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P9

  ..续本文上一页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

  心不低不仰。若不低仰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大德

  智灯。是名礼佛。若不自观亦不观他。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不观难不

  观易。不观作不观不作。一体一身。一切佛身等入法身。见于自身同入

  法性。见如不见无近无远。大德智灯。是则名为亲近于佛。若如来所为

  修行问非不修行。不见有法不修行者。见自及法入于修行。所问心定无 

  有散乱。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俱不可得。无所贪者。于三世中求不可得。

  如是三场清净问讯。大德智灯。是则名为问讯于佛。若往来问答不求觅

  过。随顺所问如来印可。大众欢喜不嫉他问。有所问时。令无量众生起

  庄严道乃至道场。大德智灯。是则名为请问于佛。】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清净见佛?文殊师利答言,大德智灯,若见法净,名见佛净。

  有相非佛,无相为佛。有念非佛,无念为佛。故曰佛本是无,清净则有。既然佛本是无,故不可见。若人能见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无生无二,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无相,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平等如如,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横遍竖穷,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如幻,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非相应非不相应,是名见佛;乃至能见一切法清净,是名见佛。

  毕竟空寂,即是无生无二。无生无二,即是无相。无相即是平等如如。平等如如,即是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不可得,即是横遍竖穷。横遍竖穷,即是诸法如幻 。诸法如幻,即是非相应非不相应。非相应非不相应,即一切法清净也。若见一切法清净,即名清净见佛。

  诸法空寂,诸法无生无二,诸法无相,诸法平等如如,诸法无所有不可得,诸法横遍竖穷,诸法如幻,诸法非相应非不相应,乃至诸法清净。是则名为诸法实相。若人能见诸法实相,是名清净见佛。故维摩经云,观身自相,观佛亦然。所谓「自相」者,即实相也。

  故若观诸法清净实相,即是清净见佛也。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礼佛?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若身若心,不低不仰。若不低仰,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大德智灯!是名礼佛。

  若身若心不低不仰。若低若仰,是心有所住。不低不仰是心无所住。若心无住,即是平等而住。若人平等而住,则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便心不为境坏。不为境坏,则心得寂静,行得寂静。身心寂静,便不为后世生死作因缘矣。

  何谓身心寂静?身心寂静者,不起惑不造业也。心不起惑则无贪瞋痴,身不造 业,则无杀盗淫(在家是邪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如是则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即是礼佛也。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亲近佛?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若不自观,亦不观他,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不观难不观易,不观作不观不作,一体一身,一切佛身等入法身。见于自身,同入法性,见如不见,无近无远。大德智灯,是则名为亲近于佛。

  此处所谓观者,是分别见也。若不自观亦不观他,是言于自于他不生分别见也。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是言于佛法僧不生分别见也。不观难不观易,是于难易不生分别见也。不观作不观不作,是于作不作不生分别见也。因为若见诸法有作有起,便成断见。若见诸法不作不起,便成常见。若离于见,便不见作亦不见不作矣。

  一体一身,因为诸法一相,无有分别,故曰一体一身。所谓一体一身者,诸佛众生同一法性身也。故一切诸佛身,平等无二,入于法身。一切众生,与佛同一法性身。故曰见于自身同入法性。

  见如不见。「如」者,不二不异也。意思是说见与不见,不二不异,亦是同入 法性也。

  所谓「见」,即是观自观他,观佛法僧,观难观易,观作观不作。所谓「不见」,即是不自观不观他,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不观难不观易,不观作不观不作。

  因为一切诸法,一体一身一法性故,所以见与不见亦是同入法性,不二不异。故曰无近无远。若谓有近有远,便是二法,非一体一身了。

  大德智灯,是则名为亲近于佛。换句话说,若知与佛同一法身的道理,方是亲近于佛也。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问讯于佛?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若如来所,为修行问,非不修行而问。问讯之时,不见有法是不修行者。见自及法入于修行。所问心定无有散乱,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俱不可得,无所贪着。于三世中求不可得,如是三场清净问讯,大德智灯,是则名为问讯于佛。

  于如来所,若有所问,皆为修行。非为不修行而问。

  经云,菩萨以不二法,修行于道谛。所谓不二者,是不取于相也,心无所住也,不分别人我是非,高下胜负也。远离我人众寿相也,不生贪瞋痴也,不着过去心 ,不着未来心,不着现在心。如是修行,即是不二道。菩萨以此不二道,修于佛法。

