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P7

  ..续本文上一页由有大海阎浮提人有诸珍宝。如是文殊师利。由菩萨故。令

  诸声闻缘觉充足解脱法宝。】

  文显易明。

  【文殊师利。一切诸色皆依四大。如是文殊师利。菩萨所有一切诸法。为

  诸众生住解脱依。】

  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大者能造一切色,故曰一切诸色皆依四大。

  菩萨所有一切诸法,能为众生作解脱依。换句话说,菩萨所有一切诸法,众生能依之得解脱也。

  【文殊师利。如山险处生大药树。不能利益诸多人众。如是文殊师利。若

  从声闻法调伏者。不能利益一切众生。】

  药树虽能医众生病,然生于山险之处,人不易得之,便不能利益诸多人众。用以譬喻声闻,虽自得解脱,但不欲度众,只顾自了,犹药树生于险处,不能利益诸多人众也。

  经云,譬如有人,暗夜持炬得返家门。彼不欲将炬转授他人照明,却以脚踏熄,回家安息。此即声闻人,自得解脱,不兴慈悲度人,只为自了也。

  【文殊师利。如大城中生大药树利益多人。如是文殊师利。菩萨从于大慈

  大悲中出生已。不舍一切智宝之心。能多利益一切众生。】

  此是以药树喻菩萨。譬喻药树生大城中,能利益多数人也。

  菩萨从于大慈大悲出生世间,犹如药树生于城中能利益多人也。不舍一切智宝 之心,虽入生死,而不舍一切智心。不失萨婆若智也。此言菩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菩萨虽得一切种智,却能不舍一切,随缘而度生。虽入三界随缘度生,却又不失一切种智。

  【文殊师利。如暴雨水势不久流。如是文殊师利。声闻说法势不久住。文

  殊师利。如春水流便得经久。如是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得久住世。】

  此喻声闻法不能久住,以不能弘传故。菩萨法可以久住于世,以菩萨法弘传益世,如无尽灯故。

  【文殊师利。如雪山树虽复斫截不久还生。如是文殊师利。如来施作诸佛

  事已便入涅槃。三宝之种而不断绝。】

  以菩萨持无尽灯法门故,所以佛灭后,三宝之种,赖菩萨弘传,得以不绝。

  【尔时大德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今乃演说菩萨所有无量无边诸法功

  德真实功德。世尊倍复希有。菩萨闻是真实功德无喜无高。佛言须菩提

  。诸菩萨根本自净故。闻诸功德不喜不高。】

  佛赞文殊师利菩萨已,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实为希有,今演说菩萨无量无边功德,及真实功德。倍复希有,即犹言尤其希有也。尤其希有者,菩萨闻此真实功德,无有欢喜,不生自高也。

  佛言须菩提,菩萨根,本自净,言菩萨自性清净也。以菩萨心自性清净,所以不生自高。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根本自净。佛言须菩提。无我根净。无众生

  根净。无命根净。无丈夫根净。无人根净。无身见根净。无无明有爱根

  净。无我我所根净。】

  须菩提问,云何菩萨根本自净?云何菩萨心,自性清净呢?

  佛回答无我则根净,无人则根净,无命则根净……。所谓无我,无众生等,总言之,菩萨不取相则心清净也。心生一切法,故名之曰根,根者,能生义也。

  易言之则为;菩萨无我相则心根净。无众生相则心根净。乃至菩萨无命者相(即无寿命相也)、无丈夫相、无人相、无身见相、无无明、有、爱相,则心根净。无我及我所相,则心根净。

  何为身见?众生由「执我」故,堕五受阴,受诸后有身心。例如人道众生,则执人身为我。甚至男人执男人身为我,女人执女人身为我。如果人死后堕入鬼道,便又执鬼身是我。由鬼道落入畜生道,便又执畜生身是我。于是我执不断,妄执六道为「我」身心。由执着身见故,随六道而流转。若能破除身见,便能见生死边。若能见生死边,不久便可舍五受阴也。所以若破身见,即是见道。所以即得心根清净。

  无无明有爱者,是言无烦恼业,即得心根净也。具足来说,无明爱取为烦恼,行与有为业。

  我我所者,执着身见,便是执着我。执着属于我的依报,便是我所。总而言之,此皆取相也。

  【须菩提言。世尊。何谓为净。佛言须菩提。无缚无解。是名为净。无生

  无灭无去无来。是名为净。无妄想无分别。无高无下。无作无不作。无

  暗无明。无恼无不恼。无缚无解。无生死无涅槃。是名为净。】

  须菩提请问佛,何谓为净?既曰根净,究竟怎样是净呢?佛的意思,空为净,无相为净,无作为净。以下便分别解说。

  佛言无缚无解,是名为净。毕竟空中无缚无解,根本自性净故。既然根本清净,毕竟空无,故说为「净」者,只是假名,非是有净可得。故曰是「名」为净。

  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是名为净。有生就是来,有灭就是去。若人取相,便见生灭来去。若不取着于相,便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来,不见去。离一切诸见,是名为净。

