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燈此語,即暗示自己非初行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難須菩提,意在攝其回小向大。今難智燈,意在折其我慢。
【文殊師利言。大德智燈。汝亦驚畏況複初行。智燈答言。都無有能驚畏
我者。文殊師利言。大德。豈不怖畏生死心得解脫也。智燈言。文殊師
利。怖畏厭患心得解脫。文殊師利言。是故我說。大德智燈。本亦怖畏
況複初行。】
文殊師利言,大德智燈,何況初行菩薩,即汝亦生驚畏也。智燈很自負地說,都無有能驚畏我者。由此可見,智燈聲聞我慢習氣,實是很重。
文殊師利言,大德!汝豈不是怖畏生死,始求得心解脫嗎?智燈言,文殊師利!是的,我是因爲怖畏厭患于生死,始求得心解脫的。
于是文殊師利言,是故我說大德智燈,本亦怖畏,況複初行菩薩呢?
【智燈問言。文殊師利。菩薩雲何而得解脫。文殊答言。不畏不厭菩薩解
脫。問言。文殊不畏不厭言得解脫。此義雲何。文殊答言。菩薩不畏百
千萬億魔諸軍衆。菩薩不厭爲于一切生死衆生。菩薩不畏集諸善根。菩
薩不厭集智莊嚴。以是義故我作是說。不畏不厭心得解脫。】
于是智燈反問文殊師利言,菩薩雲何而得解脫?文殊答言,不畏不厭是菩薩解脫。聲聞人于生死驚畏患厭,而求心解脫。菩薩卻于生死中,不畏不厭,而求心得 解脫。
智燈問言,所謂不畏不厭得解脫者,此是何義呢?因爲聲聞人于生死中,生厭離心而得解脫。菩薩卻是觀生死性空,而得解脫的。
所以文殊答言,菩薩不畏百千萬億魔諸軍衆,是其不畏也。菩薩不厭入生死,爲度一切衆生,是其不厭也。
魔者,譯爲殺者,傷人之慧命也。菩薩大悲爲懷,不厭入生死度衆生。故不畏生死魔軍,與之大戰。聲聞則不能,厭于生死不度衆生,故不敢與魔作戰。
佛言我有二種弟子,能共魔大戰。一者勤心爲說,二者至心而聽。此二種人,爲法忘軀者也。此二種人,是護持佛法,續佛慧命者也。此即菩薩行也。
菩薩不畏集諸善根,菩薩不厭集智莊嚴。集諸善根者,入生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也。此者廣行佛法,下化衆生也。集智莊嚴者,修般若智慧也。此即深入佛法,上求佛道也。
文殊師利菩薩言,以是義故,我作是說,不畏不厭心得解脫。
【爾時會中有諸天子。以種種華散供文殊師利童子。如是歎言。若有住處
見文殊師利則爲見佛。所說法處應起塔想。若有衆生聞是法者。當知是
人攝諸德已。】
會中有諸天子,散種種華供養文殊師利童真菩薩。並贊歎言,若有住處見文殊師利,即爲見佛。是極贊于文殊師利也。文殊師利所說法處,即有法身,應起塔想,塔者供養法身舍利處也。若有衆生聞是法者,當知是人攝諸德已。攝諸德已者,猶言具諸善根也。
【時文殊師利。語智燈比丘。佛說大德智慧第一。是智慧者爲是有爲爲是
無爲。若是有爲是生滅叁相。若是無爲則無叁相。智燈答言。修無爲故
佛說名聖。文殊問言。大德智燈。是無爲者可修習不。不也文殊。文殊
又言。雲何大德。說修無爲名之爲聖。時智燈大聲聞即便默然。】
時文殊師利語智燈比丘言,佛說大德智慧第一,但不知此智慧是有爲呢?還是無爲呢?若是有爲,便應有生、住、滅叁相。所謂有爲法有叁相,即生住滅也。如果智燈說智慧是有爲,則此智慧亦應有生住滅叁相。若有生住滅叁相,焉得謂爲智 慧?所以智燈答,修無爲故,佛說名聖。具聖智慧者名聖也。
無爲法無生住滅叁相,無叁相者,雲何可修?當知于第一義中,無法可修無法可證也。
文殊師利問言,大德智燈,是無爲者,可修習不?若無爲法可修習者,豈非有爲耶?所以智燈答言不也文殊。文殊又言,雲何大德說修無爲名之爲聖呢?時智燈大聲聞,即便默然,無以爲答。
【爾時光相如來。告文殊師利。可說法門。令諸會衆不退無上正真之道。
文殊師利白言。世尊。一切諸法是寂靜門。一切言說是寂靜門。示寂靜
故。】
光相如來,見智燈聲聞不知修行法門,于是告文殊師利言,可說法門,令諸會衆,不退無上正真之道。無上正真之道者,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易言之,即令諸會衆,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也。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也諸法是寂靜門,一切言說是寂靜門,示寂靜故。
諸法寂靜,言說亦複寂靜,一切言說者,顯示寂靜故。寂靜者,無上菩提也。佛于菩提樹下,證得無上菩提,知菩提性,清淨寂靜光明無诤。以菩提性寂靜故,是以諸法言說悉示寂靜也。
