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中▪P7

  ..续本文上一页何等三十

  二。菩萨摄取无量生死发大庄严。如梦空性故。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发大

  庄严。无我相故。菩萨供养给事无量诸佛世尊发大庄严。同法身相故。

  菩萨听受一切佛法发大庄严。如响声相故。菩萨守护一切佛法发大庄严

  。解达诸法平等相故。菩萨降伏一切诸魔发大庄严。一切结使性相净故

  。菩萨降伏一切外道发大庄严。令有无见者解因缘相故。菩萨所有一切

  悉舍发大庄严。一切悉舍无余相故。菩萨集戒头陀功德发大庄严。无行

  相故。菩萨忍力发大庄严。无伤相故。菩萨精进发大庄严。解知身心寂

  静相故。菩萨一切禅定解脱发大庄严。舍离一切所依相故。菩萨无碍般

  若波罗蜜发大庄严。净除无明痴见相故。菩萨方便发大庄严。示现一切

  所作相故。菩萨大慈发大庄严。如空相故。菩萨大悲发大庄严。解知五

  道虚空相故。菩萨大喜发大庄严。无忧恼相故。菩萨大舍发大庄严。离

  苦乐相故。菩萨修满大神通智发大庄严。犹如掌中观见解脱无疑相故。

  菩萨不念诸法无我发大庄严。不畏堕彼声闻缘觉地之相故。菩萨观阴犹

  如怨贼发大庄严。知幻相故。菩萨观四大犹如毒蛇发大庄严。同法界相

  故。菩萨观入犹如空聚发大庄严。知怨贼相故。菩萨不着三界发大庄严

  。无樔窟故。菩萨决定摄取诸有发大庄严。有非有相故。菩萨大悲发大

  庄严。不退相故。菩萨为大医王发大庄严。随诸众生所有疾患施法药相

  故。菩萨为大商主发大庄严。示导三乘出道相故。菩萨不断于三宝种发

  大庄严。知报一切佛恩相故。菩萨知诸法性无生发大庄严。得于无生法

  忍相故。菩萨为得不退转地发大庄严。舍于三界一切结使。及舍声闻缘

  觉地相故。菩萨庄严道场发大庄严。以一念相应慧如实了知诸法相故。

  如是迦叶。是名菩萨三十二种发大庄严。】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菩萨庄严,等同如如。如如者,与众生界法界虚空界,不二不异也。如是如如,即等同虚空也。

  我又问,文殊师利!愿说菩萨发大庄严。于是文殊师利菩萨,说三十二种发大庄严。

  菩萨摄取无量生死,发大庄严。摄取无量生死者,菩萨无量阿僧祇劫,入生死度众生也。如梦空性故,菩萨知生死犹如梦幻,无有实性也。

  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发大庄严,无我相故。无我相则不取众生相也。言菩萨以平等心发大庄严,而不取众生相也。

  菩萨供养给事无量诸佛世尊,发大庄严,同法身相故。上句言下化众生,此句言上求佛道。同法身相者,无有二心也。何以故?心即法,法即心也。

  菩萨听受一切佛法发大庄严,如响声相故。一切佛法,无非显示毕竟空义。说 者听者,悉等虚空。何以故?因为说者显示菩提,听者摄取菩提。而菩提者,即毕竟空义也。故菩萨闻法,如响之应声也。

  菩萨守护一切佛法发大庄严,解达诸法平等相故。守护佛法者,即摄受正法也。何为正法?实相法也。诸法实相,唯佛与佛究极也。实相无相,故菩萨解达诸法平等相也。

  菩萨降伏一切诸魔发大庄严,一切结使性相净故。一切诸魔,皆是心生。心若不生,则心外无魔。一切结使,略言即一切烦恼也。一切烦恼悉由心生,心若不生,心外无有烦恼。既然魔与烦恼唯是一心,故曰烦恼魔。略说有四魔,即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而烦恼魔为其余三魔之所依。其余阴魔死魔天魔,皆依烦恼魔而起。何以故?烦恼魔者,无明为本也。无明虚妄而起,无有实义。所以一切结使,性空而其相如幻,故曰一切结使性相净故。

  菩萨降伏一切外道发大庄严,令有无见者解因缘相故。若解诸法自性是因缘,便是佛道。若执诸法因缘是自性,便是外道。何以故?若解诸法自性是因缘者,因缘所生法则无自性。故佛说一切法无性为性。若执因缘所生法有自性,有自性便是 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外道。是以经云菩萨降伏一切外道发大庄严,令执因缘「有」见,与执性空「无」见者,解因缘相故。云何解因缘相?闻因缘则知是性空,闻性空则知是因缘,是谓解因缘相也。

  菩萨所有一切悉舍发大庄严,一切悉舍无余相故。此菩萨行布施波罗蜜也。一切悉舍无余相者,无能布施之我相,无受布施之人相,无布施物相。此所谓三轮体空,行于布施也。

  菩萨集戒头陀功德发大庄严,无行相故。此菩萨行戒波罗蜜也。无行相者,不着持戒相也。

  菩萨忍力发大庄严,无伤相故。此系菩萨忍辱波罗蜜。无伤相者,于毕竟空中,无「我」受彼伤害,亦无「彼」伤害于我。然则何忍之有?

