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中▪P3

  ..續本文上一頁盡一切衆生而不取衆生相,此是菩薩之力。

  憍慢之力是爲魔力,大智慧力是菩薩力。憍慢力者,不孝父母,不敬叁寶師長也。大智慧力者,慈悲力也,此是菩薩力也。

  諸邪見力是爲魔力,空無相無作力是菩薩力。邪見者我見也,空無相無作者,無我見也。

  諸顛倒力是爲魔力,正真谛力是菩薩力。顛倒力者,于畢竟空中執爲實有也。若分別說,即于無常執常,苦執爲樂,無我執我,不淨執淨。如是便是顛倒力。正真谛力者,正是無倒,真谛是真實也。如是不顛倒而真實者,是菩薩力。

  我我所力是爲魔力,大慈悲力是爲菩薩力。我我所是分別人我,分別人我則有貪著。大慈悲心是愍念衆生,舍諸悭貪。

  貪瞋癡力是爲魔力,叁解脫力是菩薩力。貪瞋癡是煩惱生死之源。叁解脫力者,空無相無作叁解脫門也。涅槃有叁門,曰空、無相、無作。如此叁解脫門,聲聞緣覺修之,可證無漏。菩薩修之,可入中道。

  生死之力是爲魔力,無生無滅無有諸行、無生忍力是菩薩力。魔樂生死,故曰生死是魔力。無生忍者,即無生無滅。有諸行者,生死也。色受想行識五陰中之「行」陰,即生死也。無有諸行,即是無有造作諸生死行也。菩薩得無生忍力,則證無生無滅,無諸造作行也。

  【魔王波旬說是法時。于天衆中。五百天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千

  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魔承文殊菩薩之力,說魔力菩薩力時,于天衆中,五百天子發無上菩提心。千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既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之衆生,名曰菩薩。此千二百菩薩聞法皆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菩薩,是已破無明見法性者。如約圓教,在初住位。如約別教,在初地位。

  【時文殊師利。共魔波旬持此食。置迦利羅華園中已。俱出外去。我時

  不見文殊師利。乃至食時猶不出房。我作是念。文殊師利。將不令諸比

  丘僧衆失于日時。當往佛所具白是事。即至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

  。日時已至。文殊師利猶不出房。佛告我言。阿難。汝不到此迦利羅園

  而看之耶。我白佛言。大德世尊。見一小其食滿中。佛告我言。速打

  楗槌集比丘僧。我言世尊。比丘僧多是一食當與誰耶。佛語我言。汝

  勿慮是。設使叁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諸衆生等。于百千歲食此食猶不

  能盡。何以故。是文殊師利力所持。文殊師利有檀波羅蜜無量功德。】

  文殊菩薩與波旬,持缽置迦利羅華園中,便各自徑去。我見文殊食時已至猶未出房,恐誤衆僧食時,即趨白佛。佛言,汝不到迦利羅園去看一看嗎?

  我說我已看過,只見一小缽,食滿其中而已。

  佛告我言,速打楗槌集比丘僧。我言比丘僧多,而此一小缽食,當與誰用呢?

  佛語我言,汝勿須顧慮,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諸衆生等,于百千歲,食此一缽之食,猶未能盡也。何以故?文殊師利久修檀波羅蜜,有無量功德也。

  【我聞佛語。便打楗槌集比丘僧。時此食不相和雜。香美衆味取不可盡

  。充飽大衆食不減。】

  于是我便打楗槌,集僧用食。此一缽之食,雖盛諸美味,但是不相混雜。香美之食,取不可盡。令大衆悉皆充飽,然缽食不減。

  【時魔波旬。欲惱文殊師利童子。即便化作四千比丘。衣服弊壞威儀惡

  執持破。鼻眼角睐卷手腳跛。其形醜惡在下行坐。以此食複充足之

  。時魔波旬。令化比丘人人各食魔伽陀國十種之食。然此食猶滿不減

  。令諸守園作使之人賦食疲頓。時文殊師利。以神力持令魔波旬所化比

  丘食不減。手口俱滿而不能咽。氣閉眼張悉皆躄地。】

  魔波旬喜破佛法,于是又來興惱。化作四千比丘,來取缽食,欲令文殊師利缽食盡也。

  鼻眼角睐,鼻目不正也。卷手腳跛,形貌醜惡。在下行而坐,以後來故,所以在下行坐,食此缽中之食,複皆充滿。

  時魔波旬,令化比丘,人人各食摩伽陀國十種之食。摩伽陀國,在中印度,王舍城所在。然觀經中之意,似非指摩伽陀國言。或者言摩竭魚也。有魚名摩竭,體大可以吞舟。據法苑珠林雲,摩竭大魚,極大者,長達七百由旬。此處或言摩竭魚之食量?亦未可知。

  然此缽食,猶滿不減。化比丘食量雖大,然缽食不減。甚至令諸守園人及作使之淨人,傳送食物,爲之疲勞不堪。

  時文殊師利菩薩,以神力持令魔波旬所化比丘缽食不減。令諸化比丘手口俱滿,而不能下咽,氣閉眼張,悉皆倒地。

  【文殊師利語波旬言。汝諸比丘何不更食。】

  于是文殊師利語魔波旬,汝比丘等,如何不進食了呢?

  【惡魔答言。文殊師利。是諸比丘在地垂死。汝將不以毒食與耶。文殊師

  利語波旬言。已盡毒人當有何毒。內有毒者則施人毒。內無毒者不施人

  毒。波旬。所謂毒者名貪瞋癡。善贊法中所調伏者。若與人毒無有是處

  。】

  魔波旬言,這些比丘在地將死。是不是你將毒食給他們吃呢?

