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等叁十
二。菩薩攝取無量生死發大莊嚴。如夢空性故。菩薩滅度無量衆生發大
莊嚴。無我相故。菩薩供養給事無量諸佛世尊發大莊嚴。同法身相故。
菩薩聽受一切佛法發大莊嚴。如響聲相故。菩薩守護一切佛法發大莊嚴
。解達諸法平等相故。菩薩降伏一切諸魔發大莊嚴。一切結使性相淨故
。菩薩降伏一切外道發大莊嚴。令有無見者解因緣相故。菩薩所有一切
悉舍發大莊嚴。一切悉舍無余相故。菩薩集戒頭陀功德發大莊嚴。無行
相故。菩薩忍力發大莊嚴。無傷相故。菩薩精進發大莊嚴。解知身心寂
靜相故。菩薩一切禅定解脫發大莊嚴。舍離一切所依相故。菩薩無礙般
若波羅蜜發大莊嚴。淨除無明癡見相故。菩薩方便發大莊嚴。示現一切
所作相故。菩薩大慈發大莊嚴。如空相故。菩薩大悲發大莊嚴。解知五
道虛空相故。菩薩大喜發大莊嚴。無憂惱相故。菩薩大舍發大莊嚴。離
苦樂相故。菩薩修滿大神通智發大莊嚴。猶如掌中觀見解脫無疑相故。
菩薩不念諸法無我發大莊嚴。不畏墮彼聲聞緣覺地之相故。菩薩觀陰猶
如怨賊發大莊嚴。知幻相故。菩薩觀四大猶如毒蛇發大莊嚴。同法界相
故。菩薩觀入猶如空聚發大莊嚴。知怨賊相故。菩薩不著叁界發大莊嚴
。無樔窟故。菩薩決定攝取諸有發大莊嚴。有非有相故。菩薩大悲發大
莊嚴。不退相故。菩薩爲大醫王發大莊嚴。隨諸衆生所有疾患施法藥相
故。菩薩爲大商主發大莊嚴。示導叁乘出道相故。菩薩不斷于叁寶種發
大莊嚴。知報一切佛恩相故。菩薩知諸法性無生發大莊嚴。得于無生法
忍相故。菩薩爲得不退轉地發大莊嚴。舍于叁界一切結使。及舍聲聞緣
覺地相故。菩薩莊嚴道場發大莊嚴。以一念相應慧如實了知諸法相故。
如是迦葉。是名菩薩叁十二種發大莊嚴。】
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菩薩莊嚴,等同如如。如如者,與衆生界法界虛空界,不二不異也。如是如如,即等同虛空也。
我又問,文殊師利!願說菩薩發大莊嚴。于是文殊師利菩薩,說叁十二種發大莊嚴。
菩薩攝取無量生死,發大莊嚴。攝取無量生死者,菩薩無量阿僧祇劫,入生死度衆生也。如夢空性故,菩薩知生死猶如夢幻,無有實性也。
菩薩滅度無量衆生,發大莊嚴,無我相故。無我相則不取衆生相也。言菩薩以平等心發大莊嚴,而不取衆生相也。
菩薩供養給事無量諸佛世尊,發大莊嚴,同法身相故。上句言下化衆生,此句言上求佛道。同法身相者,無有二心也。何以故?心即法,法即心也。
菩薩聽受一切佛法發大莊嚴,如響聲相故。一切佛法,無非顯示畢竟空義。說 者聽者,悉等虛空。何以故?因爲說者顯示菩提,聽者攝取菩提。而菩提者,即畢竟空義也。故菩薩聞法,如響之應聲也。
菩薩守護一切佛法發大莊嚴,解達諸法平等相故。守護佛法者,即攝受正法也。何爲正法?實相法也。諸法實相,唯佛與佛究極也。實相無相,故菩薩解達諸法平等相也。
菩薩降伏一切諸魔發大莊嚴,一切結使性相淨故。一切諸魔,皆是心生。心若不生,則心外無魔。一切結使,略言即一切煩惱也。一切煩惱悉由心生,心若不生,心外無有煩惱。既然魔與煩惱唯是一心,故曰煩惱魔。略說有四魔,即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而煩惱魔爲其余叁魔之所依。其余陰魔死魔天魔,皆依煩惱魔而起。何以故?煩惱魔者,無明爲本也。無明虛妄而起,無有實義。所以一切結使,性空而其相如幻,故曰一切結使性相淨故。
