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灯此语,即暗示自己非初行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难须菩提,意在摄其回小向大。今难智灯,意在折其我慢。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汝亦惊畏况复初行。智灯答言。都无有能惊畏
我者。文殊师利言。大德。岂不怖畏生死心得解脱也。智灯言。文殊师
利。怖畏厌患心得解脱。文殊师利言。是故我说。大德智灯。本亦怖畏
况复初行。】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何况初行菩萨,即汝亦生惊畏也。智灯很自负地说,都无有能惊畏我者。由此可见,智灯声闻我慢习气,实是很重。
文殊师利言,大德!汝岂不是怖畏生死,始求得心解脱吗?智灯言,文殊师利!是的,我是因为怖畏厌患于生死,始求得心解脱的。
于是文殊师利言,是故我说大德智灯,本亦怖畏,况复初行菩萨呢?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菩萨云何而得解脱。文殊答言。不畏不厌菩萨解
脱。问言。文殊不畏不厌言得解脱。此义云何。文殊答言。菩萨不畏百
千万亿魔诸军众。菩萨不厌为于一切生死众生。菩萨不畏集诸善根。菩
萨不厌集智庄严。以是义故我作是说。不畏不厌心得解脱。】
于是智灯反问文殊师利言,菩萨云何而得解脱?文殊答言,不畏不厌是菩萨解脱。声闻人于生死惊畏患厌,而求心解脱。菩萨却于生死中,不畏不厌,而求心得 解脱。
智灯问言,所谓不畏不厌得解脱者,此是何义呢?因为声闻人于生死中,生厌离心而得解脱。菩萨却是观生死性空,而得解脱的。
所以文殊答言,菩萨不畏百千万亿魔诸军众,是其不畏也。菩萨不厌入生死,为度一切众生,是其不厌也。
魔者,译为杀者,伤人之慧命也。菩萨大悲为怀,不厌入生死度众生。故不畏生死魔军,与之大战。声闻则不能,厌于生死不度众生,故不敢与魔作战。
佛言我有二种弟子,能共魔大战。一者勤心为说,二者至心而听。此二种人,为法忘躯者也。此二种人,是护持佛法,续佛慧命者也。此即菩萨行也。
菩萨不畏集诸善根,菩萨不厌集智庄严。集诸善根者,入生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此者广行佛法,下化众生也。集智庄严者,修般若智慧也。此即深入佛法,上求佛道也。
文殊师利菩萨言,以是义故,我作是说,不畏不厌心得解脱。
【尔时会中有诸天子。以种种华散供文殊师利童子。如是叹言。若有住处
见文殊师利则为见佛。所说法处应起塔想。若有众生闻是法者。当知是
人摄诸德已。】
会中有诸天子,散种种华供养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并赞叹言,若有住处见文殊师利,即为见佛。是极赞于文殊师利也。文殊师利所说法处,即有法身,应起塔想,塔者供养法身舍利处也。若有众生闻是法者,当知是人摄诸德已。摄诸德已者,犹言具诸善根也。
【时文殊师利。语智灯比丘。佛说大德智慧第一。是智慧者为是有为为是
无为。若是有为是生灭三相。若是无为则无三相。智灯答言。修无为故
佛说名圣。文殊问言。大德智灯。是无为者可修习不。不也文殊。文殊
又言。云何大德。说修无为名之为圣。时智灯大声闻即便默然。】
时文殊师利语智灯比丘言,佛说大德智慧第一,但不知此智慧是有为呢?还是无为呢?若是有为,便应有生、住、灭三相。所谓有为法有三相,即生住灭也。如果智灯说智慧是有为,则此智慧亦应有生住灭三相。若有生住灭三相,焉得谓为智 慧?所以智灯答,修无为故,佛说名圣。具圣智慧者名圣也。
无为法无生住灭三相,无三相者,云何可修?当知于第一义中,无法可修无法可证也。
文殊师利问言,大德智灯,是无为者,可修习不?若无为法可修习者,岂非有为耶?所以智灯答言不也文殊。文殊又言,云何大德说修无为名之为圣呢?时智灯大声闻,即便默然,无以为答。
【尔时光相如来。告文殊师利。可说法门。令诸会众不退无上正真之道。
文殊师利白言。世尊。一切诸法是寂静门。一切言说是寂静门。示寂静
故。】
光相如来,见智灯声闻不知修行法门,于是告文殊师利言,可说法门,令诸会众,不退无上正真之道。无上正真之道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易言之,即令诸会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也。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也诸法是寂静门,一切言说是寂静门,示寂静故。
诸法寂静,言说亦复寂静,一切言说者,显示寂静故。寂静者,无上菩提也。佛于菩提树下,证得无上菩提,知菩提性,清净寂静光明无诤。以菩提性寂静故,是以诸法言说悉示寂静也。
