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相應慧,于一知一切,于一切知一。一念相應慧者,實智也,無分別智也,根本智也。佛以無分別智,知一切分別。同時于一切分別,知悉無分別。
是名菩薩叁十二種發大莊嚴。至此總結發大莊嚴也。
【菩薩摩诃薩。以是莊嚴自莊嚴者。是四大體可易其性。而是菩薩于無上
道終不退轉。】
菩薩摩诃薩,以如是莊嚴自莊嚴者,縱然四大體可易其性,而是菩薩于無上道,終不退轉也。因爲大莊嚴者,即莊嚴無上道,故曰菩薩于無上道,終不退轉也。
四大者地水火風也。地性堅,水性濕,火性暖,風性動。四大之性,無有變異 也。縱有變異,菩薩于無上道,終無退轉。即發大莊嚴心,無有退轉也。
【我即答言。發大莊嚴猶尚不退況叁十二。文殊師利。聲聞法中無有莊嚴
。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是故聲聞無大莊嚴。如諸菩薩乃至名字。】
我即答言,此系大迦葉語。大迦葉言,若發大莊嚴尚且于無上道不退轉,何況發叁十二種大莊嚴呢!
迦葉稱文殊師利菩薩言,文殊師利!如此說來,聲聞法中無有大莊嚴呀。
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所以聲聞法中無大莊嚴。不但無大莊嚴,甚至無有菩薩。不但無有菩薩,乃至無有菩薩名字。
【大德迦葉。于意雲何。如大健夫以諸铠仗。善自莊嚴執持利刀。有怯弱
人粗自莊嚴。是二莊嚴可相比不。我言。不也。文殊師利言。以是義故
。大德迦葉。菩薩莊嚴。一切聲聞及諸緣覺之所無有。說是菩薩大莊嚴
時。萬二千天子發于無上正真道心。是故舍利弗。我見文殊師利童子。
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如是無量。】
文殊師利菩薩,複舉喻明之。大德迦葉,譬如大健夫。大健夫者,猶大力士也。如大力士以諸铠仗善自莊嚴,並且執持利刀。再如有一怯弱的人,粗自莊嚴。請問這二種莊嚴,可以相比嗎?迦葉言,不可相比的。
大健夫铠仗莊嚴,譬諸菩薩。怯弱人粗自莊嚴,譬彼二乘。菩薩以無上福慧二嚴,二乘以偏空智而自莊嚴。二者是無法相比的。
文殊師利言,以是義故,菩薩莊嚴,一切聲聞緣覺之所無有也。
說是菩薩大莊嚴時,萬二千天子,發于無上正真道心。發于無上正真道心者,即發無上菩提心也。
于是大迦葉回頭向舍利弗言,我見文殊師利童子,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如是無量。大迦葉述畢,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亦敘述自己的見聞。
【爾時大德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語舍利弗。我亦曾見文殊師利童子所爲。昔
于一時。佛在毗舍離庵羅樹林。與大比丘五百人俱。是時薩遮尼幹陀子
。住毗舍離大城之中。與六萬眷屬俱。供養恭敬。】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語舍利弗。我亦曾見文殊師利之所爲。昔于一時,佛在毗舍離庵羅樹林。
毗舍離國名,又名毗耶離,譯曰廣嚴。在中印度,維摩诘大士住此國內。庵羅,又名庵摩羅。其果似桃非桃。庵羅樹林,在毗舍離國,爲庵羅樹女所獻,佛曾于此說維摩诘經。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是時薩遮尼幹陀子,外道師也。住毗舍離大城之中,毗舍離大城,譯曰廣嚴城。尼幹外道與六萬眷屬,住此城中。
【我入叁昧觀是尼幹。我時見有百千尼幹應當受化。我時即往而爲說法。
無有專聽無善好心。反見輕笑出惡言。我時唐苦于叁月中無一受化。
過叁月已我心不悅便舍而去。】
叁昧者定也,富樓那入定觀察尼幹外道。尼幹譯曰離系,修離系之苦行。此種外道,特修裸形塗灰等苦行。
富樓那于定中觀察,見有百千尼幹當受化得度。于是前往而爲說法。
于佛弟子中,富樓那說法第一,爲佛所贊歎。故欲前往說法,度化彼尼幹外道。
無有專聽,無善好心。然彼尼幹外道,聞富樓那說法,無有專心而聽者。于富樓那,亦無善好之心。反而輕慢譏笑,出粗惡言。
我時唐苦,于叁月中無一受化。唐苦者,空受辛苦也。于叁月說法,無一人受化者。
過叁月已,我心不悅,便舍而去。富樓那自認失敗,于是放棄而去。
【時文殊師利。即便化作五百異道自爲師範。將五百弟子往詣薩遮尼幹子
所。頂禮其足。白薩遮言。我遙承聞大師名德故。遠而來至毗舍離。汝
是我師我爲弟子。願見納受垂愍教誨。令我不見沙門瞿昙。令我不聞彼
相違法。薩遮答言。善哉善哉。汝得純淨。不久當解我調伏法。】
時文殊師利,即化作五百外道,自爲其師範。率領五百弟子,去到薩遮尼幹子所。並頂禮薩遮尼幹外道,願爲其弟子,願受其教誨。並言令我莫見沙門瞿昙,不聞其與外道相違之法。
時薩遮尼幹大喜,贊言善哉善哉!汝今已得純淨之法,不久當解我所說調伏之 法。
【爾時薩遮即便宣令己之徒衆。此五百摩納。自今以去和合同住互相谘問
