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P8

  ..續本文上一頁界故。】

  文殊師利問,是法界中,有障有礙嗎?因爲法界無界,故曰一真法界。既然法界無界,焉會有障有礙呢?

  所以須菩提回答說,是法界中無障無礙。無障無礙,方是法界相。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若其法界無障無礙,汝今何故于論說時,有障礙呢?

  須菩提言,因爲我已證斷,故辯說時有礙。意思是說,我已證斷,則有斷有不斷,是以不獲圓融,故論說時,有障礙也。

  若知法界而不證者,則其辯無礙也。此是暗示菩薩辯才無礙也。菩薩知法界無界,無界則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是涅槃也,故法界即涅槃界也。大般若經雲,菩薩知法不著法,故菩薩雖知涅槃,而不住涅槃。所以須菩提說, 若知法界而不證者,則其辯無礙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法界之中,有可斷耶?法界無界,無有分別,焉有可斷?故須菩提回答言,文殊師利,法界無能斷與所斷也。因爲一切法門,悉歸法界,無有分別故。

  【文殊師利言。若一切法悉是法界。汝何故說我證于斷。須菩提言。聲聞

  境界有限齊故說時有斷。佛之境界無限量故說無礙無滯。】

  文殊師利言,如果一切法悉是法界,便是無二無分別。無二無分別,便無能所。汝何故說我證于斷?如果有能證于斷者,當是有能斷之我,與所斷之法也。

  須菩提言,因爲聲聞境界有限齊故說時有斷。齊與際同,聲聞境界有限際也。佛之境界無限量,故演說時,無礙無滯也。

  【文殊師利言。法界有生耶。須菩提言。是法界者無有境界。滅諸境界是

  名法界。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若無境界滅諸境界。汝今何故無境

  界中說法界也。何故說有種種境界。須菩提言。我先不言有礙有滯是聲

  聞辯。無礙無滯是菩薩辯也。】

  文殊師利菩薩問言,法界有生嗎?須菩提言,是法界無有境界,滅諸境界是名法界。如果法界有境界,可言有生。今法界滅諸境界,無有境界,等同虛空,焉會有生呢?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既然無境界滅諸境界是名法界,那麼汝何故于無境界中說法界?何故複于無境界中,說有種種境界?例如須菩提認爲有生死,有涅槃,有礙,有不礙,便是于無境界中,分別種種境界也。

  須菩提言,我先前不是說過麼,聲聞人的辯才,是有礙有滯的。菩薩的辯才,方是無礙無滯的。我是聲聞人,當然所說,不夠圓融了。這是須菩提,退讓以求自保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汝今不得無礙辯耶。如是文殊師利。我得是

  辯。文殊師利言。得無礙辯何故默然。須菩提言。不知一切衆生根故辯

  有滯礙。知入一切諸衆生根是菩薩辯。是故菩薩說時無礙。】

  無礙辯智,若別論之,小乘人不得。如涅槃經雲,聲聞緣覺無四無礙智。若通論之,大乘小乘皆可得。不過小乘中,唯利根阿羅漢得,余人不得。須菩提是利根 大阿羅漢,所以彼言,如是文殊師利,我得是辯。

  文殊師利菩薩言,汝既得無礙辯,何故默然不答佛問?須菩提言,不知一切衆生根故,辯有滯礙。不知一切衆生根性欲,不知一切衆生心心所法,所以其辯有滯礙也。

  一切衆生行業,約叁世講,爲根性欲。如單約過去世言,名之爲根。聲聞大阿羅漢,推尋過去世,只知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以外之事,便不知了。故須菩提言,不知一切衆生根故,辯有滯礙。

  知入一切衆生根,是菩薩辯,故菩薩說時無礙。無礙辯有四種,曰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前二種在心曰智,故四無礙辯又名四無礙辯智。後二種在口曰辯。聲聞人知見有限齊,故辯說有滯礙。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汝知法界得證辯時。是知境界有礙相耶。不

  也文殊師利。是智境界是無礙相非是礙相文殊師利言。若智境界無有礙

  相。汝何不說而默然乎。】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汝知法界得證辯時,是知境界(應爲智境界)有礙相耶?

  大德須菩提!當你悟知法界,得無礙辯智時,此無礙辯智境界,是有礙相嗎?

  須菩提言,不也文殊師利!這無礙辯智的境界,是無礙相,非是有礙相。若是有礙相,便不成無礙辯智了。

  于是文殊師利言,若智境界無有礙相,汝何不說而默然乎?既然智境界,無有礙相,你何故默然無以作答呢?

  須知文殊菩薩再叁逼拶,非是有意爲難須菩提,而是欲令須菩提有所覺悟,回小向大也。

  因爲聲聞人以心小故,所以智亦小。若能發大心,自然得大智,辯說無礙了。法界無礙,一切無礙,只怪聲聞人生心自礙。故曰法界性無性,一切唯心造。聲聞人只顧自了,不度衆生,于無礙中,自生滯礙。若能心量轉大,自然智得無礙。

  所以文殊菩薩再叁逼拶,欲須菩提回小向大。只是須菩提始終局執自限,不悟大道。甚至竟自謂「我本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不得無盡無礙辯也。」何故聲聞人不發大心呢?因爲無上菩提心,實不易發也。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來,發無 上菩提心,盡此叁千大千世界,無處不是世尊舍身命處。今人不知,往往輕言是發大心人,因而卑視聲聞聖人,誠屬不自量耳。