【时有菩萨名曰法勇。在会而坐。问文殊师利。如来所说及贪瞋痴。是寂
静门示寂静耶。文殊答言。善男子。是贪瞋痴从何所起。答言文殊。从
妄想起。文殊又问。是妄想者为住何处。答言文殊。住于颠倒。文殊问
言。是颠倒者复住何处。答言。文殊。住不正思念。文殊又问。不正思
念为住何处。答言文殊。住我我所。文殊又问。我我所者为住何处。答
言文殊。住于身见。文殊又问。是身见者为住何处。答言文殊。住于我
见。文殊又问。是我见者为住何处。答言文殊。是我见者则无住处。无
处是我见处。何以故。而是我者十方推求了不可得。况复有处。文殊又
问。善男子。若法十方求不得者为是何门。答言文殊。都无有门。文殊
又问。善男子。而是寂静颇有门不。答言文殊。是亦无门。善男子。以
是义故。我说诸法是寂静门。一切言说是寂静门显示寂静。】
时有法勇菩萨,问文殊师利言,如来所说及贪瞋痴,是寂静门,示寂静吗?若贪瞋痴是寂静门,则与佛法何异?法勇菩萨的意思,贪瞋痴不应是寂静门,不应显示寂静门。然则文殊菩萨说言,一切诸法是寂静门,是值得怀疑的。
文殊菩萨答言,善男子!此贪瞋痴从何所起?法勇菩萨答言,从妄想起。妄想者,不实之想也。不实之想者,虚妄取相也。一切法本来无相,若人取相为实,是即妄想。
文殊菩萨又问,此妄想者,为住何处?法勇菩萨答言,住于颠倒。法无有相,执着诸相为实,是为颠倒。法既无相,当即无名。若执著名为实有,是为颠倒,如是颠倒,便生妄想。文殊问言,是颠倒复住何处?法勇菩萨答言,住不正思念。思念者,愿求忆想也。不如理愿求忆想,故名不正思念。如是不如理愿求忆想,则生颠倒。
文殊又问,不正思念为住何处?法勇菩萨答言,住我我所。本来诸法无我,众生虚妄执着有我。误认四大五阴为我。由执我故,同时便生我所见。以有我所见,于是随一切境界转。故有我必有我所,有我所必有于我。有六道众生见,即有六法 界见。有六法界见,即有六道众生见。故佛说众生必与界俱也。
文殊菩萨又问,我我所为住何处?法勇答言,住于身见。人执人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人道为我所。天执天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天道为我所。鬼执鬼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鬼道为我所。畜执畜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畜道为我所。地狱执地狱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地狱道为我所。故六道众生,皆以身见而流转生死也。若破身见,便可见生死边。破身见者,须陀洹人也,最多七番生死,便得出离也。
文殊又问,是身见者,为住何处?法勇菩萨答言,住于我见。法本无我,众生于无我法妄见有我,是名我见。若除妄见,则法本无我矣。
文殊菩萨问言,是我见者为住何处?法勇菩萨言,是我见者,则无住处。因为我见纯属虚妄,虚妄则是无我,「我」既然无,云何能有住处?
故法勇言,无有处所是我见处。何以故?因为「我」者纯属虚妄,十方推求,了不可得。我既不可得,况有住处可得?故诸法皆从毕竟空中建立,如是诸法皆入毕竟空也。若人执为实有,便是不正思念,便是颠倒,便是妄想,便是贪瞋痴。若 不虚妄执着,则我见寂静,我我所寂静,不正思念寂静,颠倒寂静,妄想寂静,贪瞋痴寂静矣。
文殊师利又问,善男子!若法十方推求不可得者,为是何门呢?法勇答言,都无有门。所谓无门者,即是普门也,即是法界门也。因为无门者,即无非门也。无非门者,故曰普门,故曰法界门。
文殊菩萨又问,而是寂静,颇有门不?法勇答言,而是寂静亦无门也。文殊菩萨言,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诸法是寂静门,一切言说是寂静门,一切言说为显示寂静故。
【说是法时。八百菩萨逮得于忍。】
文殊师利菩萨,说寂静法时,八百菩萨逮得于忍。所谓逮得于忍者,即逮得于寂静忍也。
依仁王般若经,说有五忍,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寂静者,即寂灭忍也,伏忍在三贤方便位。信忍在初二三地,顺忍在四五六地,无生忍在七八九地,寂灭忍在十地及妙觉。十地得下品寂灭忍,妙觉得上品寂灭忍。此处言八百菩萨逮得于忍,当是下品寂灭忍也。换句话说,当文殊菩萨说此寂静法时,有八百菩萨, 位登十地也。十地菩萨,邻极亚圣,望佛则名菩萨,望菩萨则名佛也。
【文殊师利广说法已。从坐而起。礼敬光相世尊足已。出众而去。是故舍
利弗。当知无有声闻菩萨能尽文殊师利辩者。我今何敢与文殊师利有所
论说。】
文殊师利菩萨,为大众广说法要,化缘既已,于是从坐而起,礼敬光相世尊已,出众而去。
须菩提叙述追随文殊师利菩萨,游东方端严国土的往事以后,用以表明自己不敢与文殊菩萨,有所论说也。须菩提向舍利弗言,是故舍利弗!当知无有声闻菩萨,能尽文殊师利辩者。所以我现在何敢与文殊师利有所论说呢!
