德。世尊。大寶藏者。即是攝受正法。】
又如大地有四種寶藏。仍以大地爲喻,不過這次以大地爲大寶藏爲喻。譬如大地能出生四種寶藏。所謂一者無價之寶,二者上價之寶,叁者中價之寶,四者下價之寶。
攝受正法亦複如是。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衆生四種最上大寶。所謂無聞非法衆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與之。衆生既得人天功德善根,即可得人天福報。
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令彼各得應得之果報。
如是得大寶衆生,皆從攝受正法善男女處,得此希有功德。
最後勝鬘向佛稱歎曰,大寶藏者,即是攝受正法。
【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正法。無異攝受正法。正法即是攝
受正法。】
第一句應爲,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攝受正法,是言所攝受之理也境也。攝受正法者,是言能攝受之心也智也。無異者,是言能所不二也。能攝之智,即所攝之境。所攝之境,即能攝之智。故曰所攝受之正法,與能攝受正法者無異。此即道出一乘之精義也。于一真法界中,無有正法與攝受者之分別。
攝受者與所攝受之正法,互爲因緣而有。因緣所有,其性皆空,故曰無異。
正法(所攝之境)無異攝受正法(無異于能攝受正法之智),所攝之正法,即是能攝受正法之智。
【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何以故。攝受
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應以施成熟者。以施成熟。乃至舍身支節。將護彼
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
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此仍是說明一乘義,以六度萬行,釋成攝受正法廣大義也。
前明攝受正法與攝受正法者無異,是說明智理不二。今言波羅蜜是菩薩行,菩薩六度萬行與正法不二,方成其廣大義也。
波羅蜜譯爲到彼岸,或譯爲事究竟。波羅蜜唯佛究竟圓滿,雖十地菩薩尚有未圓。如果菩薩究竟圓滿波羅蜜,便不應名菩薩,應稱之爲佛了。所以言波羅蜜者,尚未究竟到彼岸,不過是菩薩因地之行也。
此波羅蜜究竟便是成佛。佛度一切衆生,不爲令其成就聲聞緣覺菩薩果。唯欲令一切衆生,成就無上佛果。無上佛乘,攝盡一切諸乘。故法華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故此是一乘義,亦是廣大義。即經文所說,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的意思。
何以故下,自釋其理由。茲分別以六度解釋之。
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對于一切衆生,應以布施成熟者,即以布施成熟之。
若諸衆生得度機緣,應以施成熟者,即以施成熟之。菩薩爲施衆生,內外財俱舍。乃至舍身命支節,亦在所不惜。順乎衆生之機緣而將護之,皆令其滿願,不令其失望也。故曰將護彼意,而成熟其菩提果也。
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
彼所成熟衆生,亦能建立正法,展轉廣行六度,延續佛之正法,續佛慧命,令正法久住。如是方能成就攝受正法廣大之義。
檀譯爲布施,檀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
【應以戒成熟者。以守護六根淨身口意業乃至正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熟
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屍波羅蜜。】
第二講戒波羅蜜。應以戒成熟者,若衆生機緣,應以淨戒度脫者,菩薩則以持戒度脫之。
守護六根,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守護六根是持戒之始,持戒者,首須守護六根。
淨身口意業。守護六根,旨在淨身口意業。乃至正四威儀,四威儀者,行住坐臥等細行也。淨身口意業是其大旨,正四威儀是其細行。
將護彼意者,菩薩自持淨戒,將護衆生悉持淨戒。而成熟之,成熟其菩提果。彼所成熟衆生,亦能建立正法,展轉化生,是名屍波羅蜜。屍波羅蜜者,即戒波羅蜜也。
【應以忍成熟者。若彼衆生罵詈毀辱誹謗恐怖。以無恚心饒益心第一忍力
乃至顔色無變。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
波羅蜜。】
第叁講忍辱。有的衆生應以忍成熟者,即以忍辱成熟之。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對于衆生應行忍辱而度之者,便行忍辱而度之也。
當面斥責曰罵,背後诋毀曰詈。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對于衆生之罵詈毀辱誹謗恐怖,皆能安忍。並且以無瞋恚心而將護彼意。無瞋恚心,即慈悲心也。
甚且以饒益心,而成熟之,救拔之。無瞋恚心,已屬甚難。甚至反而饒益之救拔之,實難能可貴。
第一忍力。經雲持戒苦行,不及忍辱。故曰忍辱第一道。忍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菩薩修衆生忍,可得無量福。菩薩修法忍,可得無量慧。福慧兩足,皆從忍辱中,來故曰第一忍力。
乃至顔色無變。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對于衆生之罵詈毀辱誹謗恐怖,不但忍之于心,甚至亦不形之于色。如此將護彼意而成熟之。
彼所成熟衆生,亦建立正法,展轉化他。是名羼提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即忍辱波羅蜜。
【應以精進成熟者。于彼衆生不起懈心生大欲心第一精進。及至若四威儀
。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