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P8

  ..续本文上一页界故。】

  文殊师利问,是法界中,有障有碍吗?因为法界无界,故曰一真法界。既然法界无界,焉会有障有碍呢?

  所以须菩提回答说,是法界中无障无碍。无障无碍,方是法界相。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若其法界无障无碍,汝今何故于论说时,有障碍呢?

  须菩提言,因为我已证断,故辩说时有碍。意思是说,我已证断,则有断有不断,是以不获圆融,故论说时,有障碍也。

  若知法界而不证者,则其辩无碍也。此是暗示菩萨辩才无碍也。菩萨知法界无界,无界则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是涅槃也,故法界即涅槃界也。大般若经云,菩萨知法不着法,故菩萨虽知涅槃,而不住涅槃。所以须菩提说, 若知法界而不证者,则其辩无碍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法界之中,有可断耶?法界无界,无有分别,焉有可断?故须菩提回答言,文殊师利,法界无能断与所断也。因为一切法门,悉归法界,无有分别故。

  【文殊师利言。若一切法悉是法界。汝何故说我证于断。须菩提言。声闻

  境界有限齐故说时有断。佛之境界无限量故说无碍无滞。】

  文殊师利言,如果一切法悉是法界,便是无二无分别。无二无分别,便无能所。汝何故说我证于断?如果有能证于断者,当是有能断之我,与所断之法也。

  须菩提言,因为声闻境界有限齐故说时有断。齐与际同,声闻境界有限际也。佛之境界无限量,故演说时,无碍无滞也。

  【文殊师利言。法界有生耶。须菩提言。是法界者无有境界。灭诸境界是

  名法界。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若无境界灭诸境界。汝今何故无境

  界中说法界也。何故说有种种境界。须菩提言。我先不言有碍有滞是声

  闻辩。无碍无滞是菩萨辩也。】

  文殊师利菩萨问言,法界有生吗?须菩提言,是法界无有境界,灭诸境界是名法界。如果法界有境界,可言有生。今法界灭诸境界,无有境界,等同虚空,焉会有生呢?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既然无境界灭诸境界是名法界,那么汝何故于无境界中说法界?何故复于无境界中,说有种种境界?例如须菩提认为有生死,有涅槃,有碍,有不碍,便是于无境界中,分别种种境界也。

  须菩提言,我先前不是说过么,声闻人的辩才,是有碍有滞的。菩萨的辩才,方是无碍无滞的。我是声闻人,当然所说,不够圆融了。这是须菩提,退让以求自保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汝今不得无碍辩耶。如是文殊师利。我得是

  辩。文殊师利言。得无碍辩何故默然。须菩提言。不知一切众生根故辩

  有滞碍。知入一切诸众生根是菩萨辩。是故菩萨说时无碍。】

  无碍辩智,若别论之,小乘人不得。如涅槃经云,声闻缘觉无四无碍智。若通论之,大乘小乘皆可得。不过小乘中,唯利根阿罗汉得,余人不得。须菩提是利根 大阿罗汉,所以彼言,如是文殊师利,我得是辩。

  文殊师利菩萨言,汝既得无碍辩,何故默然不答佛问?须菩提言,不知一切众生根故,辩有滞碍。不知一切众生根性欲,不知一切众生心心所法,所以其辩有滞碍也。

  一切众生行业,约三世讲,为根性欲。如单约过去世言,名之为根。声闻大阿罗汉,推寻过去世,只知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以外之事,便不知了。故须菩提言,不知一切众生根故,辩有滞碍。

  知入一切众生根,是菩萨辩,故菩萨说时无碍。无碍辩有四种,曰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前二种在心曰智,故四无碍辩又名四无碍辩智。后二种在口曰辩。声闻人知见有限齐,故辩说有滞碍。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汝知法界得证辩时。是知境界有碍相耶。不

  也文殊师利。是智境界是无碍相非是碍相文殊师利言。若智境界无有碍

  相。汝何不说而默然乎。】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汝知法界得证辩时,是知境界(应为智境界)有碍相耶?

  大德须菩提!当你悟知法界,得无碍辩智时,此无碍辩智境界,是有碍相吗?

  须菩提言,不也文殊师利!这无碍辩智的境界,是无碍相,非是有碍相。若是有碍相,便不成无碍辩智了。

  于是文殊师利言,若智境界无有碍相,汝何不说而默然乎?既然智境界,无有碍相,你何故默然无以作答呢?