【尔时大德须菩提。语舍利弗。大德复见文殊师利。何等神变游诸佛国。
舍利弗言。大德须菩提。我昔曾与文殊师利。在于西方游诸佛土。见有
佛土大火灾起。于彼火中作莲华网。文殊师利从中而过。复见佛土火灾
充满。文殊师利从中而过。是火触人如以坚栴檀涂身卧迦尸衣。柔软
和适甚为快乐。复有佛土空无所有。文殊师利化作梵宫。入于禅定从中
而过。】
尔时须菩提,语舍利弗言,大德你曾见文殊师利,何等神变游诸国土吗?
舍利弗于是叙述文殊师利的神变事迹。舍利弗言,我过去曾与文殊师利,游于西方诸佛土。见有佛土,大火灾起。劫末时大火灾起,烧至初禅天。此是说明彼佛土,已入坏劫也。文殊菩萨于彼火中,化作莲华网,从中而过。
复有佛土,亦值劫末,大火充满。文殊师利从中而过。是火触人,如以坚栴檀涂身卧迦尸衣,柔软和适甚为快乐。坚者,坚硬也。坚硬栴檀香味秾郁。以坚硬秾郁的栴檀香涂身也。
卧迦尸衣。迦尸者,竹名也。当系竹席之属,可卧其上者。人涂香卧上,柔软和适,甚为快乐。彼佛土虽起大火灾,以文殊神力故,是火触人,令生快乐之感。
复有佛土,空无所有。劫末时经过火灾水灾风灾,然后进入空劫。于空劫中,所有尽坏,故空无所有也。文殊师利却能化作梵宫,入于禅定从中而过。梵宫者色 界天也。色界天者,表「有」也。虽是空劫,文殊菩萨却能化现于「有」,入于禅定从中而过。色界天人,悉受禅定之乐也。
此是表明,文殊菩萨虽历坏劫空劫,无所妨碍也。
【复有佛土极为迮狭。其中众生造诸恶业。文殊师利从中而过。皆令休止
而不为恶成觉慧慈。我当得成无上正道。为断众生贪瞋痴故而演说法。
令诸众生得慈三昧。是名菩萨成觉慧慈。】
复有佛土,极为迮狭(窄狭也)。其所以窄狭者,以众生恶业所感故。所以说其中众生,造诸恶业。文殊师利从中而过,皆令停止,不造恶业。而成就觉慧慈。何谓觉慧慈?即菩萨发愿言,我当成就无上佛道。为断众生贪瞋痴,而为说法,令诸众生得慈三昧。若众生得慈三昧者,即便休止,不为恶矣。如是成就众生,是名菩萨成觉慧慈。
【大德须菩提。我于尔时曾见是事。我又独处曾作是念。文殊师利所有神
通。与我神通等无有异。文殊师利知我心已。即便将我游诸佛国。至火
灾土而语我言。汝以神力从是中过。我时尽以神通之力。灭是火已经七
日夜。我及文殊乃过此界。过已复至第二三千大千火灾世界。倍复广大
在中住已。文殊师利而语我言。用谁神力过此世界。我时答言。文殊师
利。用汝神力过是世界。】
大德须菩提!我曾见文殊师利具大神通,如是等事。我又于独处时,作如是念,文殊师利所有神通,与我神通相等而无有异也。
舍利弗作如是念时,于胜计等,实有慢过也。于是文殊师利菩萨便设法折伏其慢心。
文殊师利知我心已,即便将我游诸佛国。至一佛国,适值末劫,国中大火。文殊师利语我言,汝以神力从此中过!于是我尽神力灭火,经七日七夜,我及文殊,方能过此大火国土。
过此国土以后,复至第二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世界亦满中大火。此一世界倍复广大。文殊师利语我言,我们用谁的神力,过此世界呢?
于是我说,文殊师利,这次用汝神力过此世界。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