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目录

  前言

  释经题

  释经文

  

  前言

  七年多以前,曾经讲过这部大方等如来藏经。当时选讲这部经的着眼点,只是喜图这部经不太长,讲起来费时不太久。同时全经只是九个譬喻,文义明显。讲者不费力,听者容易懂。说来惭愧,当时只是存着一种取巧心,选讲这部经。

  事后发觉事实并不如此,这部经的义理甚深。世尊以大悲心方便宣说而已。于是警觉于心,再不敢轻率从事,此经一讲而止。

  最近重新披阅,感觉此经义理虽深,然是修行人之宝典。因为修行人虽然法门无量,总而言之不外要除烦恼圆显如来藏。此经若能流传于世,将大有助于众生。于是不揣劣智,走笔作解。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跎罗译

  释智谕撰

  释经题

  【大方等】

  大方等亦曰大方广,为大乘经之通称。于十二部经中,方等为大乘。此经为方等中最上,故曰大方等。

  理正曰方,平等曰等。平等者,如如义,无碍义,无差别义,法界义。教出第一义曰方,教出世俗义曰等。

  【如来藏】

  如来藏其义甚深,在众生则曰佛性,在诸佛则曰法身。众生修道,不外除诸障碍,显其佛性。一旦佛性圆显。便名成佛。

  佛性论谓如来藏之「藏」,有三种义,一、所摄义,二、隐覆义,三、能摄义。

  所摄义,是约自性佛性而言。谓一切众生,皆被如如境所摄。如如境又曰如如理。如如理者,诸法不二义,一真法界义。一切众生,皆悉无二,皆入一真法界。此即所谓如来藏众生者是。若能如此悟者,即入无生法忍。

  隐覆义,谓如来性被烦恼所隐覆,众生虽具而不见。当此之时,仅名佛性,不名为佛。以为烦恼隐覆故,即名众生藏如来。

  能摄义,谓果地一切过恒沙功德,住应得性时,被如来藏摄之无余。

  如来藏即是法身,法身即是如来藏。法身在缠,便名如来藏,此时即名佛性。如来藏出缠,即名法身,此时谓之为佛。易言之,法身隐时,名如来藏。如来藏显时,转名法身。

  其实佛性法身,湛然常住,无显无隐。只是众生不见,谓之为隐而已。故若显若隐,皆不思议也。

  【经】 

  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简称曰经。契经者,契理契机也。上契佛理,下契众生根机。修多罗正译为綖,有贯穿义,谓以理贯文,教理相应也。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东晋是我国朝代名。我国古称印度为天竺。三藏者,经、律、论也。通达经律论的法师,称三藏法师。今称三藏者,系三藏法师之略称。佛陀跋陀罗,是译经之人。

  佛陀跋陀罗译曰觉贤。本来姓释,是迦毗罗卫国人,为甘露饭王之后裔。

  祖父达摩提婆,此云法天。商旅于北天竺,因而定居。父达摩修耶利,此云法日。

  佛陀跋陀罗,三岁丧父,五岁丧母,于是出家为沙弥。

  受具后修业精进,博学群经,以禅律驰名。

  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伽达多于密室闭户坐禅,见佛陀跋陀罗忽然而至。 伽达多惊问从何所来。答云,顷至兜率礼弥勒而来也。言讫而隐。

  后伽达多屡见神变,乃敬心祈问。始知佛陀跋陀罗得不来果。

  后来中国,附舶循海而行。经一海岛,佛陀跋陀罗指一山下曰,可止于此!舶主不肯。船行二百余里,忽遇逆风,吹船还至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异。

  后遇便风,众船齐发。唯佛陀跋陀罗曰不可,舶主乃止。先发诸船,一时遇难覆没。

  于暗夜中,佛陀跋陀罗忽令众船俱发。众船无有从者。佛陀跋陀罗自起收缆,一舶独发。不多时盗贼忽至,留者悉被抄害。

  至中国后,至长安与罗什游,罗什大悦。后语弟子云,本乡有五船俱发,前来中国。弟子传告外人,以致颇受人讥。后果有天竺五舶来,证其所言不虚。

  佛陀跋陀罗曾至庐山,会慧远大师。止于庐山岁许。后于元嘉六岁入寂。世寿七十一。略述其事如是。详见梁高僧传。

  佛陀跋陀罗于东晋安帝世,译经一十五部,计一百一十五卷。此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系元熙二年于道场寺译出。

   释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宝月讲堂栴檀重阁。成佛十年

  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

  此是证信序。佛取灭时,阿难以四事问佛。四事略谓,佛住世时,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后我等依何而住?佛答依四念处而住。又问,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后以何为师?佛答以戒为师。又问佛在世,恶性比丘,有佛对治,佛灭后云何对治?佛答梵坛对治。其中一项便是,佛灭后结集经时,开始应云何记载?佛答开端应记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大众宣说此经。」