  文殊師利語魔波旬言,已盡毒人,當有何毒?我文殊師利,諸毒已盡,焉會有毒與人呢?

  內有毒者,則施人毒。要知道,如你波旬,內懷有毒,方施人毒也。我文殊師利,內不懷毒,是不會施毒與人的。

  波旬!所謂毒者,名貪瞋癡,貪瞋癡名叁毒也。汝懷貪瞋癡,是有毒之人。所以方施毒與人也。如我文殊師利,已斷貪瞋癡,是不會以毒與人的。

  善贊法中所調伏者。調伏是持戒,如我持戒之人,不生貪瞋癡,若與人毒,無有是處。

  【又魔波旬。所謂毒者無明有愛。見我我所。見無因緣。見于名色。見愛

  恚瞋。見我見衆生。見諸蓋纏。計著諸陰。起種性慢。執著諸入。常住

  叁界系著所依守護取舍。若來若去愛著于身。堅著壽命。不淨思念愛樂

  染心。多起諸過。違逆因緣。斷見常見。谄曲憍慢。妄想分別示現詐僞

  。執著樔窟。出沒卷舒驚畏于空。于無想中生墮落想。于無作中生死畏

  想。于無著處生起畏想。于出生死生起縛想。于使流中不生度想。助菩

  提法生非法想。于邪見中生正見想。于惡知識生善知識想。違佛謗法輕

  慢衆僧。不舍憍慢增長诤訟。實不實想不實實想。于欲樂中生功德想。

  于有爲中心生狂惑。于生死行不見其過。于涅槃中生驚怖想。波旬。如

  是諸法于妙法中名之爲毒。佛正法中無如是事。】

  更詳說所謂毒者。無明有愛屬于煩惱,若有無明有愛煩惱者,則謂毒者。魔波旬無明有愛甚重,故是心懷毒者。菩薩已斷無明有愛,故不懷毒。

  見我我所則爲有毒。何以故?若有我我所,便有我人衆壽相。若分別四相,便生叁毒,故見我我所者,則便有毒。魔波旬深著我我所,故爲有毒。

  見無因緣,則便有毒。何以故?聖者知自性是因緣,而因緣所生諸法,無有自性。是故知諸法無性爲性。知諸法無性,便不生執著。已不生執著,便無有叁毒。一切外道不如實知,妄執因緣是自性,不見因緣無性,故曰見無因緣。魔不見因緣無性,妄執諸法有自性,便生叁毒也。

  見于名色,便爲有毒。何以故?見有名色者,從妄識所生,執六入、觸、受爲實有。于是妄生愛取,起于叁毒也。

  見愛恚癡者,即見貪瞋癡也,是謂有毒。

  見我見衆生,即爲有毒。若具足說,應爲見我見人見衆生見壽命。如此四見,能生叁毒也。

  見諸蓋纏,則爲有毒。五蓋十纏,已如前釋。

  計著諸陰,則爲有毒。諸陰者,色受想行識五陰也。計著諸陰者,便生貪瞋癡,故謂有毒也。

  起種性慢,則爲有毒。于種性生慢也。種者能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例如璎珞本業經雲,種性有六,一習種性,十住位也。二性種性,十行位也。叁道種性,十回向位也。四聖種性,十地位也。五等覺性,等覺位也。六妙覺性,佛位也。此中等覺位,即謂之覺也。前四位住行向地,均屬因地,故曰種也。既入種性,則具 中道種子,能生于無上菩提,性分無改也。言初入于種性,便起我慢,此即爲毒也。

  執著諸入,諸入者眼耳鼻舌身意六入也。執著六入,便生叁毒。

  常住叁界,系著所依,守護取舍,則謂有毒,此謂于叁界産生愛著也。所謂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以此叁愛,故生叁有,不出叁界。故曰常住叁界,系著所依,守護取舍也。

  若來若去,取相之謂也。愛著于身,身見之謂也。堅著壽命,壽命相者,細者爲煩惱,粗者爲生死。如此等等,皆爲有毒也。

  不淨思念,愛樂染心,多起諸過。不淨思念者,引境起惑也。愛樂染心者,于境生愛,染乎于心也。多起諸過者,造十惡業也。

  違逆因緣。違逆于緣起性空之真谛,及與性空緣起之俗谛,因而妄生執著,妄造諸業也。不信因果,違逆行事也。

  斷見常見,谄曲憍慢,妄想分別,示現詐僞。于理不達,則見斷見常。于事不正,則谄曲憍慢。執著于生滅,便成斷見,執著于不生滅,便成常見。不知諸法性相一如,生滅性空即非生滅,非生滅隨緣,即是生滅。執相則成斷見,執性則成常 見。「無」見則見常,「有」見則見斷。由于斷常分別,則叁毒生矣。

  妄想分別示現詐僞者,知見皆不如實,則其所言所行,皆成詐僞。

  執著樔窟,出沒卷舒,驚畏于空。由于其執著我見的樔窟,于是其意見行爲出沒卷舒不定。聞說真空佛道,便生驚畏而不信受。

  于無想中生墮落想,于無作中生死畏想,于無著處生起畏想,于出生死生起縛想。此是責愚癡人,于第一義空中,妄起分別執著想也,于正法妄起不正想也。想者,取相爲想。然第一義空中,一切法無相,彼卻取相生墮落想,而畏于生死,故曰于無想中生墮落想。 「作」者生也,「無作」者,無生也。第一義中,一切法無生,無生當然無死。然愚癡人卻于第一義,生死畏想。第一義中,無所依處。若無所依處焉能生畏?然愚癡人,卻虛妄分別生畏。第一義中,無有生死,然愚癡之人,卻妄起分別心,縛著生死。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