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知灭众过恶,便是自轻自鄙。
云何过恶?所谓过恶者,略说有五欲五盖十不善,乃至堕二乘地等。诸恶皆尽,众善皆圆便是佛。乃能自利利他,化导济度无量众生了。
所以众生皆应坚信自己本来是佛,不可自轻自鄙自暴自弃。应勤行精进,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便可成就佛道。
故迦叶如来偈曰,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贫女人 色貌甚庸陋 而怀贵相子 当为转轮王
七宝备众德 王有四天下 而彼不能知 常作下劣想
我观诸众生 婴苦亦如是 身怀如来藏 而不自觉知
是故告菩萨 慎勿自轻鄙 汝身如来藏 常有济世明
若勤修精进 不久坐道场 成最正觉道 度脱无量众】
我观诸众生,婴苦亦如是。婴苦者,为苦所触恼。众生皆由不自知具足佛性,以致备受轮回之苦。
若勤修精进,不久坐道场。如果勤精进于断除惑业,不造诸恶,奉行众善。不久便可坐道场。坐道场者,成佛也。尼连河旁,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
【复次善男子。譬如铸师铸真金像。既铸成已倒置于地。外虽焦黑内像不
变。开摸出像金色晃曜。】
这是第九个,亦是最后一个譬喻──铸像喻。铸师铸像,先造像模,以金灌之。
既铸成已,倒置于地,弃置于地也。外虽焦黑,内像不变。谓模子的外表虽然焦黑,但模子里的真金像,完好不变。开摸(模)出像,金色晃曜。如果打开模子,把像取出来,则金像完好,晃煜照曜。
此用喻如来藏。众生藏如来,众生受六道身,轮回生死。犹如像模,焦黑污浊。然身内如来藏,历久常新,始终不坏。 【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如是观已广为显
说。彼诸众生得息清凉。以金刚慧捶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佛藏在身者,身中有如来藏也。众相具足者,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
如是观已,广为显说。为众生显示宣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息生死苦,得涅槃清凉。
以金刚慧,捶破烦恼(似为摧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金刚慧者,诸佛如来之智慧。彻达实相之理,能摧破一切假相。故曰以金刚慧,摧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烦恼摧破,则见实相,是谓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大冶铸 无量真金像 愚者自外观 但见焦黑土
铸师量已冷 开摸令质现 众秽既已除 相好画然显
我以佛眼观 众生类如是 烦恼淤泥中 皆有如来性
授以金刚慧 捶破烦恼摸 开发如来藏 如真金显现
如我所观察 示语诸菩萨 汝等善受持 转化诸群生】
譬如大冶铸,谓如铸师冶铸金像。愚痴人只见像模焦黑,不知内有金像。铸师开模出像,犹烦恼除尽,诸佛相好,画然而显。画然者,如来藏脱离烦恼而显现。
授以金刚慧,捶(摧)破烦恼摸(模)。言佛出世说法,授众生金刚慧,摧破 一切假相烦恼,令如来藏显现。最后以此法付嘱菩萨曰,汝等善受持此除灭烦恼,圆现如来藏之法,转化一切众生。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菩萨摩诃萨。若出家若在家。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
诵书写供养。广为人说如来藏经。所获功德不可计量。金刚慧若有菩萨
为佛道故。勤行精进修习神通。入诸三昧欲殖德本。供养过恒河沙现在
诸佛。造过恒河沙七宝台阁。高十由旬纵广正等各一由旬。设七宝床敷
以天缯。为一一佛日日造立过恒河沙七宝台阁。以用奉献一一如来及诸
菩萨声闻大众。以如是事普为一切过恒河沙现在诸佛。如是次第乃至过
五十恒沙众宝台阁。以用供养过五十恒沙现在诸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乃至无量百千万劫。金刚慧。不如有人乐喜菩提。于如来藏经受持读诵
书写供养乃至一譬喻者。金刚慧。此善男子。于诸佛所种诸善根福虽无
量。此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
所不能及。】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菩萨摩诃萨下,校量功德。
若出家若在家,此处系言出世俗家与在世俗家。落发受沙弥十戒,名出家。比丘登坛,受具足戒名受具。随顺世俗言,出家受具,通名出家。
无论出家或是在家,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人说如来藏经,所获功德不可计量。
受持者,于如来藏经,能信受奉行。若人不信,必不能受。若人能受,必是已 信。若能奉行,始名为持。不能奉行者,不得名持。故受持即信受奉行也。
读诵,目看经文名读,忆唱经文曰诵。换句话说,背诵者名诵也。
书写,是书写成帙,流传广益。
供养,恭敬礼拜,是为供养。
