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知滅衆過惡,便是自輕自鄙。
雲何過惡?所謂過惡者,略說有五欲五蓋十不善,乃至墮二乘地等。諸惡皆盡,衆善皆圓便是佛。乃能自利利他,化導濟度無量衆生了。
所以衆生皆應堅信自己本來是佛,不可自輕自鄙自暴自棄。應勤行精進,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便可成就佛道。
故迦葉如來偈曰,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貧女人 色貌甚庸陋 而懷貴相子 當爲轉輪王
七寶備衆德 王有四天下 而彼不能知 常作下劣想
我觀諸衆生 嬰苦亦如是 身懷如來藏 而不自覺知
是故告菩薩 慎勿自輕鄙 汝身如來藏 常有濟世明
若勤修精進 不久坐道場 成最正覺道 度脫無量衆】
我觀諸衆生,嬰苦亦如是。嬰苦者,爲苦所觸惱。衆生皆由不自知具足佛性,以致備受輪回之苦。
若勤修精進,不久坐道場。如果勤精進于斷除惑業,不造諸惡,奉行衆善。不久便可坐道場。坐道場者,成佛也。尼連河旁,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是釋迦牟尼佛的道場。
【複次善男子。譬如鑄師鑄真金像。既鑄成已倒置于地。外雖焦黑內像不
變。開摸出像金色晃曜。】
這是第九個,亦是最後一個譬喻──鑄像喻。鑄師鑄像,先造像模,以金灌之。
既鑄成已,倒置于地,棄置于地也。外雖焦黑,內像不變。謂模子的外表雖然焦黑,但模子裏的真金像,完好不變。開摸(模)出像,金色晃曜。如果打開模子,把像取出來,則金像完好,晃煜照曜。
此用喻如來藏。衆生藏如來,衆生受六道身,輪回生死。猶如像模,焦黑汙濁。然身內如來藏,曆久常新,始終不壞。 【如是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衆生。佛藏在身衆相具足。如是觀已廣爲顯
說。彼諸衆生得息清涼。以金剛慧捶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如是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衆生,佛藏在身,衆相具足。佛藏在身者,身中有如來藏也。衆相具足者,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
如是觀已,廣爲顯說。爲衆生顯示宣說,一切衆生皆具佛性。令諸衆生除滅煩惱,息生死苦,得涅槃清涼。
以金剛慧,捶破煩惱(似爲摧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金剛慧者,諸佛如來之智慧。徹達實相之理,能摧破一切假相。故曰以金剛慧,摧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煩惱摧破,則見實相,是謂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大冶鑄 無量真金像 愚者自外觀 但見焦黑土
鑄師量已冷 開摸令質現 衆穢既已除 相好畫然顯
我以佛眼觀 衆生類如是 煩惱淤泥中 皆有如來性
授以金剛慧 捶破煩惱摸 開發如來藏 如真金顯現
如我所觀察 示語諸菩薩 汝等善受持 轉化諸群生】
譬如大冶鑄,謂如鑄師冶鑄金像。愚癡人只見像模焦黑,不知內有金像。鑄師開模出像,猶煩惱除盡,諸佛相好,畫然而顯。畫然者,如來藏脫離煩惱而顯現。
授以金剛慧,捶(摧)破煩惱摸(模)。言佛出世說法,授衆生金剛慧,摧破 一切假相煩惱,令如來藏顯現。最後以此法付囑菩薩曰,汝等善受持此除滅煩惱,圓現如來藏之法,轉化一切衆生。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菩薩摩诃薩。若出家若在家。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
誦書寫供養。廣爲人說如來藏經。所獲功德不可計量。金剛慧若有菩薩
爲佛道故。勤行精進修習神通。入諸叁昧欲殖德本。供養過恒河沙現在
諸佛。造過恒河沙七寶臺閣。高十由旬縱廣正等各一由旬。設七寶床敷
以天缯。爲一一佛日日造立過恒河沙七寶臺閣。以用奉獻一一如來及諸
菩薩聲聞大衆。以如是事普爲一切過恒河沙現在諸佛。如是次第乃至過
五十恒沙衆寶臺閣。以用供養過五十恒沙現在諸佛及諸菩薩聲聞大衆。
乃至無量百千萬劫。金剛慧。不如有人樂喜菩提。于如來藏經受持讀誦
書寫供養乃至一譬喻者。金剛慧。此善男子。于諸佛所種諸善根福雖無
量。此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菩薩摩诃薩下,校量功德。
若出家若在家,此處系言出世俗家與在世俗家。落發受沙彌十戒,名出家。比丘登壇,受具足戒名受具。隨順世俗言,出家受具,通名出家。
無論出家或是在家,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爲人說如來藏經,所獲功德不可計量。
受持者,于如來藏經,能信受奉行。若人不信,必不能受。若人能受,必是已 信。若能奉行,始名爲持。不能奉行者,不得名持。故受持即信受奉行也。
