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中▪P3

  ..续本文上一页尽一切众生而不取众生相,此是菩萨之力。

  憍慢之力是为魔力,大智慧力是菩萨力。憍慢力者,不孝父母,不敬三宝师长也。大智慧力者,慈悲力也,此是菩萨力也。

  诸邪见力是为魔力,空无相无作力是菩萨力。邪见者我见也,空无相无作者,无我见也。

  诸颠倒力是为魔力,正真谛力是菩萨力。颠倒力者,于毕竟空中执为实有也。若分别说,即于无常执常,苦执为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如是便是颠倒力。正真谛力者,正是无倒,真谛是真实也。如是不颠倒而真实者,是菩萨力。

  我我所力是为魔力,大慈悲力是为菩萨力。我我所是分别人我,分别人我则有贪着。大慈悲心是愍念众生,舍诸悭贪。

  贪瞋痴力是为魔力,三解脱力是菩萨力。贪瞋痴是烦恼生死之源。三解脱力者,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也。涅槃有三门,曰空、无相、无作。如此三解脱门,声闻缘觉修之,可证无漏。菩萨修之,可入中道。

  生死之力是为魔力,无生无灭无有诸行、无生忍力是菩萨力。魔乐生死,故曰生死是魔力。无生忍者,即无生无灭。有诸行者,生死也。色受想行识五阴中之「行」阴,即生死也。无有诸行,即是无有造作诸生死行也。菩萨得无生忍力,则证无生无灭,无诸造作行也。

  【魔王波旬说是法时。于天众中。五百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千

  二百菩萨得无生法忍。】

  魔承文殊菩萨之力,说魔力菩萨力时,于天众中,五百天子发无上菩提心。千二百菩萨得无生法忍。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众生,名曰菩萨。此千二百菩萨闻法皆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菩萨,是已破无明见法性者。如约圆教,在初住位。如约别教,在初地位。

  【时文殊师利。共魔波旬持此食。置迦利罗华园中已。俱出外去。我时

  不见文殊师利。乃至食时犹不出房。我作是念。文殊师利。将不令诸比

  丘僧众失于日时。当往佛所具白是事。即至佛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

  。日时已至。文殊师利犹不出房。佛告我言。阿难。汝不到此迦利罗园

  而看之耶。我白佛言。大德世尊。见一小其食满中。佛告我言。速打

  楗槌集比丘僧。我言世尊。比丘僧多是一食当与谁耶。佛语我言。汝

  勿虑是。设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诸众生等。于百千岁食此食犹不

  能尽。何以故。是文殊师利力所持。文殊师利有檀波罗蜜无量功德。】

  文殊菩萨与波旬,持钵置迦利罗华园中,便各自径去。我见文殊食时已至犹未出房,恐误众僧食时,即趋白佛。佛言,汝不到迦利罗园去看一看吗?

  我说我已看过,只见一小钵,食满其中而已。

  佛告我言,速打楗槌集比丘僧。我言比丘僧多,而此一小钵食,当与谁用呢?

  佛语我言,汝勿须顾虑,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诸众生等,于百千岁,食此一钵之食,犹未能尽也。何以故?文殊师利久修檀波罗蜜,有无量功德也。

  【我闻佛语。便打楗槌集比丘僧。时此食不相和杂。香美众味取不可尽

  。充饱大众食不减。】

  于是我便打楗槌,集僧用食。此一钵之食,虽盛诸美味,但是不相混杂。香美之食,取不可尽。令大众悉皆充饱,然钵食不减。

  【时魔波旬。欲恼文殊师利童子。即便化作四千比丘。衣服弊坏威仪恶

  执持破。鼻眼角睐卷手脚跛。其形丑恶在下行坐。以此食复充足之

  。时魔波旬。令化比丘人人各食魔伽陀国十种之食。然此食犹满不减

  。令诸守园作使之人赋食疲顿。时文殊师利。以神力持令魔波旬所化比

  丘食不减。手口俱满而不能咽。气闭眼张悉皆躄地。】

  魔波旬喜破佛法,于是又来兴恼。化作四千比丘,来取钵食,欲令文殊师利钵食尽也。

  鼻眼角睐,鼻目不正也。卷手脚跛,形貌丑恶。在下行而坐,以后来故,所以在下行坐,食此钵中之食,复皆充满。

  时魔波旬,令化比丘,人人各食摩伽陀国十种之食。摩伽陀国,在中印度,王舍城所在。然观经中之意,似非指摩伽陀国言。或者言摩竭鱼也。有鱼名摩竭,体大可以吞舟。据法苑珠林云,摩竭大鱼,极大者,长达七百由旬。此处或言摩竭鱼之食量?亦未可知。

  然此钵食,犹满不减。化比丘食量虽大,然钵食不减。甚至令诸守园人及作使之净人,传送食物,为之疲劳不堪。

  时文殊师利菩萨,以神力持令魔波旬所化比丘钵食不减。令诸化比丘手口俱满,而不能下咽,气闭眼张,悉皆倒地。

  【文殊师利语波旬言。汝诸比丘何不更食。】

  于是文殊师利语魔波旬,汝比丘等,如何不进食了呢?

  【恶魔答言。文殊师利。是诸比丘在地垂死。汝将不以毒食与耶。文殊师

  利语波旬言。已尽毒人当有何毒。内有毒者则施人毒。内无毒者不施人

  毒。波旬。所谓毒者名贪瞋痴。善赞法中所调伏者。若与人毒无有是处

  。】

  魔波旬言,这些比丘在地将死。是不是你将毒食给他们吃呢?

