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宝箧经蠡测(卷中)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系心在前。以菩萨神力。于一念顷。作莲华网遍覆
火上。从中过已便语我言。大德舍利弗。于意云何。汝神力胜为我胜也
。我即答言。文殊师利。金翅鸟王飞速疾耶。为小鸟疾耶。文殊师利。
还问我言。汝意云何。而是二鸟何者为疾。我时即答。我之神力如彼小
鸟。汝神力胜疾殊特过金翅鸟。文殊师利。即语我言。大德舍利弗。汝
独处念。文殊神力我之神力等无有异。我复答言。不可为比。文殊问言
。汝云何知。我即答言。声闻之人不断习气。是故我本以不等为等。】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系心在前,以菩萨神力,于一念顷作莲华网遍覆火上,从中而过。
云何系心在前?原来法即是心,心即是法。心生则法生,法生即是心生。心转则能转法,法转即是心转。心能转十法界。十法界皆由心转。故曰心净则佛土净,心染则佛土染。若欲转法,只须转心也。菩萨神通,皆由心生也。故文殊师利菩萨,欲转国土欲现神通,先系心在前也。
神与通小异,放光动地,无量变化,以一为多,以多为一,此神也。墙壁高山 彻通无碍,行于虚空如同履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此通也。总之,变化曰神,无碍曰通也。
文殊师利于一念顷,作莲华网,一念顷者,极为迅速也。遍覆火上,从中过已,便语舍利弗。
大德舍利弗!于意云何,汝神力胜,为我胜也?文殊菩萨,为除舍利弗我慢,故有此问。非为争胜负也。
我即答言,文殊师利!金翅鸟王飞速疾耶?为小鸟疾耶?
金翅鸟者,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鸟。两翅广三百六万里,住须弥山下层,常取龙而食。以食龙故,毒气炽盛,命欲终时,飞入高空,身中毒气发火焚烧,全身皆烬,唯心脏不烬,作青琉璃色,帝释取为顶珠。
文殊师利还问我言,汝意云何?我时即答,我之神力如彼小鸟,汝神力胜疾殊特过金翅鸟。舍利弗自比为小鸟,称文殊师利菩萨之神力,犹过于金翅鸟也。
于是文殊师利语舍利弗曰,大德舍利弗!汝独处时作是念,文殊神力,与我之神力,等无有异。
舍利弗立即悔过言,不可相比也,我之神力,不如汝远矣。
文殊菩萨言,汝云何知,汝之神力不如我呢?舍利弗即回答说,声闻之人,不断习气,是故我本以不等为等。
舍利弗已证大阿罗汉,已断我慢正使。然声闻人习气未除,故犹余慢习也。
慢有八种,一慢,二大慢,三慢慢,四不如慢,五憍慢,六我慢,七增上慢,八邪慢。于此八中,我慢通于余七慢。余七慢皆以我慢为本。故八慢中,我慢为本,憍慢最恶。因为憍慢者,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也。
兹略明八慢。慢,于下于我者而自高,于等于我者而计等。如是之人,无有谦德故曰慢。大慢,于与我等者自大,以自大故,名曰大慢。慢慢,于胜我者,反谓我胜彼,是名慢慢。不如慢,他实过己不可相比,却谓己少劣而已,是名不如慢。憍慢,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我慢,计我自高。增上慢,未得言得,未证言证。邪慢,无德自高,恃恶陵人。
【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乃往过世于大海边有二仙住
。一名欲法。二名梵与。是时欲法获得五通。是梵与仙以咒术力能游空
行。时彼二人各以自力。度过大海还至住处时梵与仙作如是言。欲法神
力我之神力等无有异。复更异时从海此岸至于彼岸到罗叉渚。时有罗叉
出箫笛。音时梵与仙闻是声已。从空而堕失咒术力。时欲法仙愍梵与故
。捉其右臂将至住处。大德舍利弗。于意云何。是梵与仙岂异人乎。勿
作异观。即汝身是。我即是彼欲法仙人。舍利弗。汝于尔时亦以不等为
等。今亦复以不等为等。何以故。以偏见故。】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叙说往事。证明舍利弗至今,犹有我慢习气也。叙述往事,甚易了解,故不作解释。今仅择要作解。
欲法仙人获得五通。五通者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种通。五通仙人,虽得变化无碍,但是未得漏尽通。漏是烦恼。易言之,虽得五通,犹未断烦恼也。以未断烦恼故,所以不能得无漏出三界。如果得漏尽通,便能成圣果出三界了。
梵与仙以咒术力能游空行。咒术远不及五通之力,五通可名神通,然咒力尚未得神通也。梵与仙度过大海,仅凭咒术之力,尚未得神通也。
罗叉,食人之恶鬼也。罗叉男,黑身朱发绿睛。罗叉女其貌绝美。出箫笛音,是罗叉女作乐也。时梵与仙闻之,即失咒术,幸为欲法仙所救。
彼时之欲法仙即文殊师利,梵与仙即舍利弗。舍利弗彼时即有我慢,至今犹存其习气也。
何以故?以偏见故。说明此时舍利弗习气犹存的原因。偏见者,是小乘偏空之见。若修大乘,则其心平等,无有偏颇,则习气可尽矣。文殊慈悲,欲使舍利弗回小向大也。