讀誦,目看經文名讀,憶唱經文曰誦。換句話說,背誦者名誦也。
書寫,是書寫成帙,流傳廣益。
供養,恭敬禮拜,是爲供養。
以上受持讀誦書寫供養,重在自利。廣爲人說,重在利他。若能如此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爲人說如來藏經,所獲功德不可計量。
金剛慧!若有菩薩爲佛道故,勤行精進修習神通,入諸叁昧,欲殖德本。供養過恒沙現在諸佛,造過恒沙七寶臺閣,高十由旬,縱廣正等各一由旬……
菩薩爲上求佛道,勤行精進修習神通。神通者,衆生本具,只爲煩惱覆蔽,不得顯現。故璎珞經雲,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菩薩處胎經,說欲界有五神通。璎珞經說六神通。即一、天眼通,二、天耳通,叁、他心通,四、宿命通,五、身如意通,六、漏盡通。
漏盡通者,叁界衆生不得。所謂漏,即叁界見思煩惱。四果聖人阿羅漢,斷見思煩惱盡,不受欲、色、無色,叁界生死,即得漏盡通。菩薩破盡無明煩惱,即得大神通。
聖者菩薩,如是修得神通,便了生死。余如報得之通,不了生死。如鬼道衆生,猶在生死之中,然亦具小小神通。故報通是業,不可貴也。
入諸叁昧,欲殖德本。叁昧者定也,定能發通。故修習神通,必須入諸禅定。
定有凡夫定,與聖人定。凡夫定斷心心所法,可發叁界五種神通,不能發漏盡通。聖人定者,斷煩惱,可發六神通。煩惱有五住煩惱,斷盡四住煩惱,證阿羅漢。如果五住頓斷,便是成佛。
五住煩惱者,無明住地煩惱,四住地煩惱。四住地煩惱者,見一處住地──見惑煩惱。欲愛住地──欲界思惑煩惱,色愛住地──色界思惑煩惱,有愛住地──無色界思惑煩惱。
殖衆德本。經雲清淨心殖衆德本。清淨心則離惑業,離諸惑業則得定,得定則可發通。故曰修習神通,入諸叁昧,欲殖德本。
供養超過恒河沙數現在諸佛,現在諸佛者,是當時現住世之諸佛也。與當時現住世諸佛,造過恒河沙數七寶臺閣。臺閣者,供諸佛講經說法之用。七寶者,經中說有多種。若依阿彌陀經,是爲金銀璃玻璃砗磲赤珠碼瑙。
是諸樓閣高十由旬,縱廣正等各一由旬。一由旬約四十裏。
並且在是等臺閣中,設七寶床,敷以天缯。可坐可臥者,皆曰床。缯亦曰帛,即绫羅之屬。
如是供養,其福德已不可思議。甚至爲一一佛,日日作如是等供養。不但如是供養諸佛,並且及供養菩薩聲聞等大衆。
以如是事,普爲一切過恒河沙現在諸佛。如是次第乃至過五十恒沙衆寶臺閣,以用供養過五十恒沙現在諸佛及菩薩聲聞大衆。乃至經過無量百千萬劫。如是所得福德已是無量無邊。以下便與受持如來藏經所得功德,互相較量。
金剛慧,不如有人樂喜菩提,于如來藏經,受持讀誦書寫供養,乃至一譬喻者。
樂喜菩提,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若人發無上菩提心,于如來藏經受持讀誦書寫供養,乃至一譬喻。經中有九譬喻,若人僅受持一譬喻,不必具足受持九譬喻。其功德便勝前福德也。
金剛慧!此善男子,謂此供養過恒沙現在諸佛者。所種諸善根,福雖無量,但比較受持如來藏經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若人求菩提 聞持此經者 書寫而供養 乃至于一偈
如來微妙藏 須臾發隨喜 當聽此正教 功德無有量】
若人發無上菩提心,上求佛道。能聽聞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此如來藏經。乃至于一偈,即最少的一部份。須臾發隨喜,是于很短的時間內,發隨順歡喜之心。當聽佛說真實之言,其功德無量也。
【若人求菩提 住大神通力 欲供十方佛 菩薩聲聞衆
其數過恒沙 億載不思議 爲一一諸佛 造立妙寶臺
臺高十由旬 縱廣四十裏 中施七寶座 嚴飾備衆妙
敷以天缯褥 隨座各殊異 無量過恒沙 獻佛及大衆
悉以此奉獻 日夜不休息 滿百千萬劫 所獲福如是
慧者聞此經 能持一譬喻 而爲人解說 其福過于彼
乃至于算數 譬喻所不及 衆生之所依 速成無上道
菩薩谛思惟 甚深如來藏 知衆生悉有 疾成無上道】
是等偈頌,重頌以上長行文,不須多作解釋。
菩薩谛思惟,甚深如來藏,知衆生悉有,疾成無上道。謂菩薩應審實思惟,一切衆生,皆有甚深如來藏。如來藏者,即衆生本具之佛性。雖然衆生本具佛性,本 來是佛。但爲煩惱所覆,不能自知自見。須待如來出世,爲說正法,令除煩惱,方能顯現成佛。
菩薩若能如實知衆生本具佛性,只要令衆生除滅煩惱,便可圓現成佛。故曰知衆生悉有,疾成無上道。
【爾時世尊。複告金剛慧菩薩言。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複過是數。爾時有佛。號常放光明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世尊,複告金剛慧菩薩言,于過去世,甚爲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複過是數者,謂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以前。爾時有佛,號常放光明王。十號 具足,出現于世。
諸佛十號,在表自利利他二德。前五號表自…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