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使流中不生度想。使者十使也,十使者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貪、瞋、癡、慢、疑也。此十法隨逐行人,如系如縛,令不得出離叁有,沒生死流中。猶世間公門使者之隨逐罪人,故曰使。愚癡之人,于十使生死流中,不自求 度也。
助菩提法生非法想。助菩提法者,叁十七助道品也。
于邪見中生正見想,于惡知識生善知識想。大集經雲有我者爲惡知識,無我者爲善知識。因爲有我則取著于相,取著于相則生叁毒,生叁毒則造十惡業,以惡業因緣可致叁途果報,故爲惡知識。反之則爲善知識。
違佛謗法輕慢衆僧。僧者僧衆也,一至叁人不稱爲僧,四人以上始爲僧。有四種僧,一、四人僧,四人可作白二羯磨,少一人不成羯磨也。二、五人僧,叁、十人僧,四、二十人僧,乃至百千人,均名僧也。
不舍憍慢,增長诤訟。實不實想,不實實想。何謂實,何謂不實?若對權言實,則叁乘爲權是不實法,一乘爲實法。乃至叁乘一乘皆權,是不實法,叁一俱泯,是名實法。然此非今經之意,今經言實不實想,不實實想,則另有解釋也。
甚麼是實法?畢竟空是實法。甚麼是不實法?凡所有相皆是不實法。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無有所得即是實法。若取生滅,垢淨、來去、增減、有所得等相,皆不實法也。若如是顛倒者,即是懷毒也。故如此解釋,方爲今經意也。
于欲樂中生功德想。此直斥波旬也。波旬居欲界第六天,深著欲樂也。
于有爲中心生狂惑。于生死行,不見其過。于涅槃中生驚怖想。此呵波旬也。叁界有爲,而魔波旬貪著不舍,心生狂惑。叁界生死,而魔波旬不見其過。涅槃寂滅,魔波旬反生驚怖也。
波旬!如是諸法,于妙法中名之爲毒,佛正法中無如是事。如是諸法者,如是諸有過之法也。如是諸有過之法,則是有毒,此責魔波旬也。佛正法中,無如是事,此文殊菩薩,說明自己非有毒者也。文殊菩薩表示,自己諸毒已斷,怎會以毒食與人?以下經文,文殊師利菩薩,說明何謂佛法。
【波旬。甘露法者是名佛法。安隱法者是名佛法。無戲論法是名佛法。無
過惡法是名佛法。無結使法是名佛法。出要之法是名佛法。無怖畏法是
名佛法。無分別法是名佛法。不執自他法是名佛法。無譏呵法是名佛法
。作舍作依歸依洲渚作守護法是名佛法。調伏寂法是名佛法。自淨無垢
照明之法是名佛法。正向正趣法是名佛法。無諸妄想善調伏法是名佛法
。善教善導隨宜之法是名佛法。自說說他法是名佛法。如法調伏諸外道
法是名佛法。降諸魔法是名佛法。斷生死流法是名佛法。正念之法是名
佛法。住念處故。正斷法是名佛法。斷諸惡故。神足法是名佛法。觀身
心輕故。諸根法是名佛法。信爲首故。諸力法是名佛法。無能降伏故。
諸覺法是名佛法。次第覺故。正道法是名佛法。正流入故。叁昧法是名
佛法。究竟寂靜故。智慧法是名佛法。貫穿諸聖解脫法故。真谛法是名
佛法。無忿恚故。諸辯法是名佛法。法辭及義樂說無滯故。明了無常苦
無我法是名佛法。呵毀一切諸有爲故。空法是名佛法。降伏一切諸外道
故。寂靜法是名佛法。趣涅槃故。波羅蜜法是名佛法。至彼岸故。方便
法是名佛法。善攝取故。慈法是名佛法。無過智故。悲法是名佛法。無
逼故。喜法是名佛法。滅不故。舍法是名佛法。所作辦故。禅法是名
佛法。滅憍慢故。不斷叁寶法是名佛法。發菩提心故。一切安樂無苦惱
法是名佛法。不來諸有故。說是法時。魔王所將五百天子。發阿耨多羅
叁藐叁菩提心。而作是言。世尊。是所歎法。願令我等住是法中。】
波旬!甘露法者。是名佛法。安隱法者是名佛法。甘露法者,是不生死法也。安隱法者,是心無分別也。以無分別故,則不生叁毒,不造惡業,不受苦報,入于 涅槃,得大安樂,故曰安隱。法華經雲:「我爲世尊,無能及者,安隱衆生,故現于世,爲大衆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
無戲論法,是名佛法。戲論者,不實之論也。何爲不實之論?凡著于名相,演說名相,皆不實之論也。因爲法本無名無相,著名相者,徒益妄想,不能知法。故著名相之說,名曰戲論。
無過惡法是名佛法。無結使法是名佛法。出要之法是名佛法。即出苦之法是名佛法也。
無怖畏法是名佛法。凡夫以叁途爲怖畏,二乘以生死爲怖畏。佛法第一義中,無如此事也。
無分別法是名佛法。分別則有過惡,無分別則無過惡。故曰無分別法是名佛法。
不執自他法是名佛法。不執自他者,平等心也,不分別我人也,心境無礙也。如是則名佛法。
無譏呵法是名佛法。無譏呵者,是無過惡也。佛法無有過惡,清淨鮮潔,故無譏呵。
作舍作依歸「依」洲渚作守護法是名佛法。作舍可令衆生安息也。作依歸,可作衆生之燈燭慈航也。「依」洲渚之「依」字,是「作」字之誤。應爲「作」洲渚。作洲渚者,可令衆生出苦海得安隱處也。作守護者,不令衆生失墮生死惡道也。如是名爲佛法。
調伏寂法是名佛法。本來調伏可作「戒律」解釋。不過此處作調伏衆生身口意過惡解釋,比較明白。寂者,是令衆生得涅槃安樂也。
自淨無垢照明之法是名佛法。自淨者,自淨其心也。無垢者,心無貪瞋癡也。心淨則一切法淨,故曰照明之法,如是名曰佛法也。
正向正趣法是名佛法。正向正趣者,趣向于清淨寂靜光明無诤也。