【時有菩薩名曰法勇。在會而坐。問文殊師利。如來所說及貪瞋癡。是寂
靜門示寂靜耶。文殊答言。善男子。是貪瞋癡從何所起。答言文殊。從
妄想起。文殊又問。是妄想者爲住何處。答言文殊。住于顛倒。文殊問
言。是顛倒者複住何處。答言。文殊。住不正思念。文殊又問。不正思
念爲住何處。答言文殊。住我我所。文殊又問。我我所者爲住何處。答
言文殊。住于身見。文殊又問。是身見者爲住何處。答言文殊。住于我
見。文殊又問。是我見者爲住何處。答言文殊。是我見者則無住處。無
處是我見處。何以故。而是我者十方推求了不可得。況複有處。文殊又
問。善男子。若法十方求不得者爲是何門。答言文殊。都無有門。文殊
又問。善男子。而是寂靜頗有門不。答言文殊。是亦無門。善男子。以
是義故。我說諸法是寂靜門。一切言說是寂靜門顯示寂靜。】
時有法勇菩薩,問文殊師利言,如來所說及貪瞋癡,是寂靜門,示寂靜嗎?若貪瞋癡是寂靜門,則與佛法何異?法勇菩薩的意思,貪瞋癡不應是寂靜門,不應顯示寂靜門。然則文殊菩薩說言,一切諸法是寂靜門,是值得懷疑的。
文殊菩薩答言,善男子!此貪瞋癡從何所起?法勇菩薩答言,從妄想起。妄想者,不實之想也。不實之想者,虛妄取相也。一切法本來無相,若人取相爲實,是即妄想。
文殊菩薩又問,此妄想者,爲住何處?法勇菩薩答言,住于顛倒。法無有相,執著諸相爲實,是爲顛倒。法既無相,當即無名。若執著名爲實有,是爲顛倒,如是顛倒,便生妄想。文殊問言,是顛倒複住何處?法勇菩薩答言,住不正思念。思念者,願求憶想也。不如理願求憶想,故名不正思念。如是不如理願求憶想,則生顛倒。
文殊又問,不正思念爲住何處?法勇菩薩答言,住我我所。本來諸法無我,衆生虛妄執著有我。誤認四大五陰爲我。由執我故,同時便生我所見。以有我所見,于是隨一切境界轉。故有我必有我所,有我所必有于我。有六道衆生見,即有六法 界見。有六法界見,即有六道衆生見。故佛說衆生必與界俱也。
文殊菩薩又問,我我所爲住何處?法勇答言,住于身見。人執人身爲我,以此身見故,乃執人道爲我所。天執天身爲我,以此身見故,乃執天道爲我所。鬼執鬼身爲我,以此身見故,乃執鬼道爲我所。畜執畜身爲我,以此身見故,乃執畜道爲我所。地獄執地獄身爲我,以此身見故,乃執地獄道爲我所。故六道衆生,皆以身見而流轉生死也。若破身見,便可見生死邊。破身見者,須陀洹人也,最多七番生死,便得出離也。
文殊又問,是身見者,爲住何處?法勇菩薩答言,住于我見。法本無我,衆生于無我法妄見有我,是名我見。若除妄見,則法本無我矣。
文殊菩薩問言,是我見者爲住何處?法勇菩薩言,是我見者,則無住處。因爲我見純屬虛妄,虛妄則是無我,「我」既然無,雲何能有住處?
故法勇言,無有處所是我見處。何以故?因爲「我」者純屬虛妄,十方推求,了不可得。我既不可得,況有住處可得?故諸法皆從畢竟空中建立,如是諸法皆入畢竟空也。若人執爲實有,便是不正思念,便是顛倒,便是妄想,便是貪瞋癡。若 不虛妄執著,則我見寂靜,我我所寂靜,不正思念寂靜,顛倒寂靜,妄想寂靜,貪瞋癡寂靜矣。
文殊師利又問,善男子!若法十方推求不可得者,爲是何門呢?法勇答言,都無有門。所謂無門者,即是普門也,即是法界門也。因爲無門者,即無非門也。無非門者,故曰普門,故曰法界門。
文殊菩薩又問,而是寂靜,頗有門不?法勇答言,而是寂靜亦無門也。文殊菩薩言,善男子!以是義故,我說諸法是寂靜門,一切言說是寂靜門,一切言說爲顯示寂靜故。
【說是法時。八百菩薩逮得于忍。】
文殊師利菩薩,說寂靜法時,八百菩薩逮得于忍。所謂逮得于忍者,即逮得于寂靜忍也。
依仁王般若經,說有五忍,即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寂靜者,即寂滅忍也,伏忍在叁賢方便位。信忍在初二叁地,順忍在四五六地,無生忍在七八九地,寂滅忍在十地及妙覺。十地得下品寂滅忍,妙覺得上品寂滅忍。此處言八百菩薩逮得于忍,當是下品寂滅忍也。換句話說,當文殊菩薩說此寂靜法時,有八百菩薩, 位登十地也。十地菩薩,鄰極亞聖,望佛則名菩薩,望菩薩則名佛也。
【文殊師利廣說法已。從坐而起。禮敬光相世尊足已。出衆而去。是故舍
利弗。當知無有聲聞菩薩能盡文殊師利辯者。我今何敢與文殊師利有所
論說。】
文殊師利菩薩,爲大衆廣說法要,化緣既已,于是從坐而起,禮敬光相世尊已,出衆而去。
須菩提敘述追隨文殊師利菩薩,遊東方端嚴國土的往事以後,用以表明自己不敢與文殊菩薩,有所論說也。須菩提向舍利弗言,是故舍利弗!當知無有聲聞菩薩,能盡文殊師利辯者。所以我現在何敢與文殊師利有所論說呢!