菩薩降伏一切外道發大莊嚴,令有無見者解因緣相故。若解諸法自性是因緣,便是佛道。若執諸法因緣是自性,便是外道。何以故?若解諸法自性是因緣者,因緣所生法則無自性。故佛說一切法無性爲性。若執因緣所生法有自性,有自性便是 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外道。是以經雲菩薩降伏一切外道發大莊嚴,令執因緣「有」見,與執性空「無」見者,解因緣相故。雲何解因緣相?聞因緣則知是性空,聞性空則知是因緣,是謂解因緣相也。
菩薩所有一切悉舍發大莊嚴,一切悉舍無余相故。此菩薩行布施波羅蜜也。一切悉舍無余相者,無能布施之我相,無受布施之人相,無布施物相。此所謂叁輪體空,行于布施也。
菩薩集戒頭陀功德發大莊嚴,無行相故。此菩薩行戒波羅蜜也。無行相者,不著持戒相也。
菩薩忍力發大莊嚴,無傷相故。此系菩薩忍辱波羅蜜。無傷相者,于畢竟空中,無「我」受彼傷害,亦無「彼」傷害于我。然則何忍之有?
菩薩精進發大莊嚴,解知身心寂靜相故。此系菩薩精進波羅蜜。精進者有二,即身精進,與心精進。然身心者隨緣假有,如幻不實。既然假有如幻,故知其性本來寂靜。而所謂精進者,非是精進于有所得也。而是精進于一切寂靜也。故曰解知身心寂靜相。
菩薩一切禅定解脫發大莊嚴,舍離一切所依相故。此系菩薩禅定波羅蜜。一切禅定者,如四禅八定,滅盡定,九次第定,乃至首楞嚴定。解脫與禅定不同,斷心心所可得禅定,斷煩惱始得解脫。只具禅定不得解脫者,在叁界內。得解脫者可出叁界。小乘人,味著于禅。菩薩禅定,無有味著。故菩薩禅定,無出無入,無定無不定。所以說舍離一切所依相故。
菩薩無礙般若波羅蜜發大莊嚴,淨除無明癡見相故。此般若波羅蜜也。般若波羅蜜者,智慧無礙也。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則住般若。般若者,一切無所有,于有無所有,于無無所有。般若者,一切不可得,不得于有,不得于無,亦複不得于不得。故龍樹菩薩偈雲「若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不見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人見般若,是人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人得解脫。」是何謂也?原來若以有所得心,見亦被縛,不見亦被縛。若以無所得心,見亦解脫,不見亦解脫。何以故?因爲有所得心者,無明也。若人以無明心,故見亦被縛,不見亦被縛。若人淨除無明,見亦解脫,不見亦解脫。所以說淨除無明癡見相故。
菩薩方便發大莊嚴,示現一切所作相故。菩薩以方便力故,方成就般若波羅蜜 。菩薩以般若智慧故,方能成就方便功德。故大般若經雲,菩薩應以無住、無所得、無相……爲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也。于畢竟空中,方便示現一切,故曰示現一切所作相故。若不以方便,畢竟空中無所示現也。
