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煩惱所覆障,令衆生不見。欲令衆生成佛,只須除其煩惱,別無他法。
故如來出現于世,廣爲說法,皆是爲令衆生除滅塵勞,淨一切智而已。
是知如來出現于世,無法可說,無法可與。只是欲令衆生除滅塵勞,淨一切智而已。是故于無言說法,而以言語說。雖以言語說,而實無所說。此所謂只爲憐愍衆生故,建水月道場,興如幻佛事。
何爲塵勞?衆生虛妄攀緣六塵,以攀緣六塵故,生一切過患,落入六道生死疲勞,故名塵勞。
淨一切智,此非二乘一切智,乃佛一切智。佛具總相智,曰一切智。佛具別相智,曰一切種智。一切智亦名實智,一切種智亦名權智。如是分別,只是隨順世谛 說,于第一義谛,無如是分別。
【善男子。若有菩薩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爲世間施
作佛事。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萎變花 其花未開敷 天眼者觀見 如來身無染
除去萎花已 見無礙導師 爲斷煩惱故 最勝出世間
佛觀衆生類 悉有如來藏 無量煩惱覆 猶如穢花纏
我爲諸衆生 除滅煩惱故 普爲說正法 令速成佛道
我已佛眼見 一切衆生身 佛藏安隱住 說法令開現】
善男子!若有菩薩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爲世間施作 佛事。
若有菩薩信樂何法?信樂除滅塵勞煩惱淨一切智也。若菩薩專心修學此法,便得解脫。是知實無解脫可得,若能除去煩惱系縛,便名解脫也。
成等正覺,普爲世間施作佛事。
成等正覺者自利也,施作佛事者利他也。凡弘法利生,皆爲佛事。
爾時世尊即說偈頌。此爲重頌,以簡要文字,再將以上長行中意義,重述一遍。一者重提大要,令大衆注意,二者令遲到之人,亦得聽聞勝法。
第一頌重述神變,明如來藏雖入煩惱而不染。
第二頌中,除去萎花已,見無礙導師。是說除去煩惱,令佛性圓現,便名見佛 。衆生多求見身外佛,不知自身實相,即天真佛也。故維摩經雲,觀身自相,觀佛亦然。雲何見天真佛?除去煩惱,令佛性圓顯,即見天真佛。
第二頌下半頌,即說明佛出現于世,不爲別事,只爲令衆生斷諸煩惱。一切衆生煩惱斷盡,即便成佛,如世尊無異。這便是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一大事因緣者,即度一切衆生皆成佛也。世尊以何法度一切衆生皆成佛?令衆生斷煩惱而已。故曰爲斷煩惱故,最勝出世間。最勝即是稱歎于佛。
佛觀衆生類一頌,文顯易明。
我爲諸衆生,除滅煩惱故,普爲說正法,令速成佛道。
是知佛說法四十九年,不爲別事,只爲令衆生除滅煩惱。衆生若能除滅煩惱, 便可速成佛道。換句話說,無上菩提無他,無煩惱而已。無煩惱則破盡無明,無明斷盡即是菩提。
我已佛眼見,應爲我以佛眼見。一切衆生身,佛藏安隱住,佛藏即如來藏也。一切衆生煩惱身中,皆有如來藏也。
說法令開現。佛爲衆生說法,不過欲令衆生本具之如來藏開現耳。
【複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岩樹中。無數群蜂圍繞守護。時有一人巧智方
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隨意食用惠及遠近。】
第二岩蜜喻。淳蜜喻如來藏,岩樹喻衆生煩惱身,群蜂喻八萬四千煩惱,巧智 方便人喻佛,隨意食用惠及遠近,喻自利利他。
【如是善男子。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樹。爲諸煩惱之所覆
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善方便隨應說法。滅除
煩惱開佛知見。普爲世間施作佛事。】
如是善男子!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樹,爲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
此是舉喻以明法。衆生本具如來藏,爲煩惱所覆,不能得見。
吾人欲顯佛性,必須滅諸煩惱,除其覆障。除滅其障,名爲修道。顯現佛性,假名得道。其實得而無得,無得爲得。何以故?以佛性本具故。故除妄謂之修,見 性謂之證。其實于第一義中,無修亦無證。因爲妄本空,有何可修?真本具,有何可證?不過隨順世俗谛,說修說證罷了。
我們二六時中,六識出于六根門頭,于六塵中莫生貪染,便是顯現佛性。
凡夫處世,無殺盜淫,便是顯己佛性。口無四過,便是顯己佛性。意不起貪瞋癡,便是顯己佛性。待人接物,不計較人我是非,忍得讓得,便是顯己佛性。
相反地如果心起一念之貪,便是埋葬自己的佛性。乃至計較人我是非,便是埋葬自己的佛性。如果明白這種道理,便知雲何修道了。道豈遠乎,盡在二六時中根塵之內。
所以佛說,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善方便隨應說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普爲世間,施作佛事。
善方便者,善巧方便也。法無有相,佛以相顯示衆生。法無言語,佛以言語說與衆生聽聞,令其信解。無叁乘人,佛說叁乘人。無叁乘法,佛說叁乘法。無佛無衆生,佛度一切衆生皆成佛。如是等等,皆佛之大善巧方便也。
隨應說法。隨順衆生之根、性、欲,適時應機說法,令其開解。
滅除煩惱,開佛知見。
雲何佛知?佛知者無知,無知故無不知。佛見者無見,無見故無不見。如海印清淨,萬象森羅。大圓鏡中,纖毫明鑒。
凡夫則不然,處處生于知見。有所知則有所不知,有所見則有所不見。于是分別心生,煩惱乃起。
普爲世間施作佛事者,普化十方也。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岩樹蜜 無量蜂圍繞 巧方便取者 先除彼群蜂
衆生如來藏 猶如岩樹蜜 結使塵勞纏 如群蜂守護
