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性者等同虛空,故曰法界性淨。所謂法界無界,無界法界。何以故?因緣幻現諸法,見有諸法界別,故曰法界。然因緣幻現之法界,其性本空,故曰法界無界。如此法界無界,是法界性淨也。
以法界性淨,等虛空故,所以無覆蓋纏,無結垢行,能惱心者。
蓋纏結垢,是總說一切煩惱也。無有煩惱能惱其心者也。如果分別解釋,蓋是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此五法蓋覆真心,故名五蓋。
纏是十纏,十纏者,無慚、無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此十法令煩惱入心,縛著行人,故名曰纏。
結謂九結,九結者,愛結、瞋結、癡結、慢結、疑結、見結、取結、悭結、嫉結。如是煩惱暗惑,結縛行人,故名曰結。
垢者,即貪瞋癡也。此法染心,故名之曰垢。
總之此皆煩惱異名,悉由妄惑而起。以妄惑起故,所以不能惱自性清淨心也。
若依此門,一切諸法無能覆蓋,解一切法體性清淨,終無有法能覆心者。
此門者,即直觀自性清淨心法門也。若依直觀自性清淨心法門而修,則一切法,無有能覆蓋其心性者。何以故?因爲一切法空,無有一切法,故無能覆心者。
若能如是解一切法,則一切法體性清淨。良以一切法本空,悉由一心所現。今此心淨,故一切法體性清淨。
【大德須菩提。文殊師利神通變化說法如是。我見其爲諸神通事。菩薩不
達況複聲聞。】
最後舍利弗向須菩提言,大德須菩提!汝令我說文殊師利神通之事,我曾見其神通變化說法如是。請想菩薩尚且不能通達,何況我們聲聞呢?
【爾時大德阿難。複語舍利弗。我亦曾見文殊師利神通變化。大德舍利弗
。昔于一時。世尊在此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窮精舍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諸菩薩衆萬二千人。是時興大非時雲雨。經七日夜而不休止。諸大德
聲聞。若得禅定及解脫者。若入禅定七日不食。余凡夫人及諸學人。五
日絕食饑困羸瘦。不能往觐見佛世尊禮敬供養。我時念言。是諸比丘甚
爲大苦。當往白佛。我時便往佛世尊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諸比丘
僧絕食五日極爲羸瘦。不能從床而自起止。世尊告我。阿難。汝今可以
是事往語文殊師利。彼當充足比丘僧食。我承佛往詣彼文殊師利所住
室中。到已具說如是之事。時文殊師利。爲釋梵護世而演說法。即答我
言。阿難。汝往敷座。若時已至便擊楗槌。我從文殊師利聞是語已。即
便敷座住在一處。看文殊師利何時出房。】
經文明白易解,茲擇要解釋。
于是阿難尊者,亦敘述所見之事。
是時興大非時雲雨。雨霪過久曰非時,其雨勢甚大,故曰大非時雲雨。
若得禅定及解脫者,入于禅定可七日不食。七日之中以禅悅爲食也。
文殊師利語阿難言,阿難汝往敷座,若時已至,便擊楗槌。敷座者,准備僧衆就食也。若時已至,是至僧進食時也。擊楗槌是集衆進食也。槌字應讀「地」字之音。
【是文殊師利甫爲釋梵護世天王廣演說法。名曰分別一切身叁昧。不出于
房。我作是念。文殊師利將不令諸比丘失食時。】
時文殊師利,正開始爲釋梵護世天王說法。釋是欲界天王,梵是色界天王,護世是四大天王等。
時正演說分別一切身叁昧,分別一切身叁昧者,即化一身爲一切種類身叁昧也。
我不見文殊師利出房,于是作是念,文殊師利不會令比丘失食時罷!
【文殊師利化作己身。爲諸釋梵護世。說是分別一切身叁昧。文殊師利亦
即入此分別一切身叁昧已。從房而出。入舍衛大城次第乞食。我時不見
。】
時文殊師利,即以分別一切身叁昧,一面化作己身,爲釋梵護世說法。一面分身入舍衛大城乞食,時我阿難不見而已。
昔日比丘行數十裏入舍衛大城乞食,辛苦備至。晴天之時,路有毒蛇毒蟲,時傷比丘。雨天之時,路途泥濘,舉步困難,故佛雖聽比丘朝食,而比丘多是日中一食。雖日中一食,猶嫌辛苦也。思今日比丘安食伽藍,實覺慚愧也。
【魔王波旬作是念言。文殊師利師子吼已。入舍衛大城而行乞食。我今當
蔽舍衛城中。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無入出者不令施食爾時文殊師利童子
。隨所至處門戶悉閉無往來者。文殊師利實時觀知。是魔波旬隱蔽諸人
。我今當作誠實言誓。爾時即作是志誠言。我之所集一毛孔中所有福慧
。設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滿中諸魔之所無有。我此語實魔蔽當去。令魔
自身作居士像。于四衢道諸巷陌中。唱如是言。當施文殊當施文殊。若
施是者獲大果報。若施叁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衆生。給諸樂具百
千億歲。不如施此文殊師利一爪端許所生福勝。】