  须知文殊菩萨再三逼拶,非是有意为难须菩提,而是欲令须菩提有所觉悟,回小向大也。

  因为声闻人以心小故,所以智亦小。若能发大心,自然得大智,辩说无碍了。法界无碍,一切无碍,只怪声闻人生心自碍。故曰法界性无性,一切唯心造。声闻人只顾自了,不度众生,于无碍中,自生滞碍。若能心量转大,自然智得无碍。

  所以文殊菩萨再三逼拶,欲须菩提回小向大。只是须菩提始终局执自限,不悟大道。甚至竟自谓「我本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不得无尽无碍辩也。」何故声闻人不发大心呢?因为无上菩提心,实不易发也。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发无 上菩提心,尽此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是世尊舍身命处。今人不知,往往轻言是发大心人,因而卑视声闻圣人,诚属不自量耳。

  【是时须菩提。语大德舍利弗。佛常称为智慧第一。汝今可问彼当答汝。

  舍利弗言。汝今可说。我欲从汝及文殊师利听闻于法。须菩提言。我今

  不说。何以故。我曾见是文殊师利游诸佛土。百千万亿佛前说法。令诸

  声闻悉皆默然。我今何能于文殊师利前敢有所说。】

  须菩提既已无言对答,于是向舍利弗言,佛常称叹汝智慧第一,汝今可问,彼当答汝。

  菩萨众中,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第一。声闻众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所以须菩提请舍利弗问文殊菩萨。汝今可问文殊菩萨,彼当答汝。

  舍利弗言,须菩提!你现在可继续说法,我正想从汝与文殊师利谈论中,听闻于法也。

  须菩提言,我今不说。我不想说了,因为文殊师利辩才无碍,我不堪问答也。

  何以故?我曾见是文殊师利游诸佛土,曾于百千万亿佛前说法。令一切诸佛土 的声闻,悉皆默然,无以作答。我今怎能于文殊师利前,敢有所说呢?以下须菩提便叙述,与文殊师利游诸佛土时,所见的情形。

  【大德舍利弗。东方有国名曰端严。彼中有佛。号曰光相如来应正遍觉。

  今现说法。有大声闻名曰智灯。智慧第一。】

  须菩提叙述,与文殊菩萨游东方佛土事。东方端严国光相如来应正遍觉,今现说法。言是现在佛也,现在正在说法。有大声闻,即大阿罗汉也。名曰智灯,智慧第一。

  【时彼如来入于寂定。是智灯大声闻即至梵世。以大音声而演说法。声遍

  三千大千世界。我随文殊至彼世界。及无量菩萨百千天子侍从文殊。为

  听法故。时文殊师利。住光音天发大音声。遍闻三千大千世界。时彼智

  灯大声闻。闻如是大声不能堪忍。从上坠落其心惊怖身毛皆。即便往

  诣光相佛所。到已顶礼佛足繞三匝已。合掌向佛问于是事。世尊。谁作

  如是可畏音声。我闻是音不能堪忍。从上坠下如旋岚风吹于小鸟。时彼

  佛告智灯比丘。有不退菩萨。名文殊师利。现大神通来至此土。为欲见

  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住光音天发大音声。是声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

  一切魔宫皆悉隐蔽。时智灯声闻白光相佛。愿欲见是文殊师利大善丈夫

  。于时彼佛光相如来。即为文殊师利现相。令文殊师利与菩萨众诸天眷

  属来至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繞三匝。化作莲华师子座已坐一面。】

  时彼光相如来入于寂定,是智灯大声闻即至梵世,梵世者,色界十八梵天也。以大音声演说法,声遍三千大千世界。彼声闻如是说法,实有自负之意,故文殊菩萨折伏之。

  我随文殊至彼世界,及无量菩萨百千天子侍从文殊,都是为了听法的缘故。

  时文殊师利住光音天。光音天是二禅最上一天。光音天绝诸音声,天人欲说话时,从口放光而为语言,故名光音。文殊师利特至此天发大音声,神通诚不可思议也。

  文殊亦发大音声,遍闻三千大千世界。时智灯大声闻,闻声不能堪忍。竟从上坠下,其心惊怖,身毛皆竖。此是文殊菩萨欲折其我慢也。因为菩萨说法,须请佛听许,否则即有慢过。今此智灯大声闻,于佛入定时,擅自升天出大音声说法,实 怀慢意也。

  智灯便去到光相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合掌向佛问于是事。世尊!是谁发此可畏的大音声,令我从高坠下,如旋岚大风吹小鸟一般。

  佛告智灯比丘,有不退菩萨,名文殊师利,现大神通来至此土。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但此处所言不退者,是佛方便宣说。因为文殊菩萨,实非不退菩萨。彼早已成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为助世尊弘化故,权现菩萨身耳。

  为欲见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此表来此世界,旨在供养恭敬赞叹于佛而来,非为与智灯争胜而来也。

  住光音天发大音声,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一切魔宫皆悉隐蔽。一切魔宫之音声,如男声女声、天乐声等,皆被此大音声之所隐蔽。

  一切魔宫,指欲界第六天,及色究竟天之魔宫。因为既云声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故知色究竟天,亦被大声之所隐蔽。是故令智灯声闻,自上坠下。

  时智灯声闻,欲见文殊师利大善丈夫。于是光相如来,令文殊现相,与菩萨众 诸天眷属来至佛所。顶礼绕佛以后,化作莲华师子座,坐一面。

  【时智灯大声闻。问文殊师利。汝为何利来至此土。尔时文殊师利童子。

  语大德智灯。我今为见光相如来礼敬亲近问讯请法故来至此。】

  时智灯大声闻,问文殊师利,汝为何利益来至此土?文殊师利言,我今为见光相如来,礼敬亲近问讯请法故,来至于此。须知见佛礼敬亲近问讯请法,乃无上大利益也。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清净见佛。云何礼佛。云何亲近。云何

  问讯。云何请问。…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