以上受持读诵书写供养,重在自利。广为人说,重在利他。若能如此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人说如来藏经,所获功德不可计量。
金刚慧!若有菩萨为佛道故,勤行精进修习神通,入诸三昧,欲殖德本。供养过恒沙现在诸佛,造过恒沙七宝台阁,高十由旬,纵广正等各一由旬……
菩萨为上求佛道,勤行精进修习神通。神通者,众生本具,只为烦恼覆蔽,不得显现。故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菩萨处胎经,说欲界有五神通。璎珞经说六神通。即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身如意通,六、漏尽通。
漏尽通者,三界众生不得。所谓漏,即三界见思烦恼。四果圣人阿罗汉,断见思烦恼尽,不受欲、色、无色,三界生死,即得漏尽通。菩萨破尽无明烦恼,即得大神通。
圣者菩萨,如是修得神通,便了生死。余如报得之通,不了生死。如鬼道众生,犹在生死之中,然亦具小小神通。故报通是业,不可贵也。
入诸三昧,欲殖德本。三昧者定也,定能发通。故修习神通,必须入诸禅定。
定有凡夫定,与圣人定。凡夫定断心心所法,可发三界五种神通,不能发漏尽通。圣人定者,断烦恼,可发六神通。烦恼有五住烦恼,断尽四住烦恼,证阿罗汉。如果五住顿断,便是成佛。
五住烦恼者,无明住地烦恼,四住地烦恼。四住地烦恼者,见一处住地──见惑烦恼。欲爱住地──欲界思惑烦恼,色爱住地──色界思惑烦恼,有爱住地──无色界思惑烦恼。
殖众德本。经云清净心殖众德本。清净心则离惑业,离诸惑业则得定,得定则可发通。故曰修习神通,入诸三昧,欲殖德本。
供养超过恒河沙数现在诸佛,现在诸佛者,是当时现住世之诸佛也。与当时现住世诸佛,造过恒河沙数七宝台阁。台阁者,供诸佛讲经说法之用。七宝者,经中说有多种。若依阿弥陀经,是为金银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
是诸楼阁高十由旬,纵广正等各一由旬。一由旬约四十里。
并且在是等台阁中,设七宝床,敷以天缯。可坐可卧者,皆曰床。缯亦曰帛,即绫罗之属。
如是供养,其福德已不可思议。甚至为一一佛,日日作如是等供养。不但如是供养诸佛,并且及供养菩萨声闻等大众。
以如是事,普为一切过恒河沙现在诸佛。如是次第乃至过五十恒沙众宝台阁,以用供养过五十恒沙现在诸佛及菩萨声闻大众。乃至经过无量百千万劫。如是所得福德已是无量无边。以下便与受持如来藏经所得功德,互相较量。
金刚慧,不如有人乐喜菩提,于如来藏经,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乃至一譬喻者。
乐喜菩提,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若人发无上菩提心,于如来藏经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乃至一譬喻。经中有九譬喻,若人仅受持一譬喻,不必具足受持九譬喻。其功德便胜前福德也。
金刚慧!此善男子,谓此供养过恒沙现在诸佛者。所种诸善根,福虽无量,但比较受持如来藏经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若人求菩提 闻持此经者 书写而供养 乃至于一偈
如来微妙藏 须臾发随喜 当听此正教 功德无有量】
若人发无上菩提心,上求佛道。能听闻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此如来藏经。乃至于一偈,即最少的一部份。须臾发随喜,是于很短的时间内,发随顺欢喜之心。当听佛说真实之言,其功德无量也。
【若人求菩提 住大神通力 欲供十方佛 菩萨声闻众
其数过恒沙 亿载不思议 为一一诸佛 造立妙宝台
台高十由旬 纵广四十里 中施七宝座 严饰备众妙
敷以天缯褥 随座各殊异 无量过恒沙 献佛及大众
悉以此奉献 日夜不休息 满百千万劫 所获福如是
慧者闻此经 能持一譬喻 而为人解说 其福过于彼
乃至于算数 譬喻所不及 众生之所依 速成无上道
菩萨谛思惟 甚深如来藏 知众生悉有 疾成无上道】
是等偈颂,重颂以上长行文,不须多作解释。
菩萨谛思惟,甚深如来藏,知众生悉有,疾成无上道。谓菩萨应审实思惟,一切众生,皆有甚深如来藏。如来藏者,即众生本具之佛性。虽然众生本具佛性,本 来是佛。但为烦恼所覆,不能自知自见。须待如来出世,为说正法,令除烦恼,方能显现成佛。
菩萨若能如实知众生本具佛性,只要令众生除灭烦恼,便可圆现成佛。故曰知众生悉有,疾成无上道。
【尔时世尊。复告金刚慧菩萨言。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复过是数。尔时有佛。号常放光明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
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尔时世尊,复告金刚慧菩萨言,于过去世,甚为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复过是数者,谓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以前。尔时有佛,号常放光明王。十号 具足,出现于世。
诸佛十号,在表自利利他二德。前五号表自…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