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複如是。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
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惑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是故諸佛出興
于世。爲開身內如來法藏。彼即信受淨一切智。普爲衆生開如來藏。無
礙辯才爲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衆生有如來藏。故爲諸菩
薩而說此法。】
複次善男子!譬如貧家有珍寶藏。此是第五珍寶藏喻。珍寶藏猶如來藏,衆生不見也。法華經有貧子衣底珠喻,與此相同。
寶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
此喻如來藏不能自明,須待善知識因緣方能顯現。如果如來藏能自明,則衆生將自然成佛,不如道理。
所以衆生雖具佛性,不得名佛。何以故?以無修治功德故。須待修行功德圓滿 ,福慧兩足,方得成佛。
大智度論雲,如人熱渴思飲,雖見井底有水清澈,但不借繩罐方便,不能取出受用。
如來藏亦複如是,若無如來說法,雖具聰明,不能得知。以不知故,不知修行。不修行故,不能親證受用。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惑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
力者十力也。佛具十種智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叁世業報智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由佛具十種智力,明了決定,于大衆中師子吼無所畏,故具四種無所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叁、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此爲如來之十力四無所畏。
一切衆生愚惑,如是大法寶藏在其身內,卻不聞不知。反而耽著于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
五欲者,約心染境,則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名五欲。約境起心,則色起眼欲,聲起耳欲,香起鼻欲,味起舌欲,觸起身欲,謂之五欲。另外財、色、名、食、睡,能起人欲,亦名五欲。
衆生不見佛性,耽惑五欲,以致輪轉生死。
是故諸佛出興于世,爲開身內如來法藏,無礙辯才,爲大施主。
如來出興于世,不爲別事,只爲開現衆生身內如來法藏。
四無礙辯,亦名四無礙智。一、義無礙,二、法無礙,叁、辭無礙,四、樂說無礙。四無礙辯,系度化衆生之智,故曰爲大施主。大施主者,佛也。佛爲一切衆生,行大法施,故名大施主。
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衆生有如來藏,故爲諸菩薩而說諸法。
爲令顯如來藏故,爲衆生說法。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貧人家 內有珍寶藏 主既不知見 寶又不能言
窮年抱愚冥 無有示語者 有寶而不知 故常致貧苦
佛眼觀衆生 雖流轉五道 大寶在身內 常在不變易
如是觀察已 而爲衆生說 令得智寶藏 大富兼廣利
若信我所說 一切有寶藏 信勤方便行 疾成無上道】
有寶而不知,故常致貧苦。
所謂貧苦者,無有法財,流落六道,孤露無依,謂之貧苦。其所以致貧窮者,皆因不識自家寶藏也。
如是觀察已,而爲衆生說,令得智寶藏,大富兼廣利。謂佛如實知如實見,爲衆生如實說,令彼開佛知見。大富兼廣利者,自利利人也。
最後一偈謂,若信我所說法,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並且精勤方便修行,可以速成佛道。
【複次善男子。譬如庵羅果內實不壞。種之于地成大樹王。如是善男子。
我以佛眼觀諸衆生。如來寶藏在無明殼。猶如果種在于核內。】
複次善男子!譬如庵羅果內實不壞。
此是第六庵羅果喻。庵羅即庵摩羅果,翻譯白柰。其實我國無有此果,究竟庵羅果類似何等,不得而知。
內實者,果內種子也。以果譬喻煩惱,以內實譬喻如來藏性。如來藏在無明殼內,猶果種在核內。
【善男子。彼如來藏清涼無熱。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爲如來應供等正覺
。】
此是贊歎辭。如來藏清涼無染,無有熱惱。雖在煩惱,不隨煩惱。雖處生死,不隨生死。常住不變,清涼無熱惱。
大智慧聚者,無上菩提也。妙寂泥洹者,究竟涅槃也。說明如來藏,無煩惱障,體即涅槃。無所知障,體即菩提。如是智慧德相,衆生本具也。
名爲如來應供等正覺。
謂如來藏,即佛叁身叁德也。故佛現神變時,萎花中有諸化佛,結加趺坐放無量光明。
【善男子。如來如是觀衆生已。爲菩薩摩诃薩淨佛智故顯現此義。爾時世
尊以偈頌曰
譬如庵羅果 內實不毀壞 種之于大地 必成大樹王
如來無漏眼 觀一切衆生 身內如來藏 如花果中實
無明覆佛藏 汝等應信知 叁昧智具足 一切無能壞
