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中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卷中)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系心在前。以菩薩神力。于一念頃。作蓮華網遍覆

  火上。從中過已便語我言。大德舍利弗。于意雲何。汝神力勝爲我勝也

  。我即答言。文殊師利。金翅鳥王飛速疾耶。爲小鳥疾耶。文殊師利。

  還問我言。汝意雲何。而是二鳥何者爲疾。我時即答。我之神力如彼小

  鳥。汝神力勝疾殊特過金翅鳥。文殊師利。即語我言。大德舍利弗。汝

  獨處念。文殊神力我之神力等無有異。我複答言。不可爲比。文殊問言

  。汝雲何知。我即答言。聲聞之人不斷習氣。是故我本以不等爲等。】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系心在前,以菩薩神力,于一念頃作蓮華網遍覆火上,從中而過。

  雲何系心在前?原來法即是心,心即是法。心生則法生,法生即是心生。心轉則能轉法,法轉即是心轉。心能轉十法界。十法界皆由心轉。故曰心淨則佛土淨,心染則佛土染。若欲轉法,只須轉心也。菩薩神通,皆由心生也。故文殊師利菩薩,欲轉國土欲現神通,先系心在前也。

  神與通小異,放光動地,無量變化,以一爲多,以多爲一,此神也。牆壁高山 徹通無礙,行于虛空如同履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此通也。總之,變化曰神,無礙曰通也。

  文殊師利于一念頃,作蓮華網,一念頃者,極爲迅速也。遍覆火上,從中過已,便語舍利弗。

  大德舍利弗!于意雲何,汝神力勝,爲我勝也?文殊菩薩,爲除舍利弗我慢,故有此問。非爲爭勝負也。

  我即答言,文殊師利!金翅鳥王飛速疾耶?爲小鳥疾耶?

  金翅鳥者,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鳥。兩翅廣叁百六萬裏,住須彌山下層,常取龍而食。以食龍故,毒氣熾盛,命欲終時,飛入高空,身中毒氣發火焚燒,全身皆燼,唯心髒不燼,作青琉璃色,帝釋取爲頂珠。

  文殊師利還問我言,汝意雲何?我時即答,我之神力如彼小鳥,汝神力勝疾殊特過金翅鳥。舍利弗自比爲小鳥,稱文殊師利菩薩之神力,猶過于金翅鳥也。

  于是文殊師利語舍利弗曰,大德舍利弗!汝獨處時作是念,文殊神力,與我之神力,等無有異。

  舍利弗立即悔過言,不可相比也,我之神力,不如汝遠矣。

  文殊菩薩言,汝雲何知,汝之神力不如我呢?舍利弗即回答說,聲聞之人,不斷習氣,是故我本以不等爲等。

  舍利弗已證大阿羅漢,已斷我慢正使。然聲聞人習氣未除,故猶余慢習也。

  慢有八種,一慢,二大慢,叁慢慢,四不如慢,五憍慢,六我慢,七增上慢,八邪慢。于此八中,我慢通于余七慢。余七慢皆以我慢爲本。故八慢中,我慢爲本,憍慢最惡。因爲憍慢者,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也。

  茲略明八慢。慢,于下于我者而自高,于等于我者而計等。如是之人,無有謙德故曰慢。大慢,于與我等者自大,以自大故,名曰大慢。慢慢,于勝我者,反謂我勝彼,是名慢慢。不如慢,他實過己不可相比,卻謂己少劣而已,是名不如慢。憍慢,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我慢,計我自高。增上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邪慢,無德自高,恃惡陵人。

  【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乃往過世于大海邊有二仙住

  。一名欲法。二名梵與。是時欲法獲得五通。是梵與仙以咒術力能遊空 

  行。時彼二人各以自力。度過大海還至住處時梵與仙作如是言。欲法神

  力我之神力等無有異。複更異時從海此岸至于彼岸到羅叉渚。時有羅叉

  出箫笛。音時梵與仙聞是聲已。從空而墮失咒術力。時欲法仙愍梵與故

  。捉其右臂將至住處。大德舍利弗。于意雲何。是梵與仙豈異人乎。勿

  作異觀。即汝身是。我即是彼欲法仙人。舍利弗。汝于爾時亦以不等爲

  等。今亦複以不等爲等。何以故。以偏見故。】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敘說往事。證明舍利弗至今,猶有我慢習氣也。敘述往事,甚易了解,故不作解釋。今僅擇要作解。

  欲法仙人獲得五通。五通者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種通。五通仙人,雖得變化無礙,但是未得漏盡通。漏是煩惱。易言之,雖得五通,猶未斷煩惱也。以未斷煩惱故,所以不能得無漏出叁界。如果得漏盡通,便能成聖果出叁界了。