無諸妄想善調伏法是名佛法,善教善導隨宜之法是名佛法。口業化衆生向于無上菩提,名善教。身業化衆生向于無上菩提,名曰善導。身口化衆時,意業自在其中。故教導者,叁業化衆也。隨宜者,隨衆生之性欲機宜而度化之也。略說之,以叁乘法,化叁乘衆。廣說者,以五乘法,化五乘衆。如是者則名隨宜。
自說說他法是名佛法。自說者,自覺自度也。說他者,覺他度他也。故說有悅 義,即自悅悅他也。
如法調伏諸外道法是名佛法。不異佛所教法,是名如法。不違于佛法,而調理降伏外道者,是名佛法。佛依二谛說法,故合于二谛者名內道,不合于二谛者名外道。
降伏諸魔法是名佛法。魔者生死也,凡降伏生死之法,是名佛法。
斷生死流是名佛法。約因名煩惱,約果名生死。斷煩惱生死者是名佛法。故知凡不斷煩惱,不了生死者,不名佛法也。
正念之法是名佛法。念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者爲正念。念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正皆是正念。乃至清淨無念,是爲正念。故曰有念是衆生,無念即是佛也。
住念處,正斷法是名佛法,斷諸惡故。住念處是四念處也。四念處又名四念住,一身念處觀身不淨,二受念處觀受是苦,叁心念處觀心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正斷者,四正勤也,均攝于叁十七道品中。四正斷者,即一已生惡令斷,二未生惡令不生,叁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
神足法是名佛法,觀身心輕故。諸根法、諸力法、諸覺法、正道法是名佛法。神足者,又名如意足。四神足者修定也。一欲神足,二勤神足,叁心神足,四觀神 足。諸根者,五根也。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諸力者,五力也。五根增長能破煩惱,于是五根轉名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諸覺者,七覺支也。即一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叁喜覺支,四輕安覺支,五念覺支,六定覺支,七舍覺支。正道法者,八正道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也。以上諸法,總稱曰叁十七助道品。
叁昧法是名佛法。叁昧又名叁摩提,譯爲「正受」「定」。大智度論雲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叁昧。若引申而論,無念爲定,淨心爲定,心無所住爲定,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爲定,無分別爲定,無所有爲定,不可得爲定,畢竟空爲定,橫遍豎窮爲定,平常心爲定,平等心爲定,叁業清淨爲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爲定,無定無不定爲定,乃至無量光橫遍十方,無量壽豎窮叁際真大定也。故若人離佛而求禅定者,是人乃十方奔馳,求于虛空也。
智慧法是名佛法。若總說,智慧者即是般若也。若將智與慧分別來說,于空知有名爲智,于有知空名爲慧;于性知相名爲智,于相知性名爲慧;于實知權名爲智,于權知實名爲慧;于無分別知差別名爲智,于差別知無分別名爲慧;于般若知漚 和名爲智,于漚和知般若名爲慧;于空知無量名爲智,于無量知空名爲慧;于無顛倒知一切顛倒名爲智,于一切顛倒知無顛倒名爲慧;于空知色等名爲智,于色等知空名爲慧;于畢竟空知法界緣起名爲智,于法界緣起知畢竟空名爲慧;雖證無上菩提不舍救度一切衆生名爲智,救度一切衆生不失無上菩提之道名爲慧也。
真谛法是名佛法,無忿恚故。實相無相爲真谛,實相無不相爲俗谛。若達真谛,即達無相,故無忿恚。
諸辯法是名佛法,法辭及義樂說無滯故。此言四無礙辯也。四無礙辯者,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此四亦名四無礙辯智。于心無礙名智也,于口無滯名辯也。知法無滯,名法無礙辯。達義無滯,名義無礙辯。知名無滯,起說自在,名詞無礙辯。于不可說法,稱情樂說無滯,名樂說無礙辯。
明了無常苦無我法是名佛法。呵毀一切諸有爲故。一切有爲法,生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若有我者,應得自在。若得自在,應無有苦。若無有苦,應即是常。故曰明了無常苦無我,即可呵破一切有爲。
空法是佛法,降伏一切諸外道故。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蒙然燈佛授記。若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便不蒙然燈佛授記。故知無上菩提者,無所得義也。無所得者,即空義也。故曰了達空義,即是菩提。一切外道,皆以有所得心,落入生死。故了達空義,能降伏一切外道。
寂靜法是名佛法,趣涅槃故。…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