是故我說法 開彼如來藏 疾成無上道 如果成樹王】
善男子!如來如是觀衆生已,爲菩薩摩诃薩淨佛智故,顯現此義。
如來觀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是被煩惱障住不能得見。于是爲菩薩摩诃薩說如來藏義,欲令菩薩除滅煩惱,淨佛智慧也。
以下佛說重頌,義同長行,勿須具釋。
無明覆佛藏。言如來藏被無明煩惱所覆,不得顯現。
汝等應信知,叁昧智具足,一切無能壞。此叁句是說,汝等應該相信,如來藏中,具足叁昧智慧。叁昧者定也,智者慧也。菩薩修學有二道,即定道與慧道。菩薩修定道,可得究竟涅槃。菩薩修慧道,可得無上菩提。故曰汝等應信知,叁昧智具足。
一切無能壞。謂如來藏具足菩提涅槃如來智慧德相,雖入六道生死,一切無能沮壞也。
是故我說法,開彼如來藏。言所以我爲汝等說法,只爲開汝等之如來藏,令汝等佛性圓現。雲何開如來藏?佛令衆生除煩惱,即是開衆生之如來藏。
疾成無上道,如果成樹王。如來藏若能開顯,便可疾成佛道。猶如庵羅果,種 植于地,可成大樹也。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持真金像。行詣他國經由險路懼遭劫奪。裹以弊
物令無識者。此人于道忽便命終。于是金像棄捐曠野。行人踐蹈鹹謂不
淨。得天眼者見弊物中有真金像。即爲出之一切禮敬。】
這是第七真金像喻。譬如有人持真金佛像,到他國去。經由險路,多盜賊處。恐遇盜賊,遭受劫奪。于是將真金像,藏在弊穢物中,以資掩飾,以免遭受劫奪。
其人于路中,忽然命終。真金像便隨弊物,棄置于曠野。行路人以弊物視之,踐踏不顧,皆謂是不淨之物。
具有天眼之人,見弊物之中,藏有真金佛像。即爲取出,令一切人禮敬。以上是譬喻說,以下是法說。
【如是善男子。我見衆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
內。俨然清淨如我無異。是故佛爲衆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複
化導一切世間。】
如是善男子!我見衆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俨然清淨,如我無異。
如來藏被煩惱纏,生死暗瞑,猶如長夜。故曰長夜流轉,生死無量。但如來藏俨然清淨,所謂隨煩惱而不染,隨生死而不壞。如我無異者,如佛無異也。
是故佛爲衆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複化導,一切世間。
再度宣示,佛說法之本懷。佛爲衆生說法,旨在令衆生斷除煩惱。煩惱除盡, 如來藏智便得清淨圓現,是之謂成佛也。願成佛,度衆生。成佛以後,轉複化導一切世間。菩薩如此,曰續佛慧命。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人持金像 行詣于他國 裹以弊穢物 棄之在曠野
天眼者見之 即以告衆人 去穢現真像 一切大歡喜
我天眼亦然 觀彼衆生類 惡業煩惱纏 生死備衆苦
又見彼衆生 無明塵垢中 如來性不動 無能毀壞者
佛既見如是 爲諸菩薩說 煩惱衆惡業 覆弊最勝身
當勤淨除斷 顯出如來智 天人龍鬼神 一切所歸仰】
爾時世尊以偈重頌長行。煩惱衆惡業,覆弊最勝身。
煩惱即惑也,衆惡業即業也。覆弊最勝身者,即煩惱身覆弊法身。令法身隨衆生落入六道受諸苦惱。
煩惱即十二因緣之無明、愛、取叁支。衆惡業即十二因緣之行、有二支。煩惱身覆弊最勝身者,即識、名色、六入、觸、受,以及受諸苦惱之生、死。
覆弊最勝身,應爲覆「蔽」最勝身。
【複次善男子。譬如女人貧賤醜陋。衆人所惡而懷貴子。當爲聖王王四天
下。此人不知經曆時節。常作下劣生賤子想。】
此是第八貧女貴子喻。貧女喻煩惱衆生,而懷貴子喻如來藏。
聖王者,轉輪聖王,福報殊勝。王四天下,系金輪王。轉輪聖王有四種,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
金輪王王四部洲,即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拘盧洲。四天下者,即四部洲也。
銀輪王王叁部洲,銅輪王王二部洲,鐵輪王僅王南瞻部一洲。今頌雲王四天下,乃金輪王也。
經曆時節,常作下劣,生賤子想。譬彼衆生,輪回六道經曆時節,常作六道生身下劣之想。卻不知法身輪轉六道,一切衆生本是佛也。
衆生無明蔽心,不識自家本來面目。流轉生死,受苦無量。如果一旦識得自己佛性,修行對治令其圓顯。方知生心原來是佛心。故禅宗大德,皆令衆生直下承當也。
【如是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衆生。輪轉生死受諸苦毒。其身皆有如來寶
藏。如彼女人而不覺知。】
此是以法合譬。如來藏隨衆生輪轉生死,猶貴子隨女人受貧賤醜陋。
如彼女人,而不覺知。謂人人皆具佛性,本來是佛,但不自覺知。竟隨煩惱業因緣,妄落六道受苦。若能自見佛性,不生煩惱不造業,便得解脫。
【是故如來普爲說法。言善男子莫自輕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進
滅衆過惡。則受菩薩及世尊號。化導濟度無量衆生。】
是故如來普爲說法,欲令衆生相信本來是佛,欲令衆生滅除一切過惡。過盡則德圓,則受菩薩世尊之號。衆生若…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