魔波旬作是念,文殊師利師子吼已,複入城乞食。彼不知文殊菩薩,分身入城乞食也。
于是魔設法障蔽城中,令婆羅門長者居士,皆無出入施食者。
文殊師利,實時觀知是魔所障蔽。于是作如是念,我所集一毛孔之福慧,假設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滿中諸魔所不能及也。諸魔之所無有者,即集諸佛世界滿中之 魔,所不能及也。
文殊師利菩薩,作是誠實言以後,于是以心轉法,故曰我此語實,魔蔽當去。並令魔自見身作居士像,沿四衢道諸巷陌中,唱言當施文殊,當施文殊,若施文殊者,獲大果報。若施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一切衆生,布施彼等諸樂具,乃至布施百千億歲,不如布施文殊師利一爪端許所生之福勝。一爪端者,即一指端也。
【文殊師利。須臾之間立此誓已。爾時諸天遍開城中一切門戶。令諸人衆
皆趣文殊師利童子。時魔波旬作居士像。于諸四衢街巷陌中。唱如是言
。當施文殊當施文殊。若施是者獲大果報。若施叁千大千世界。一切衆
生諸樂供具。經百千歲。不如施此文殊師利一爪端許所生福勝。時文殊
師利。以神通力令所持受諸種種美妙飲食及餅果等。不相和雜如別器
盛。八百比丘萬二千菩薩。所食之食在一中。不見此若減若滿。爾
時文殊師利童子。于舍衛大城乞食已足。出舍衛城以置地語魔波旬。
汝爲淨人可持此在前而去。】
文殊師利須臾之間,立此誠實誓已,爾時諸天人,便開城中一切門戶。並令諸人衆等,皆趣向文殊師利。
時魔波旬即作居士像,于四衢街唱如是言,當施文殊當施文殊……。
時文殊師利,以神通力,令所持缽,盡容受種種飲食,及餅果等。並令種種美食不相混雜,猶如分別器中所盛一樣。並且八百比丘、萬二千菩薩所食之食,在一缽中,不見此缽若滿若減。若減者,不見此缽若小也。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于舍衛大城乞食已足。出城以缽置地,語魔波旬,汝爲淨人,可持此缽在前而去。
淨人者有二種,一者爲僧衆作使者,稱爲淨人。猶如我國以前所稱之「家人」,猶現在所稱的「傭人」。二者爲僧衆守護塔廟園林者,稱爲守園人。如是二種,通稱爲伽藍民。
【時魔波旬。不能舉生慚恥心。語文殊師利。我今不能舉此地。文殊
師利語波旬言。汝今成就大威神力。雲何不能舉地小。時魔波旬。盡
其神力不能舉如毛分許。怪未曾有。語文殊師利。我之神力舉伊沙陀
山。置之手掌擲虛空中。今不能舉如此小一毛分許。文殊師利。語波
旬言。若大衆生大人大力彼所持。非汝波旬所能擎舉。】
時魔波旬不能舉缽,生慚恥心。語文殊師利言,我今不能舉缽。文殊菩薩言,汝成就大威神力,怎麼不能舉此地上小缽?
于是魔波旬便用盡神力舉缽。但是不能舉動小缽如毛分許。于是奇怪地說,我之神力,舉伊沙陀山,能置諸手掌擲虛空中,爲何不能舉此小缽如一毛分許呢?伊沙陀山,譯爲自在持。
文殊師利語魔波旬,若大衆生,大人,大力,彼所持缽,非汝波旬所能擎舉。
大衆生又曰大有情。如經雲,菩薩摩诃薩,于大有情中,定爲上首。此處大衆生,即指大菩薩言。大人者,亦指大菩薩言。大菩薩有大力,彼所持缽,非汝波旬所能擎舉也。
【是時文殊師利童子。即以一指持舉地著波旬手。語波旬言。汝爲淨人
持前行。時魔波旬。盡力持在前而去。爾時自在天子與萬二千天子
。侍從圍繞。來向文殊師利童子。頂禮其足。右繞已畢。語波旬言。汝
非使人。何故持在他前行。魔言天子。我今不堪與有力者诤。天子語
言。波旬汝亦成就大威神力。】
是時文殊師利童子,以一指舉缽著波旬手。語波旬言,汝爲淨人,持缽前行。汝爲替僧衆營事的淨人,應該持缽在前而行。于是波旬盡力持缽前行。
爾時自在天子,與萬二千天子,侍從圍繞來向文殊師利童子。自在天者,即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也。第六天別有宮殿,即魔王所居也。
頂禮其足,右繞已畢,頂禮文殊菩薩也。語波旬言,波旬!汝非聽使之人,意即汝非淨人也。何故持缽在前而行?
魔言天子!我不堪與文殊師利,有力之大人而诤論也。所以彼命我持缽,我只有聽命持缽也。
天子言,波旬!你不是亦成就大威神力嗎?
【爾時波旬。爲文殊師利力所持故答言天子。】
爾時波旬爲文殊師利力所持故答言。以下所言,非魔所說,乃爲文殊力所持而 言也。
【愚癡之力是爲魔力。慧明之力是菩薩力。憍慢之力是爲魔力。大智慧力
是菩薩力。諸邪見力是爲魔力。空無相無作力是菩薩力。諸顛倒力是爲
魔力。正真谛力是菩薩力。我我所力是爲魔力。大慈悲力是菩薩力。貪
瞋癡力是爲魔力。叁解脫力是菩薩力。生死之力是爲魔力。無生無滅無
有諸行無生忍力是菩薩力。】
愚癡之力是爲魔力,慧明之力是菩薩力。愚癡之力,愚癡衆生執一切法有也。以執有故,乃生瞋恚嫉妒之心,此是魔力也。慧明之力,洞達一切法空。于空中建立一切法,故度一切衆生。同時知所建立諸法悉是假相,故度…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