菩薩大慈發大莊嚴,如空相故。此下明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發大莊嚴。雖然衆生界等虛空界,菩薩憐憫衆生愚癡,故以大慈發大莊嚴。
菩薩大悲發大莊嚴,解知五道虛空相故。叁界如空華五道悉如幻。然衆生愚癡不知,竟沈湎于五道之中。菩薩憐憫之,故以大悲發大莊嚴。
菩薩大喜發大莊嚴,無憂惱相故。菩薩慶悅衆生離苦得樂,謂之喜無量心,故曰大喜發大莊嚴,無憂惱故。
菩薩大舍發大莊嚴,離苦樂相故。舍者,苦相樂相俱舍也。菩薩爲度衆生,入苦而舍其苦相。菩薩爲度衆生,舍己之一切樂,只爲成就衆生也。
菩薩修滿大神通智發大莊嚴,猶如掌中觀見無疑相故。菩薩修滿大神通智,如實知見一切,猶如掌中觀見解脫。掌中觀見解脫者,如實見一切,了若指掌也。雲何如實知見一切?于一切知空,于空知一切也,如是則是大解脫。絲毫無有疑惑也。
菩薩不念諸法無我發大莊嚴,不畏墮彼聲聞緣覺地之相故。諸法無我者,空義也,法性也。聲聞緣覺證彼法性,故墮入偏空。菩薩如實知諸法性相,卻行空不證。故不畏墮聲聞緣覺地之相。
菩薩觀陰猶如怨賊發大莊嚴,知幻相故。陰者五陰也。佛言五陰爲怨賊,若人貪愛護惜五陰身心,終必爲其所害。永嘉大師雲:「應自觀身,如毒蛇想,爲治病故,受于四事。身著衣服,如裹癰瘡,口凔滋味,如病服藥。節身儉口,不生奢泰,聞說少欲,深樂修行。」世人不識,縱恣幻軀,護惜身心,終必爲其所害也。菩薩如實知,五陰如幻皆空,故發大莊嚴,救愚惑衆生也。
菩薩觀四大猶如毒蛇發大莊嚴,同法界相故。理同上句所釋。同法界相者,法界相等虛空相也,故曰四大皆空。
菩薩觀入猶如空聚發大莊嚴,知怨賊相故。入者十二入也,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六塵互相涉入,故曰十二入。于諸法空相之中,無地水火風,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若無如是一切,即是法身。若執如是一切,則障法身不顯,故曰知怨賊相故。
菩薩不著叁界發大莊嚴,無樔(巢)窟故。無巢窟者,不取相不執著也。
菩薩決定攝取諸有發大莊嚴,有非有相故。諸有者叁有也,欲有色有無色有。即叁界是也。菩薩入叁界,救度叁界,故曰攝取諸有。叁界如空華,叁有即是無相也。故曰有(叁有),非有相也。
菩薩大悲發大莊嚴,不退相故。此處「大悲」重出,與前慈悲喜舍之「悲」意義不同。前說慈悲喜舍者,是四梵行也。而今所謂大悲者,是說菩薩發大悲願,盡無量劫度衆生也。故曰不退相,無量劫不退也。
菩薩爲大醫王發大莊嚴,隨諸衆生所有疾患,施法藥相故。此言菩薩發大莊嚴于諸衆生,隨病與藥也。
菩薩爲大商主發大莊嚴,示導叁乘出道相故。昔商人出海求寶,首須有商主導航也。此言菩薩猶如商主,導叁乘人出苦得樂也。
菩薩不斷于叁寶種發大莊嚴,知報一切佛恩相故。不斷于叁寶種者,盡未來際度衆生也。度衆生者,續佛慧命也,故爲上報佛恩。
菩薩知諸法性無生發大莊嚴,得于無生法忍相故。諸法性等同虛空,故諸法性無生也。
菩薩爲得不退轉地發大莊嚴,舍于叁界一切結使,及舍聲聞緣覺地相故。舍叁界者,不退轉于凡夫也,舍聲聞緣覺,不退轉二乘也。
菩薩莊嚴道場發大莊嚴,以一念相應慧如實了知諸法相故。此是言佛地也。諸佛成等正覺處,名曰道場。諸佛以一…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