  不见有法不修行者下,即分别解说为修行而问也。修行是不二道,故不见少法非不二道。

  见自及法入于修行。自者能也,法者所也。谓见能问之我,及所问之法,悉入于不二道,是为问讯于佛。何故能问之我,所问之法悉不二道呢?因为其所问者之心,寂定而无散乱,寂定不散乱则是不二也。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俱不可得。不可得者,不二也。若有所得,即是有二。如是则能所不二,悉无所得。于是于一切法不贪不着。于过去世不可得无贪着,于未来世不可得无贪着,于现在世不可得无贪着。如是三世心清净问讯,是则名为问讯于佛。三场清净者即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也。问者我也能也,问处人也所也,问讯法者法也。如是三者均不可得,是谓三场清净也。三场清净者,即三轮清净也。

  总而言之,问讯于佛者,应以不二道问讯,应以不可得心问讯,应以无贪着心问讯。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请问于佛?文殊师利回答说:若往来问答,不求觅过。如果互相问答酬对,以平等心,不求觅挑剔对方之过错。随顺义理而问,且蒙如来印可,大众欢喜。何故大众欢喜?大众闻法得益故。不嫉妒瞋恚他之所问。因为有所问答,能令无量众生起庄严道,乃至道场。

  庄严道者有六,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六为菩提行也。乃至道场,佛得菩提成佛处,名道场也。换句话说,凡有所问,不求他过,蒙佛印可,令众欢喜,令众发菩提心,修菩提行,乃至成菩提道。是则名为请问于佛也。

  【时光相如来。赞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应当如是见于如来。

  应如是礼。如是亲近。如是问讯。如是请问。】

  于是光相如来赞叹文殊师利菩萨,善哉善哉!应如是见如来,如是礼,如是亲近,如是问讯,如是请问。文殊菩萨所说,蒙佛印可。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问智灯比丘。大德智灯。云何见佛。云何礼佛。云

  何亲近。云何问讯。云何请问。智灯答云。文殊师利如汝所问非我境界

  。我随音声从他而闻如是所说。】

  童子是纯真之意,故童子亦曰童真。文殊师利童子,反问智灯声闻说,云何见佛,云何礼佛,云何亲近于佛,云何问讯于佛,云何请问于佛?文殊菩萨所以反问者,恐智灯大声闻不惬于心也。

  智灯回答说,文殊师利,如汝所问,非我境界,我等声闻,只能因声闻教,随他音声,闻如是教也。

  声闻乘人,不见法性,无有如实智慧。若见法性,一切法从自性中流出,是故于法可得自在。声闻乘人,只能依他言音而生智慧,不能于自性显现。故曰如汝所问,非我境界。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若不解是。汝云何得心解脱耶。智灯答言。因

  圣谛故心得解脱。】

  修行人破烦恼障,名心得解脱。破所知障,名慧得解脱。智灯声闻,已断见思惑烦恼障破,故曰心得解脱。未破住地无明,故不曰慧解脱。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汝若不解云何见佛,云何礼佛,云何亲近佛,云何问讯于佛,云何请问于佛,那么你是怎么得到心解脱呢?

  智灯言因圣谛故,心得解脱。

  圣谛者,苦谛也,苦集谛也,苦灭谛也,苦灭道谛也。因为苦集二谛是圣者所 断,灭道二谛是圣者所修,故此四谛,又名四圣谛。

  【文殊师利言。云何名圣谛。智灯答言。独修无侣名为圣谛。】

  文殊师利问言,云何名圣谛?智灯答言,独修无侣名为圣谛。独修无侣者,自度也,不虑度他也。

  【又复问言。若独修无侣名为圣谛。云何见平等心得圣解脱。答言文殊。

  我依世谛说非第一义。】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言,如果独修无侣为圣谛者,为何佛说见平等心得圣解脱呢?智灯答言,文殊师利,我依世谛说,非依第一义说也。见平等心得圣解脱者,是依第一义说也。我说独修无侣得圣解脱者,是依世谛说也。智灯无以答对,欲以依世谛说,非依第一义说,而图自救也。彼不知于同一法性中,第一义谛即世谛,世谛即第一义谛。依第一义谛建立世谛,于世谛说有第一义谛也。第一义谛与世谛,一体一身,无二无异也。

  【又问。是世谛者入第一义不。答言文殊。若不入中非第一义。又问智灯

  。汝云何言依世谛说非第一义。若其世谛入第一义即是一谛谓第一义。

  时智灯言。文殊师利初行菩萨闻汝所说则生惊畏。】

  文殊菩萨又问,此世谛者,入第一义谛不?

  须知第一义者,无外无别,不欠不余。故说第一义,一切法无非第一义也。是以文殊问曰,是世谛者,入第一义不?如果世谛外另有第一义,然则第一义有二有别。有二有别,便非第一义了。所以智灯答言,若世谛不入第一义中者,则非第一义了。

  文殊菩萨又问,智灯,那么你如何言,依世谛说,非依第一义说?当知如果世谛入第一义,则世谛与第一义谛,实是一谛。此一谛者,即谓第一义也。

  时智灯言,文殊师利!初行的菩萨,闻汝所说则生惊畏。…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