我爲諸衆生 方便說正法 滅除煩惱蜂 開發如來藏
具足無礙辯 演說甘露法 普令成正覺 大悲濟群生】
爾時佛以偈重頌之。重頌之意,與長行文同,不另作解釋。
【複次善男子。譬如粳糧未離皮。貧愚輕賤謂爲可棄。除蕩既精常爲禦
用。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衆生。煩惱糠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
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于諸世間爲最正覺。】
此是第叁粳糧喻。不黏之米曰粳米。者糠也,亦作。粳糧喻如來藏,皮喻煩惱。
複次善男子!譬如粳糧未離皮,貧愚輕賤,以爲可棄,除蕩既精,常爲禦用。
先舉喻說明。譬如食米未精,未去糠。貧人愚癡,輕賤視之,以爲是可棄之物。一旦除去糠,常爲王者所用也。
譬如如來藏在衆生煩惱身中,隨六道輪。衆生皆曰棄絕煩惱而得菩提,棄絕五陰身而得法身,棄絕六道而得淨土。卻不知煩惱無性即名菩提,五陰皆空即名法身,六道無相即名常寂光土。
一切分別,皆是無明。無明不破,則見染見淨。無明若破,方知染淨俱不可得。即此不可得,便是菩提涅槃法身淨土。故第一義中,無一法可得。菩薩修道,唯有淨除無明糠而已。
愚癡之人,以有所得心,取著于佛法。誠水中撈月,日下捉影也。
故佛言,我以佛眼觀諸衆生,煩惱糠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于諸世間,爲最正覺。
佛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故曰如來無量知見。如來知見,被無明煩惱覆蔽,故不得顯現。所以佛令菩薩除煩惱破無明,過盡德圓,自然成就無上道。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一切粳糧 皮未除蕩 貧者猶賤之 謂爲可棄物
外雖似無用 內實不毀壞 除去皮已 乃爲王者膳
我見衆生類 煩惱隱佛藏 爲說除滅法 令得一切智
如我如來性 衆生亦複然 開化令清淨 速成無上道】
前二頌重明譬喻。後二頌明如來如法度衆生也。
【複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曆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
知。有天眼者語衆人言。此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隨意受用。如是
善男子。不淨處者無量煩惱是。真金寶者如來藏是。有天眼者謂如來是
。是故如來廣爲說法。令諸衆生除滅煩惱。悉成正覺施作佛事。】
此是第四真金喻。真金喻如來藏,不淨處喻無量煩惱。
複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曆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知。
如來藏隱沒于衆生煩惱中,雖經無量劫,而如來藏性不壞不雜。何以故?如來藏性,即是畢竟空性,畢竟空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法界性,法界性故, 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不生不滅性,不生不滅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平等性,平等性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如如性,如如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清淨性,清淨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無相性,無相故,不壞不雜。如來藏性,即是常住性,常住故,不壞不雜。
所以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雖經年載,而真金不壞。雖然如來藏曆久常新,但愚癡凡夫,被煩惱覆故,不能得見。
有天眼者,語衆人言,此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隨意受用。
此喻佛如應說法也。佛以佛眼觀見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于是如應爲說妙法。教令開解,自見佛性。猶如語衆人言,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可隨意受用。
如是善男子!不淨處者,無量煩惱是。真金寶者,如來藏是。有天眼者,謂如來是。
此是喻法雙明。仍是教示衆生,修學佛道,唯在除其煩惱,非是執取名相。除煩惱則具實德,執取名相皆世智辯聰也。
是故如來廣爲說法,令諸衆生除滅煩惱,悉成正覺,施作佛事。
如來說法,只在令衆生除滅煩惱。煩惱除盡,便可成正覺,度衆生也。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如金在不淨 隱沒莫能見 天眼者乃見 即以告衆人
汝等若出之 洗滌令清淨 隨意而受用 親屬悉蒙慶
善逝眼如是 觀諸衆生類 煩惱淤泥中 如來性不壞
隨應而說法 令辦一切事 佛性煩惱覆 速除令清淨】
佛以偈頌,重明其意。
【複次善男子。譬如貧家有珍寶藏。寶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無語
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一切衆生…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