。彼若所說汝專心受。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及五百化弟子。聽次第坐。
受用尼揵戒法。威儀殊勝于彼。時時贊說叁寶功德。亦複贊歎薩遮功德
。令彼諸人心相親附。複于異時知衆已集。文殊師利便作是言。我等所
行咒術經書毗提遮經。若讀誦時。沙門瞿昙所有功德。有入我等經中來
者。是沙門瞿昙有實法功德。何以故。是沙門瞿昙所生成就。父母清淨
轉輪王種。以百福相莊嚴其身。又聞生時大地震動釋梵扶侍。自行七步
口出是言。我于一切世中最勝世中最大。我今當爲滅諸生死。空中自然
出生二水釋梵洗浴。人天伎樂不鼓自鳴。放大光明遍照世界。滅諸惡道
聾盲視聽。當于是時一切衆生不爲結惱。安樂無爲。婆羅門相。若不出
家作轉輪王。若其出家作佛法王。而彼瞿昙舍轉輪王位出家修道。于道
場上降伏百億魔。成菩提道轉妙*輪。沙門婆羅門。魔梵及世。若天若
人。一切世間無能轉者。】
爾時薩遮即便宣令己之徒衆,此五百摩納,自今以去和合同住,互相谘問。摩納譯爲儒童,即年少修淨行之人也。和合同住,互相谘問者,一起修外道之戒法也。彼若有所說法,你們專心聽受。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及五百化弟子,聽次第坐,受用尼揵戒法。聽次第坐,薩遮聽許文殊師利等,入衆次第而坐也。受用尼揵戒法,尼揵戒法者,裸形塗灰也。
威儀殊勝于彼,時時贊說叁寶功德,亦複贊歎薩遮功德。然而文殊師利及五百化弟子,威儀殊勝,超過尼揵外道。文殊師利時時贊說叁寶功德,亦時時贊說薩遮功德。二者功德同時贊歎者,欲令尼揵弟子自作比較也。故曰令彼諸人,心相親附叁寶也。
複于異時,知衆已集,知衆已集者,知尼揵衆身心已集也。身在會而心相親附,曰知衆已集也。
文殊師利便作是言,我等所行咒術經書毗提遮經。毗提遮是外道經書也。若讀誦時,沙門瞿昙所有功德,有入我等經中來者。文殊不直言佛經功德超彼功德,卻機巧的說,我等經中之功德,沙門瞿昙亦有如是功德也。
因爲沙門瞿昙有真實功德,所以我等功德,彼亦具有。何以故下,文殊菩薩,借由宣揚佛之功德。稱揚佛舍輪王位出家;佛百福莊嚴;佛生時大地震動釋梵扶持;佛生下自行七步作如是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言我今當滅生死苦;空中自然出生二水,釋梵浴佛;人天伎樂不鼓自鳴;放大光明遍照世界;滅諸惡道;令聾盲者得于視聽;當佛現在住世之時,一切衆生不爲結縛所惱,皆得安樂無爲。婆羅門相者,有婆羅門爲佛看相曰,太子若不出家,當成轉輪聖王,若其出家,作佛法王。
而彼瞿昙舍轉輪王位出家修道,于菩提道場,降伏百億魔,成無上正等正覺,轉妙*輪。沙門是出家衆之總稱。婆羅門有出家與在家不同,五十歲出家修道,五十歲以前在家修道。可娶妻生子,號曰梵志。魔者,欲界第六天,梵者色界天,世者護世四王天也。若天者,總說欲天,色天,無色天也。若人者,總說四部洲之人也。一切世間無能轉者。佛所轉之*輪,一切世間所不能轉也。文殊師利菩薩,廣說佛之功德,欲令尼揵弟子親附也。
文殊師利繼續稱揚佛之功德說:
【所說真正初中後善。雲何初善。謂身善行口意善行。雲何中善。學行勝
戒學勝定勝慧。雲何後善。謂空叁昧解脫法門。無相叁昧解脫法門。無
願叁昧解脫法門。複次初善者信欲不放逸。中善者定念一處。後善者善
妙智慧。複次初善者信佛不壞。中善者信法不壞。後善者信于聖僧得果
不壞。複次初善者從他聞法。中善者正念修行。後善者得聖正見。複次
初善者知苦斷集。中善者修行正道。後善者證于盡滅。是名聲聞初中後
善。雲何菩薩初中後善。若不舍于菩提之心是名初善。不念下乘是名中
善。向一切智是名後善。複次初善者于諸衆生慈心平等。中善者于諸
衆生起大悲心設何方便。後善者喜舍同等。複次初善者降伏悭貪舍離破
戒遠離瞋恚斷除懈怠。不住亂心殺害無知。中善者施戒忍進禅定智慧。
後善者以諸波羅蜜迥向一切智。複次初善者謂四攝法教化衆生。中善者
不惜身命守護正法。後善者善巧方便不墮正位。複次初善者如地等持不
舍一切菩薩行心。中善者以善方便知進知退住不退地。後善者于一生灌
頂正位。是名菩薩初中後善。】
所說真正,初中後善。文殊師利稱歎佛所說法,至真至正,初中後善。初中後 善,文殊下文自作解釋。
雲何初善?謂身善行,口意善行。身善行者,無殺盜淫也。口善行者,無惡口妄語绮語兩舌也。意善行者,無貪瞋癡也,是爲初善。雲何中善?學行勝戒,學勝定勝慧。初善者言凡夫,中善者言聖人。勝戒勝定勝慧者,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也。
雜阿含雲「增上戒學。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慧,定慧不增上。于微細戒,犯則隨悔……斷叁結,謂身見戒取疑。得須陀洹……。
增上意(定)學。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受生般…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