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P2

  ..续本文上一页空弥覆世界犹如宝

  帐。一一莲花放无量光。一切莲花同时舒荣。佛神力故须臾之间皆悉萎

  变。其诸花内一切化佛结加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于时此剎庄严殊

  特。一切大众欢喜踊跃。怪未曾有咸有疑念。今何因缘无数妙花忽然毁

  变。萎黑臭秽甚可恶餍。】

  此经以九喻说明如来藏,此是第一萎花喻。佛以神变现瑞,发起宣说此经之因由。

  据大智度论云,莲有三种,人间莲华,十数叶。天上莲华,具有百叶。菩萨莲华,乃千叶宝莲。

  须臾之间,是很短的时间,不及一小时之久。今一日一夜,有二十四小时。若以须臾计,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萎华表尘劳烦恼,华中化佛表如来藏。佛欲令众生,除灭烦恼,显现佛性,故 示现除去萎华,即得见性成佛。

  于此可知,佛教众生修证无上菩提,只是欲令众生除灭烦恼,并无一法可得。若得烦恼灭尽,即是无上菩提也。

  是故慧海禅师初参马祖。祖问,来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拋家散走作么?

  是知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法,即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放下一切知见,便能开佛知见。然而今人学佛,多是背道而驰。今人学佛,多是只求增长知见。认为懂得资料多,知见广便是佛法。不晓得知见立知皆无明本,懂得知见愈多,埋葬自己的佛性亦愈深。无边佛法,何须外求?自家性中本来具足也。

  如何方能使自己的佛性显现?简而言之,只是除烦恼而已。

  若能除灭五欲,佛性便得渐显。若能除灭五盖,佛性便得渐显。若能除灭十不善,佛性便得渐显。若能除灭二障,佛性便显现。一旦除到心中无一物,即证无分别智。证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无分别智曰正,能分别一切曰遍知。简单说即是成佛。

  或者有人会问,既无分别,焉能分别一切?君不见能鉴明镜,镜中无一物,方能照一切物。又如池水,净无纤尘,方能照物无碍。如果尘土混浊,焉能照物?

  故知欲显如来藏者,只须清净自心也。只求知见之徒,只益戏论,不入佛法。 以下八个譬喻,同是说明此番道理。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大众所疑。告金刚慧。善男子。于佛法中诸有所疑

  恣汝所问。时金刚慧菩萨知诸大众咸有疑念。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

  缘。无数莲花中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须臾之间皆悉萎变。一

  切化佛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众会悉见合掌恭敬。尔时金刚慧菩萨。以偈

  颂曰

  我昔未曾 神变若今日 见佛百千亿 坐彼莲花藏

  各放无数光 弥覆一切剎 离垢诸导师 庄严诸世界

  莲花忽萎变 莫不生恶餍 今以何因缘 而现此神化

  我恒沙佛 及无量神变 未曾见如今 愿为分别说】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大众所疑,告金刚慧,善男子!于佛法中,诸有所疑,恣汝所问。

  佛说法须待因缘和合,弟子有问,佛始作答。如是方能应理应机。所谓法无高下,对机者妙。以如是故,欲说妙法,先行征问。

  时金刚慧菩萨,知诸大众咸有疑念,而白佛言……

  金刚慧菩萨,非是自己不知,而是代大众发问。故曰知诸大众咸有疑念。

  尔时金刚慧菩萨,以偈颂曰:

  我昔未曾睹,神变若今日,见佛百千亿,坐彼莲华藏。

  前半偈赞佛神变希有,暗示预知佛将说大乘法也。见佛百千亿,系化佛也。坐彼莲华藏,言被莲华所含藏。

  各放无数光,弥覆一切剎,离垢诸导师,庄严诸世界。 

  准上文「于时此剎庄严殊特」,可知一切剎者,指释迦牟尼佛国土。一尊佛之国土,为三千大千世界。一座须弥山为中心,成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以历小千、中千、大千,故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经文说庄严诸世界。离垢诸导师,即言百千亿化佛也。

  莲华忽萎变,莫不生恶餍,今以何因缘,而现此神化。

  以所见事请问于佛。餍同厌。谓大众莫不生厌恶心也。

  我睹恒沙佛,及无量神变,未曾见如今,愿为分别说。

  此段文义明显,勿须赘解。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

  演说故现斯瑞。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咸言善哉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佛欲说大方等如来藏经,故现此瑞。金刚慧及诸菩萨,闻佛是言,咸称善哉!愿乐欲闻。