  文殊师利语魔波旬言,已尽毒人,当有何毒?我文殊师利,诸毒已尽,焉会有毒与人呢?

  内有毒者,则施人毒。要知道,如你波旬,内怀有毒,方施人毒也。我文殊师利,内不怀毒,是不会施毒与人的。

  波旬!所谓毒者,名贪瞋痴,贪瞋痴名三毒也。汝怀贪瞋痴,是有毒之人。所以方施毒与人也。如我文殊师利,已断贪瞋痴,是不会以毒与人的。

  善赞法中所调伏者。调伏是持戒,如我持戒之人,不生贪瞋痴,若与人毒,无有是处。

  【又魔波旬。所谓毒者无明有爱。见我我所。见无因缘。见于名色。见爱

  恚瞋。见我见众生。见诸盖缠。计着诸阴。起种性慢。执着诸入。常住

  三界系着所依守护取舍。若来若去爱着于身。坚着寿命。不净思念爱乐

  染心。多起诸过。违逆因缘。断见常见。谄曲憍慢。妄想分别示现诈伪

  。执着樔窟。出没卷舒惊畏于空。于无想中生堕落想。于无作中生死畏

  想。于无着处生起畏想。于出生死生起缚想。于使流中不生度想。助菩

  提法生非法想。于邪见中生正见想。于恶知识生善知识想。违佛谤法轻

  慢众僧。不舍憍慢增长诤讼。实不实想不实实想。于欲乐中生功德想。

  于有为中心生狂惑。于生死行不见其过。于涅槃中生惊怖想。波旬。如

  是诸法于妙法中名之为毒。佛正法中无如是事。】

  更详说所谓毒者。无明有爱属于烦恼,若有无明有爱烦恼者,则谓毒者。魔波旬无明有爱甚重,故是心怀毒者。菩萨已断无明有爱,故不怀毒。

  见我我所则为有毒。何以故?若有我我所,便有我人众寿相。若分别四相,便生三毒,故见我我所者,则便有毒。魔波旬深着我我所,故为有毒。

  见无因缘,则便有毒。何以故?圣者知自性是因缘,而因缘所生诸法,无有自性。是故知诸法无性为性。知诸法无性,便不生执着。已不生执着,便无有三毒。一切外道不如实知,妄执因缘是自性,不见因缘无性,故曰见无因缘。魔不见因缘无性,妄执诸法有自性,便生三毒也。

  见于名色,便为有毒。何以故?见有名色者,从妄识所生,执六入、触、受为实有。于是妄生爱取,起于三毒也。

  见爱恚痴者,即见贪瞋痴也,是谓有毒。

  见我见众生,即为有毒。若具足说,应为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如此四见,能生三毒也。

  见诸盖缠,则为有毒。五盖十缠,已如前释。

  计着诸阴,则为有毒。诸阴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也。计着诸阴者,便生贪瞋痴,故谓有毒也。

  起种性慢,则为有毒。于种性生慢也。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例如璎珞本业经云,种性有六,一习种性,十住位也。二性种性,十行位也。三道种性,十回向位也。四圣种性,十地位也。五等觉性,等觉位也。六妙觉性,佛位也。此中等觉位,即谓之觉也。前四位住行向地,均属因地,故曰种也。既入种性,则具 中道种子,能生于无上菩提,性分无改也。言初入于种性,便起我慢,此即为毒也。

  执着诸入,诸入者眼耳鼻舌身意六入也。执着六入,便生三毒。

  常住三界,系着所依,守护取舍,则谓有毒,此谓于三界产生爱着也。所谓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以此三爱,故生三有,不出三界。故曰常住三界,系着所依,守护取舍也。

  若来若去,取相之谓也。爱着于身,身见之谓也。坚着寿命,寿命相者,细者为烦恼,粗者为生死。如此等等,皆为有毒也。

  不净思念,爱乐染心,多起诸过。不净思念者,引境起惑也。爱乐染心者,于境生爱,染乎于心也。多起诸过者,造十恶业也。

  违逆因缘。违逆于缘起性空之真谛,及与性空缘起之俗谛,因而妄生执着,妄造诸业也。不信因果,违逆行事也。

  断见常见,谄曲憍慢,妄想分别,示现诈伪。于理不达,则见断见常。于事不正,则谄曲憍慢。执着于生灭,便成断见,执着于不生灭,便成常见。不知诸法性相一如,生灭性空即非生灭,非生灭随缘,即是生灭。执相则成断见,执性则成常 见。「无」见则见常,「有」见则见断。由于断常分别,则三毒生矣。

  妄想分别示现诈伪者,知见皆不如实,则其所言所行,皆成诈伪。

  执着樔窟,出没卷舒,惊畏于空。由于其执着我见的樔窟,于是其意见行为出没卷舒不定。闻说真空佛道,便生惊畏而不信受。

  于无想中生堕落想,于无作中生死畏想,于无着处生起畏想,于出生死生起缚想。此是责愚痴人,于第一义空中,妄起分别执着想也,于正法妄起不正想也。想者,取相为想。然第一义空中,一切法无相,彼却取相生堕落想,而畏于生死,故曰于无想中生堕落想。 「作」者生也,「无作」者,无生也。第一义中,一切法无生,无生当然无死。然愚痴人却于第一义,生死畏想。第一义中,无所依处。若无所依处焉能生畏?然愚痴人,却虚妄分别生畏。第一义中,无有生死,然愚痴之人,却妄起分别心,缚着生死。 …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