  梵與仙以咒術力能遊空行。咒術遠不及五通之力,五通可名神通,然咒力尚未得神通也。梵與仙度過大海,僅憑咒術之力,尚未得神通也。

  羅叉,食人之惡鬼也。羅叉男,黑身朱發綠睛。羅叉女其貌絕美。出箫笛音,是羅叉女作樂也。時梵與仙聞之,即失咒術,幸爲欲法仙所救。

  彼時之欲法仙即文殊師利,梵與仙即舍利弗。舍利弗彼時即有我慢,至今猶存其習氣也。

  何以故?以偏見故。說明此時舍利弗習氣猶存的原因。偏見者,是小乘偏空之見。若修大乘,則其心平等,無有偏頗,則習氣可盡矣。文殊慈悲,欲使舍利弗回小向大也。

  【爾時舍利弗。複語須菩提。我又複念與文殊師利。南方界分遊過百千諸

  佛土已。有國名曰一切莊嚴。佛號寶大。我與文殊師利俱到彼國。文殊

  師利既至彼已。而語我言。汝今見此佛土不也。所經諸國皆悉見不。我

  言見已。複問我言。是諸國中。悉見何事。我時答言。或見滿水。或見

  滿火。或見空界。或見豐樂。文殊複言。汝雲何見。我時答言。若見滿

  水便言見水。若見滿火便言見火。若見空界言見空界。若見豐樂言見豐

  樂。文殊師利言。汝之所見境界如是。我時問言。文殊師利。汝複雲何

  見諸佛土。文殊答言。虛空世界是諸佛世界。何以故。汝幻惑故。見滿

  水滿火空界豐樂。舍利弗。汝之所見皆各不實。生滅相應。虛空世界不

  因緣有其性安住。如是舍利弗。客塵煩惱汙染于心。然其心性終不可汙

  。大德舍利弗。如恒沙劫火災熾然終不燒空。如是舍利弗。一一衆生恒

  河沙劫。造作逆罪不善之業。然其心性終不可汙。】

  爾時舍利弗,複語須菩提,我複憶念,我與文殊師利遊南方世界。南方過百千佛土已,有國名曰一切莊嚴,佛號寶大。到彼國已,文殊師利語我言,汝見此國土不?汝皆悉見所經國土不?我言見已。此表示一切莊嚴國,國土豐樂,彼佛尚住世也。

  文殊師利複問我言,汝于是諸國中,悉見何事?我時答言,或見滿水。滿水者,表示此國已入壞劫之水災也。或見滿火,此是表示國土已入壞劫之火災。或見空界,此是表示,壞劫既過,已入空劫也。或見豐樂,表示此國土尚在住劫,國土豐樂也。

  文殊師利複問言,汝雲何見?我時答言,若國中滿水,便言見水。若見滿火,便言見火。若見空界,言見空界。若見豐樂,言見豐樂。

  舍利弗不會第一義空,不但執諸法實有,且認爲見聞覺知等幻事爲實。彼不知根塵本空,見、相俱妄。皆是第八識所顯現,第七識執著,第六識分別,前五識取相也。一皆如幻,非是實有。

  于是文殊師利慨然說道,原來你所見的境界如是。

  我時問言,文殊師利!汝複雲何見諸佛土?舍利弗問文殊師利,汝怎樣見諸佛土呢?

  文殊答言,虛空世界,是諸佛世界。何以故?汝幻惑故,見滿水滿火空界豐樂。

  諸法本來空寂,諸法本來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諸相如幻不實故。汝舍利弗,被幻所惑,誤執爲實有,以是之故,見水見火見空界見豐樂耳。

  舍利弗!汝之所見,皆各不實,生滅相應。

  若法生滅相應,即無此法。何以知之?若法生滅,當是無住。若法有住,此住即非生滅。所以若有此法,則此法應住,此法若住,即非生滅。是知若法生滅相應,即無此法。法尚無有,誰應生滅?故知生滅諸相,皆如幻不實也。以如是故,佛 說諸法從本無生,皆依無明而起。聲聞人未破無明,故舍利弗被幻所惑。以被幻惑故,妄見水見火見空界見豐樂。

  虛空世界,不因緣有,其性安住。諸法因緣而起,既然法借因緣而起,故知定無自性。若法有自性,不必待因緣。法無自性,故知法空。所以中論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種緣起性空,即所謂虛空世界者也。故曰虛空世界不以因緣而有,由于緣起性空故。空性湛寂,故曰其性安住。

  于是我們知道,一真法界,性畢竟空,十法界宛然,皆一心現。唯心現十法界,十法界無有一法。生是空生,滅是空滅,如果不空,則無生滅。故般若經雲,若法不空,則無生滅。

  雲何如果不空,則無生滅?因爲諸法不空,便是實有。若法已有,便無須更生。是故若法不空,便無有生。同時若法實有,便不應有「滅」。所以虛空無有生滅,生滅皆是因緣。故曰虛空世界,不因緣有,其性安住。

  如是舍利弗!客塵煩惱,汙染汝心。客塵煩惱,原非實有,悉由無明而起故。無明虛妄,故客塵煩惱悉皆如幻。衆生執爲實有,故曰汙染其心。汙染其心者,即幻惑其心也。

  然其心終不可汙。我今此心,等同虛空,故不可汙。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雲:「心,虛空間,菩提,叁種無二。」又雲:「心離分別,無分別。所以者何?性同虛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

  以心同虛空故,所以其心性終不可汙。

  大德舍利弗!如恒沙劫火災熾然,終不燒空。如果恒沙劫大火熾然,虛空終不被燒。恒沙劫大水充滿,虛空終不被濕。

  如是舍利弗!一一衆生恒河沙劫,造作逆罪不善之業,然其心性終不可汙。心等虛空,雖經無量妄業因緣,其心性終不被染汙。猶如虛空一樣,雖然水火交加,然虛空性,終不燒不濕。心性亦複如是,雖煩惱業相繼而起,心性終不爲汙。何以故?煩惱業報,悉如幻性空故。誠所謂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也。

  所謂逆罪者,五逆重罪也。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解知是法界性淨。無覆蓋纏無結垢行能惱

  心者。是名無有蓋纏法門。若依此門一切諸法無能覆蓋。解一切法體性

  清淨。終無有法能覆心者。】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解知是法界性淨。法…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