  无妄想无分别,无高无下,无作无不作,无暗无明,无恼无不恼,无缚无解,无生死无涅槃,是名为净。

  妄想是分别名相而生者。本来诸法寂灭相,而众生妄取着相,复因相立名。分别名相,乃生妄想。若无妄想,便证本来清净矣。

  无高无下。若能不妄想分别,便可等视诸法,不见有高有下了。如常不轻菩萨,礼敬一切众生,曰汝等皆当成佛,我不敢轻慢于汝。纵视地狱众生,皆当视同如佛。若不见有高有下,是名为净。

  「作」是因缘起,故无作亦曰无起。法若因缘起,便知此法性空。法若不性空,便不应借因缘而起。性空即是因缘起,因缘起即是性空。因缘起即是性空故,所 以不得谓有作。性空即是因缘起故,所以不得谓无作,故曰无作无不作,是名为净。

  无暗无明。所以谓暗谓明者,皆取相之谓也。若不取相,则无暗无明。如是则名为净。

  无恼无不恼。毕竟空中本无有恼,如果有恼不为毕竟空。热恼既无,当然亦无不热恼。如果有「不热恼」,依然不为毕竟空也。故无恼无不恼,是名为净。

  无缚无解,无生死无涅槃,是名为净。前面已经讲过无缚无解是名为净,云何此处无缚无解又重出呢?原来此处是说无生死无涅槃,而生死即是缚,涅槃即是解。故曰无缚无解,无生死无涅槃,是名为净。

  【须菩提言。世尊。若无生死无涅槃者。云何名净。佛言须菩提。是净无

  忆想生死及与涅槃。亦无染着。须菩提。犹如有言净于虚空。实无所除

  令虚空净。如是须菩提。所言净者实无有法。名之为净。若有闻是而不

  惊怖。名之为净。】

  生死曰秽,除生死入涅槃名净。若无生死无涅槃,云何为净呢?所以须菩提以 此问佛。

  佛言须菩提!是净无忆想生死及与涅槃,亦无染着。忆想者,忆念取相也。所谓净者,于生死于涅槃,无忆念亦不取相。同时不染不着,不为生死涅槃而动其心。这样便是净了。

  佛继续解释说,犹如有言净于虚空。例如有人言,清净如虚空。其实虚空无净无不净,实无有所除令虚空清净。因为虚空无增无减故。

  如是须菩提!所言净者,实无有法,名之为净。如同净虚空一样,一切法皆如虚空,皆无所有也。故实无有法名之为净。

  若有闻是而不惊怖,名之为净。闻如是法而不惊怖者,是不取相者也,故名之为净。

  【须菩提。汝今净不。须菩提言。世尊。我净以无垢故。佛言须菩提。若

  无有垢为何所净。须菩提言。世尊。法性清净我已知之。佛言。须菩提

  。汝今能知法界性耶。须菩提言。世尊。若离法界有余法者可知法界。

  无有法界能知法界。佛语须菩提。无有一法离于法界谁知法界。时须菩

  提默然不答。】

  佛问须菩提,汝今净不?佛上来所谓净者,是不忆念取相于生死涅槃,亦不染着心动不随境转,除此以外,实无有法名之为净。闻如是法而不惊怖者,是名为净。须菩提!汝忆念取相于生死涅槃不?汝染着心动随境转不?汝闻此法惊怖不?

  须菩提言,世尊!我净以无垢故。小乘人以有结使可除,有真如可净,如此正是忆念取相。所以须菩提答,我是以除去诸垢为净也。

  佛言须菩提!若无有垢,为何所净?若有垢时,可曰除垢为净。若无有垢,怎可说除垢为净呢?犹如言,有无明可谓无明尽,若无无明,怎可说无明尽呢?

  须菩提言,世尊!我以除垢法门,已证知法性清净矣。此是须菩提以自之所得证之。

  佛问曰,须菩提!汝今能证知法界性耶?须菩提!汝今能以除垢法门,证知法界性吗?

  须菩提于声闻人中解空第一,已深具大乘根机。知法界一界,一界不知一界。故回答说,若离法界有余法者,可言知于法界。今法界一界,法界外更无余法,所 以无有余法,能知法界也。

  既然如此,则须菩提所言「法性清净,我已知之」便前后语意不合了。所以佛言,既然无有一法离于法界,那么谁知法界呢?时须菩提默然不答。须菩提理屈词穷,无以作答也。

  【尔时文殊师利语须菩提。大德。汝今何故不答如来。须菩提言。以我本

  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何以故。以我本不修习无尽无碍辩故。

  如是无尽无碍辩者是菩萨有。有碍有尽是声闻有。】

  当时文殊师利菩萨问须菩提言,大德须菩提!汝何故不回答如来的话呢?

  须菩提言,因为我本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换句话说,因为我本不修大乘法故,所以不能作答。何以故下,是解说不修大乘法,所以不具无碍辩。因为我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修习无尽无碍辩故,所以不能回答。无尽无碍辩,是菩萨所具有的,有尽有碍辩是声闻所具有的。

  【文殊师利语须菩提。是法界中有障有碍耶。须菩提言。是法界中无障无

  碍。无障无碍是法界相。文殊师利言。大德。若其法界无障无碍。汝今

  何故说时有碍。须菩提言。文殊师利。我已证断故辩有碍。若知法界而

  不证者则辩无碍。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法界之中有可断耶。须菩

  提言。文殊师利。而是法界无能断者。一切法门悉法…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