【尔时舍利弗。复语须菩提。我又复念与文殊师利。南方界分游过百千诸
佛土已。有国名曰一切庄严。佛号宝大。我与文殊师利俱到彼国。文殊
师利既至彼已。而语我言。汝今见此佛土不也。所经诸国皆悉见不。我
言见已。复问我言。是诸国中。悉见何事。我时答言。或见满水。或见
满火。或见空界。或见丰乐。文殊复言。汝云何见。我时答言。若见满
水便言见水。若见满火便言见火。若见空界言见空界。若见丰乐言见丰
乐。文殊师利言。汝之所见境界如是。我时问言。文殊师利。汝复云何
见诸佛土。文殊答言。虚空世界是诸佛世界。何以故。汝幻惑故。见满
水满火空界丰乐。舍利弗。汝之所见皆各不实。生灭相应。虚空世界不
因缘有其性安住。如是舍利弗。客尘烦恼污染于心。然其心性终不可污
。大德舍利弗。如恒沙劫火灾炽然终不烧空。如是舍利弗。一一众生恒
河沙劫。造作逆罪不善之业。然其心性终不可污。】
尔时舍利弗,复语须菩提,我复忆念,我与文殊师利游南方世界。南方过百千佛土已,有国名曰一切庄严,佛号宝大。到彼国已,文殊师利语我言,汝见此国土不?汝皆悉见所经国土不?我言见已。此表示一切庄严国,国土丰乐,彼佛尚住世也。
文殊师利复问我言,汝于是诸国中,悉见何事?我时答言,或见满水。满水者,表示此国已入坏劫之水灾也。或见满火,此是表示国土已入坏劫之火灾。或见空界,此是表示,坏劫既过,已入空劫也。或见丰乐,表示此国土尚在住劫,国土丰乐也。
文殊师利复问言,汝云何见?我时答言,若国中满水,便言见水。若见满火,便言见火。若见空界,言见空界。若见丰乐,言见丰乐。
舍利弗不会第一义空,不但执诸法实有,且认为见闻觉知等幻事为实。彼不知根尘本空,见、相俱妄。皆是第八识所显现,第七识执着,第六识分别,前五识取相也。一皆如幻,非是实有。
于是文殊师利慨然说道,原来你所见的境界如是。
我时问言,文殊师利!汝复云何见诸佛土?舍利弗问文殊师利,汝怎样见诸佛土呢?
文殊答言,虚空世界,是诸佛世界。何以故?汝幻惑故,见满水满火空界丰乐。
诸法本来空寂,诸法本来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诸相如幻不实故。汝舍利弗,被幻所惑,误执为实有,以是之故,见水见火见空界见丰乐耳。
舍利弗!汝之所见,皆各不实,生灭相应。
若法生灭相应,即无此法。何以知之?若法生灭,当是无住。若法有住,此住即非生灭。所以若有此法,则此法应住,此法若住,即非生灭。是知若法生灭相应,即无此法。法尚无有,谁应生灭?故知生灭诸相,皆如幻不实也。以如是故,佛 说诸法从本无生,皆依无明而起。声闻人未破无明,故舍利弗被幻所惑。以被幻惑故,妄见水见火见空界见丰乐。
虚空世界,不因缘有,其性安住。诸法因缘而起,既然法借因缘而起,故知定无自性。若法有自性,不必待因缘。法无自性,故知法空。所以中论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种缘起性空,即所谓虚空世界者也。故曰虚空世界不以因缘而有,由于缘起性空故。空性湛寂,故曰其性安住。
于是我们知道,一真法界,性毕竟空,十法界宛然,皆一心现。唯心现十法界,十法界无有一法。生是空生,灭是空灭,如果不空,则无生灭。故般若经云,若法不空,则无生灭。
云何如果不空,则无生灭?因为诸法不空,便是实有。若法已有,便无须更生。是故若法不空,便无有生。同时若法实有,便不应有「灭」。所以虚空无有生灭,生灭皆是因缘。故曰虚空世界,不因缘有,其性安住。
如是舍利弗!客尘烦恼,污染汝心。客尘烦恼,原非实有,悉由无明而起故。无明虚妄,故客尘烦恼悉皆如幻。众生执为实有,故曰污染其心。污染其心者,即幻惑其心也。
然其心终不可污。我今此心,等同虚空,故不可污。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云:「心,虚空间,菩提,三种无二。」又云:「心离分别,无分别。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
以心同虚空故,所以其心性终不可污。
大德舍利弗!如恒沙劫火灾炽然,终不烧空。如果恒沙劫大火炽然,虚空终不被烧。恒沙劫大水充满,虚空终不被湿。
如是舍利弗!一一众生恒河沙劫,造作逆罪不善之业,然其心性终不可污。心等虚空,虽经无量妄业因缘,其心性终不被染污。犹如虚空一样,虽然水火交加,然虚空性,终不烧不湿。心性亦复如是,虽烦恼业相继而起,心性终不为污。何以故?烦恼业报,悉如幻性空故。诚所谓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也。
所谓逆罪者,五逆重罪也。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解知是法界性净。无覆盖缠无结垢行能恼
心者。是名无有盖缠法门。若依此门一切诸法无能覆盖。解一切法体性
清净。终无有法能覆心者。】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解知是法界性净。法…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