  此中有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故名六成就。一、如是为信成就。二、我闻为闻成就。三、一时为时成就。四、佛为主成就。五、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处成就。六、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为众成就。以此六种成就,可证此经为佛所说,真实不虚。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国,国王为频婆娑罗。频婆娑罗王原居上茅城,因患火故迁来于此,因名王舍城。有云此城往昔由千王共居,故名王舍。佛于此说法度生甚久。王舍城周围有五座山,第一座便是耆阇崛山,即灵鹫山。

  佛于山中宝月讲堂栴檀重阁,时成佛已十年。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

  出家受具足戒之男众曰比丘,女众曰比丘尼。梵语比丘,一名而有三义,故多义不翻。三义者,一、破恶,比丘破身口七支恶。七支恶者,身有杀盗淫,口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二、怖魔,比丘修道,损魔眷属,致魔惊怖。三、乞士,士者清雅之士。言比丘清净自活,不生我慢不染世欲。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令众生舍悭行施,作众生良佑福田。是故有人译比丘为「除馑」者。谓比丘乞食,令众生行施修福,不受饥馑之报也。

  大比丘之大,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言此等比丘,于小乘有学人中,极尊极高。多者,言此等比丘,博通内外经典,广学多闻。胜者,言此等比丘,知见真 正,胜过九十六种外道。故曰大比丘。众者,僧也。即大比丘僧百千人在一起。

  菩提萨陲简称菩萨。菩提译为觉,萨陲译为有情。故菩萨者,觉有情也。言此等有情,既已自觉,复能觉悟其它有情。亦曰大道心众生。其含义则为上求佛智,下化众生。因为大道心者,有上求佛智意,众生者,有下化之意。上求曰智,下化曰悲。故又有悲智双运之意。

  摩诃萨译为大,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也。

  恒河亦名殑伽河,两岸多沙。世尊每以恒河沙形容数目之多。因为恒河之沙,为僧众日常所见故。如是大菩萨,有六十恒沙之众。

  【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皆悉能转不退*轮。

  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大精进力者,勇猛精进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此等菩萨,皆得成就。如是说来,论位应在十地。

  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

  那由他译曰亿,有曰十万,有曰百万,有曰千万。古来说法不一。供养如是等诸佛,说明如是等菩萨,善根深厚。

  皆悉能转不退*轮。

  「转」者,自己已经证得,复能转化他人也。「不退」者,此有二义,一、得而无失曰不退。二、无生寂灭,已证究竟曰不退。「法」者,无生正观为之轨则也 。「轮」者,无累不摧,无过不尽也。

  若依法华论,转不退*轮者,即是佛也。不过十地菩萨既受佛位,当知亦能转不退*轮也。

  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是等菩萨功德不可思议,众生闻其名号,便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下列出菩萨名号。

  【其名曰法慧菩萨。师子慧菩萨。金刚慧菩萨。调慧菩萨。妙慧菩萨。月

  光菩萨。宝月菩萨。满月菩萨。勇猛菩萨。无量勇菩萨。无边勇菩萨。

  超三界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香象菩萨。香上菩萨。香上首

  菩萨。首藏菩萨。日藏菩萨。幢相菩萨。大幢相菩萨。离垢幢菩萨。无

  边光菩萨。放光菩萨。离垢光菩萨。喜王菩萨。常喜菩萨。宝手菩萨。

  虚空藏菩萨。离憍慢菩萨。须弥山菩萨。光德王菩萨。总持自在王菩萨

  。总持菩萨。灭众病菩萨。疗一切众生病菩萨。欢喜念菩萨。餍意菩萨

  。常餍菩萨。普照菩萨。月明菩萨。宝慧菩萨。转女身菩萨。大雷音菩

  萨。导师菩萨。不虚见菩萨。一切法自在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

  萨。如是等六十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从无量佛剎。与无央数天龙夜叉干

  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俱。悉皆来集尊重供养。】

  略出四十九位菩萨名,以为六十恒河沙菩萨上首。此等菩萨,有从他方世界来 者,故曰从无量佛剎而来。无量佛剎者,即无量佛国土也。

  余列八部鬼神。佛度一切众生,慈育万有,故八部鬼神预会左右。

  天。有欲界天与色界天。以大梵天及帝释天主为首。

  龙。龙为神灵之物,能护持佛法。

  夜叉。有三种,一者在地,二者在虚空,三者在天。地行夜叉不能飞行,在虚空及在天二种夜叉,皆能飞行。夜叉译为暴恶鬼。

  干闼婆。译为香阴,所谓阴者,阴身也。不啖酒肉,唯啖香资阴。是帝释天主的乐神,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

  阿修罗。译为无端,男丑女美。又名非天,此神果报最胜,其福似天,而无天德,故曰非天。

  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两翅舒张,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以龙为食。

  紧那罗。此神似人而头有角,亦帝释天主之乐神。

  摩罗伽。译为大腹行,为大蟒神。罗什大师云,即地龙也。

  如是等众,悉来集会,尊重供养释迦牟尼佛。

  【尔时世尊于栴檀重阁。正坐三昧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其数

  无量色香具足而未开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上升虚…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