  菩萨精进发大庄严,解知身心寂静相故。此系菩萨精进波罗蜜。精进者有二,即身精进,与心精进。然身心者随缘假有,如幻不实。既然假有如幻,故知其性本来寂静。而所谓精进者,非是精进于有所得也。而是精进于一切寂静也。故曰解知身心寂静相。

  菩萨一切禅定解脱发大庄严,舍离一切所依相故。此系菩萨禅定波罗蜜。一切禅定者,如四禅八定,灭尽定,九次第定,乃至首楞严定。解脱与禅定不同,断心心所可得禅定,断烦恼始得解脱。只具禅定不得解脱者,在三界内。得解脱者可出三界。小乘人,味着于禅。菩萨禅定,无有味着。故菩萨禅定,无出无入,无定无不定。所以说舍离一切所依相故。

  菩萨无碍般若波罗蜜发大庄严,净除无明痴见相故。此般若波罗蜜也。般若波罗蜜者,智慧无碍也。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法,则住般若。般若者,一切无所有,于有无所有,于无无所有。般若者,一切不可得,不得于有,不得于无,亦复不得于不得。故龙树菩萨偈云「若人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人见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人得解脱。」是何谓也?原来若以有所得心,见亦被缚,不见亦被缚。若以无所得心,见亦解脱,不见亦解脱。何以故?因为有所得心者,无明也。若人以无明心,故见亦被缚,不见亦被缚。若人净除无明,见亦解脱,不见亦解脱。所以说净除无明痴见相故。

  菩萨方便发大庄严,示现一切所作相故。菩萨以方便力故,方成就般若波罗蜜 。菩萨以般若智慧故,方能成就方便功德。故大般若经云,菩萨应以无住、无所得、无相……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也。于毕竟空中,方便示现一切,故曰示现一切所作相故。若不以方便,毕竟空中无所示现也。

  菩萨大慈发大庄严,如空相故。此下明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发大庄严。虽然众生界等虚空界,菩萨怜悯众生愚痴,故以大慈发大庄严。

  菩萨大悲发大庄严,解知五道虚空相故。三界如空华五道悉如幻。然众生愚痴不知,竟沉湎于五道之中。菩萨怜悯之,故以大悲发大庄严。

  菩萨大喜发大庄严,无忧恼相故。菩萨庆悦众生离苦得乐,谓之喜无量心,故曰大喜发大庄严,无忧恼故。

  菩萨大舍发大庄严,离苦乐相故。舍者,苦相乐相俱舍也。菩萨为度众生,入苦而舍其苦相。菩萨为度众生,舍己之一切乐,只为成就众生也。

  菩萨修满大神通智发大庄严,犹如掌中观见无疑相故。菩萨修满大神通智,如实知见一切,犹如掌中观见解脱。掌中观见解脱者,如实见一切,了若指掌也。云何如实知见一切?于一切知空,于空知一切也,如是则是大解脱。丝毫无有疑惑也。

  菩萨不念诸法无我发大庄严,不畏堕彼声闻缘觉地之相故。诸法无我者,空义也,法性也。声闻缘觉证彼法性,故堕入偏空。菩萨如实知诸法性相,却行空不证。故不畏堕声闻缘觉地之相。

  菩萨观阴犹如怨贼发大庄严,知幻相故。阴者五阴也。佛言五阴为怨贼,若人贪爱护惜五阴身心,终必为其所害。永嘉大师云:「应自观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身着衣服,如裹痈疮,口凔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闻说少欲,深乐修行。」世人不识,纵恣幻躯,护惜身心,终必为其所害也。菩萨如实知,五阴如幻皆空,故发大庄严,救愚惑众生也。

  菩萨观四大犹如毒蛇发大庄严,同法界相故。理同上句所释。同法界相者,法界相等虚空相也,故曰四大皆空。

  菩萨观入犹如空聚发大庄严,知怨贼相故。入者十二入也,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曰十二入。于诸法空相之中,无地水火风,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若无如是一切,即是法身。若执如是一切,则障法身不显,故曰知怨贼相故。

  菩萨不着三界发大庄严,无樔(巢)窟故。无巢窟者,不取相不执着也。

  菩萨决定摄取诸有发大庄严,有非有相故。诸有者三有也,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是也。菩萨入三界,救度三界,故曰摄取诸有。三界如空华,三有即是无相也。故曰有(三有),非有相也。

  菩萨大悲发大庄严,不退相故。此处「大悲」重出,与前慈悲喜舍之「悲」意义不同。前说慈悲喜舍者,是四梵行也。而今所谓大悲者,是说菩萨发大悲愿,尽无量劫度众生也。故曰不退相,无量劫不退也。

  菩萨为大医王发大庄严,随诸众生所有疾患,施法药相故。此言菩萨发大庄严于诸众生,随病与药也。

  菩萨为大商主发大庄严,示导三乘出道相故。昔商人出海求宝,首须有商主导航也。此言菩萨犹如商主,导三乘人出苦得乐也。

  菩萨不断于三宝种发大庄严,知报一切佛恩相故。不断于三宝种者,尽未来际度众生也。度众生者,续佛慧命也,故为上报佛恩。

  菩萨知诸法性无生发大庄严,得于无生法忍相故。诸法性等同虚空,故诸法性无生也。

  菩萨为得不退转地发大庄严,舍于三界一切结使,及舍声闻缘觉地相故。舍三界者,不退转于凡夫也,舍声闻缘觉,不退转二乘也。

  菩萨庄严道场发大庄严,以一念相应慧如实了知诸法相故。此是言佛地也。诸佛成等正觉处,名曰道场。诸佛以一…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