  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谛听者,领解也。故有人说谛听是闻慧。善思念是熏识 ,故有人说是思慧。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

  严结加趺坐。放大光明众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

  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

  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

  备足如我无异。】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华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华内……

  这是说明,佛现如是神变,欲借喻明法。

  结加(亦作跏)趺坐,系诸佛之坐法。此有二种,一曰吉祥坐,二曰降魔坐。佛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即结吉祥坐。

  先说譬喻以后,然后以法合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

  佛圆具五眼,谓之佛眼。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天二眼,系人天所具。慧眼系二乘所具,法眼菩萨所具。佛具肉眼天眼,人天所见,佛悉能见。佛具慧眼法眼,三乘所见,佛悉能见。佛且独具佛眼,佛之所见,五乘不见。此即佛圆具五眼也。

  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者,谓汝等不见,唯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也。

  贪恚痴诸烦恼,若总说便是无明。如来智者,谓佛知也。如来眼者,谓佛见也 。如来身者,谓佛法身也。结加趺坐俨然不动者,谓佛报化身也。此即是说,于众生无明烦恼当中,有佛知见,有佛三身,皆悉具足。

  如来如单讲,是佛法身,梵语多陀阿伽度。谓佛乘如实道而来,故名如来。凡夫不如而来,二乘如而不来,唯佛世尊,亦如亦来,异于凡夫二乘,故名如来。

  于佛十号,经中往往特表前三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如来已如上释,应供梵语阿罗诃,亦译曰无所着。谓如来断尽一切烦恼,三业清净,无染无着。应受九界圣凡、一切众生供养,故曰应供。正遍知梵语三藐三佛陀,亦译为等正觉。谓佛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清净,开觉一切众生,令得无上道。正遍知者,谓佛以无颠倒智,知一切众生颠倒也。

  一般说来,如来即法身,应供即报身,正遍知即化身。亦可说,此三号即名三德三谛。如来者,即法身德,中谛也。应供者,即解脱德,俗谛也。正遍知者,即般若德,真谛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具备,如我无异。此说明众生藏如来,法身流转六道。

  诸趣者,生死六道也。身有二种,一、曰烦恼身,亦曰业报身。二、曰法身,无烦恼业之系缚。

  大方等无想经云,烦恼身有六道生死,法身则无生死。而如来藏者,即法身也。

  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受身,由身而受诸苦。此即惑、业、苦,构成十二轮转。

  然佛以佛眼观见,众生于六道轮转烦恼身中,有如来法身常住无染,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犹于萎华之中,皆有化佛,结加趺坐,放无数光明。

  【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

  萎花便得显现。】

  天眼能见细色,不被远近明暗山石等所障。故观未敷之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凡夫肉眼,仅见粗色,稍有隔碍,则不能见。

  除去萎花,便得显现。

  此是譬喻说,譬如除去烦恼,便现佛性。佛性圆现,便究竟佛道。

  由此可知,学人修道,只在放下,无有一法可得。放下不忠即名忠,别无忠可得。放下不孝即名孝,别无孝可得。放下烦恼即名菩提,别无菩提可得。放下生死,即名涅槃,别无涅槃可得。

  众生落入生死,不得成佛。便是因为无量劫来,虚妄取相,横生烦恼造诸业障。障碍太深,障于佛性,不得圆现。本来是佛,却反落入生死六道。

  为今之计,只须清净身心不取于相。因为一切法性空无相,取相生想,皆是妄想。以妄想故,起贪恚痴。以三毒故,造十恶业。恶业因缘,落入六道生死。

  我们既知病源,便应精进对治。对治之法,便是值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时,心 莫取于相。不取于相,则心清净。心若清净,便不起烦恼。不起烦恼,自然不造恶业。离诸烦恼业,是名解脱。是即名无上佛道也。

  痴人学佛,不知修道,只知取着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如人本欲灭火,却反以油助,实可怜悯。不知执相而求佛法,适与佛法大相径庭也。

  【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

  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

  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

  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

  如来以佛眼见众生如来藏已,为怜愍故,欲令众生开其迷闷,故为说法而示觉路。为了除灭其烦恼,显现其佛性。

  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

  法尔如是也。法尔云何?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佛出现于世,如来藏不增。佛不出世,如来藏不减。易言之,众生成佛,如来藏不增。众生未成佛,如来藏不减。此法增不得一毫,减不得一毫。增一毫则重,减一毫则轻。此之谓妙湛总持不动尊也。

  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

  如此天真佛,被众…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