  【是時須菩提。語大德舍利弗。佛常稱爲智慧第一。汝今可問彼當答汝。

  舍利弗言。汝今可說。我欲從汝及文殊師利聽聞于法。須菩提言。我今

  不說。何以故。我曾見是文殊師利遊諸佛土。百千萬億佛前說法。令諸

  聲聞悉皆默然。我今何能于文殊師利前敢有所說。】

  須菩提既已無言對答,于是向舍利弗言,佛常稱歎汝智慧第一,汝今可問,彼當答汝。

  菩薩衆中,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聲聞衆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所以須菩提請舍利弗問文殊菩薩。汝今可問文殊菩薩,彼當答汝。

  舍利弗言,須菩提!你現在可繼續說法,我正想從汝與文殊師利談論中,聽聞于法也。

  須菩提言,我今不說。我不想說了,因爲文殊師利辯才無礙,我不堪問答也。

  何以故?我曾見是文殊師利遊諸佛土,曾于百千萬億佛前說法。令一切諸佛土 的聲聞,悉皆默然,無以作答。我今怎能于文殊師利前,敢有所說呢?以下須菩提便敘述,與文殊師利遊諸佛土時,所見的情形。

  【大德舍利弗。東方有國名曰端嚴。彼中有佛。號曰光相如來應正遍覺。

  今現說法。有大聲聞名曰智燈。智慧第一。】

  須菩提敘述,與文殊菩薩遊東方佛土事。東方端嚴國光相如來應正遍覺,今現說法。言是現在佛也,現在正在說法。有大聲聞,即大阿羅漢也。名曰智燈,智慧第一。

  【時彼如來入于寂定。是智燈大聲聞即至梵世。以大音聲而演說法。聲遍

  叁千大千世界。我隨文殊至彼世界。及無量菩薩百千天子侍從文殊。爲

  聽法故。時文殊師利。住光音天發大音聲。遍聞叁千大千世界。時彼智

  燈大聲聞。聞如是大聲不能堪忍。從上墜落其心驚怖身毛皆。即便往

  詣光相佛所。到已頂禮佛足繞叁匝已。合掌向佛問于是事。世尊。誰作

  如是可畏音聲。我聞是音不能堪忍。從上墜下如旋岚風吹于小鳥。時彼

  佛告智燈比丘。有不退菩薩。名文殊師利。現大神通來至此土。爲欲見

  我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住光音天發大音聲。是聲遍叁千大千佛之世界。

  一切魔宮皆悉隱蔽。時智燈聲聞白光相佛。願欲見是文殊師利大善丈夫

  。于時彼佛光相如來。即爲文殊師利現相。令文殊師利與菩薩衆諸天眷

  屬來至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右繞叁匝。化作蓮華師子座已坐一面。】

  時彼光相如來入于寂定,是智燈大聲聞即至梵世,梵世者,色界十八梵天也。以大音聲演說法,聲遍叁千大千世界。彼聲聞如是說法,實有自負之意,故文殊菩薩折伏之。

  我隨文殊至彼世界,及無量菩薩百千天子侍從文殊,都是爲了聽法的緣故。

  時文殊師利住光音天。光音天是二禅最上一天。光音天絕諸音聲,天人欲說話時,從口放光而爲語言,故名光音。文殊師利特至此天發大音聲,神通誠不可思議也。

  文殊亦發大音聲,遍聞叁千大千世界。時智燈大聲聞,聞聲不能堪忍。竟從上墜下,其心驚怖,身毛皆豎。此是文殊菩薩欲折其我慢也。因爲菩薩說法,須請佛聽許,否則即有慢過。今此智燈大聲聞,于佛入定時,擅自升天出大音聲說法,實 懷慢意也。

  智燈便去到光相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右繞叁匝,合掌向佛問于是事。世尊!是誰發此可畏的大音聲,令我從高墜下,如旋岚大風吹小鳥一般。

  佛告智燈比丘,有不退菩薩,名文殊師利,現大神通來至此土。不退有叁,一位不退,二行不退,叁念不退。但此處所言不退者,是佛方便宣說。因爲文殊菩薩,實非不退菩薩。彼早已成佛,號龍種上尊王如來。爲助世尊弘化故,權現菩薩身耳。

  爲欲見我,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此表來此世界,旨在供養恭敬贊歎于佛而來,非爲與智燈爭勝而來也。

  住光音天發大音聲,遍叁千大千佛之世界,一切魔宮皆悉隱蔽。一切魔宮之音聲,如男聲女聲、天樂聲等,皆被此大音聲之所隱蔽。

  一切魔宮,指欲界第六天,及色究竟天之魔宮。因爲既雲聲遍叁千大千佛之世界,故知色究竟天,亦被大聲之所隱蔽。是故令智燈聲聞,自上墜下。

  時智燈聲聞,欲見文殊師利大善丈夫。于是光相如來,令文殊現相,與菩薩衆 諸天眷屬來至佛所。頂禮繞佛以後,化作蓮華師子座,坐一面。

  【時智燈大聲聞。問文殊師利。汝爲何利來至此土。爾時文殊師利童子。

  語大德智燈。我今爲見光相如來禮敬親近問訊請法故來至此。】

  時智燈大聲聞,問文殊師利,汝爲何利益來至此土?文殊師利言,我今爲見光相如來,禮敬親近問訊請法故,來至于此。須知見佛禮敬親近問訊請法,乃無上大利益也。

  【智燈問言。文殊師利。雲何名爲清淨見佛。雲何禮佛。雲何親近。雲何

  問訊。雲何請問。…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