【爾時大德須菩提。語舍利弗。大德複見文殊師利。何等神變遊諸佛國。
舍利弗言。大德須菩提。我昔曾與文殊師利。在于西方遊諸佛土。見有
佛土大火災起。于彼火中作蓮華網。文殊師利從中而過。複見佛土火災
充滿。文殊師利從中而過。是火觸人如以堅栴檀塗身臥迦屍衣。柔軟
和適甚爲快樂。複有佛土空無所有。文殊師利化作梵宮。入于禅定從中
而過。】
爾時須菩提,語舍利弗言,大德你曾見文殊師利,何等神變遊諸國土嗎?
舍利弗于是敘述文殊師利的神變事迹。舍利弗言,我過去曾與文殊師利,遊于西方諸佛土。見有佛土,大火災起。劫末時大火災起,燒至初禅天。此是說明彼佛土,已入壞劫也。文殊菩薩于彼火中,化作蓮華網,從中而過。
複有佛土,亦值劫末,大火充滿。文殊師利從中而過。是火觸人,如以堅栴檀塗身臥迦屍衣,柔軟和適甚爲快樂。堅者,堅硬也。堅硬栴檀香味秾郁。以堅硬秾郁的栴檀香塗身也。
臥迦屍衣。迦屍者,竹名也。當系竹席之屬,可臥其上者。人塗香臥上,柔軟和適,甚爲快樂。彼佛土雖起大火災,以文殊神力故,是火觸人,令生快樂之感。
複有佛土,空無所有。劫末時經過火災水災風災,然後進入空劫。于空劫中,所有盡壞,故空無所有也。文殊師利卻能化作梵宮,入于禅定從中而過。梵宮者色 界天也。色界天者,表「有」也。雖是空劫,文殊菩薩卻能化現于「有」,入于禅定從中而過。色界天人,悉受禅定之樂也。
此是表明,文殊菩薩雖曆壞劫空劫,無所妨礙也。
【複有佛土極爲迮狹。其中衆生造諸惡業。文殊師利從中而過。皆令休止
而不爲惡成覺慧慈。我當得成無上正道。爲斷衆生貪瞋癡故而演說法。
令諸衆生得慈叁昧。是名菩薩成覺慧慈。】
複有佛土,極爲迮狹(窄狹也)。其所以窄狹者,以衆生惡業所感故。所以說其中衆生,造諸惡業。文殊師利從中而過,皆令停止,不造惡業。而成就覺慧慈。何謂覺慧慈?即菩薩發願言,我當成就無上佛道。爲斷衆生貪瞋癡,而爲說法,令諸衆生得慈叁昧。若衆生得慈叁昧者,即便休止,不爲惡矣。如是成就衆生,是名菩薩成覺慧慈。
【大德須菩提。我于爾時曾見是事。我又獨處曾作是念。文殊師利所有神
通。與我神通等無有異。文殊師利知我心已。即便將我遊諸佛國。至火
災土而語我言。汝以神力從是中過。我時盡以神通之力。滅是火已經七
日夜。我及文殊乃過此界。過已複至第二叁千大千火災世界。倍複廣大
在中住已。文殊師利而語我言。用誰神力過此世界。我時答言。文殊師
利。用汝神力過是世界。】
大德須菩提!我曾見文殊師利具大神通,如是等事。我又于獨處時,作如是念,文殊師利所有神通,與我神通相等而無有異也。
舍利弗作如是念時,于勝計等,實有慢過也。于是文殊師利菩薩便設法折伏其慢心。
文殊師利知我心已,即便將我遊諸佛國。至一佛國,適值末劫,國中大火。文殊師利語我言,汝以神力從此中過!于是我盡神力滅火,經七日七夜,我及文殊,方能過此大火國土。
過此國土以後,複至第二個叁千大千世界,是世界亦滿中大火。此一世界倍複廣大。文殊師利語我言,我們用誰的神力,過此世界呢?
于是我說,文殊師利,這次用汝神力過此世界。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