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P7

  ..續本文上一頁由有大海閻浮提人有諸珍寶。如是文殊師利。由菩薩故。令

  諸聲聞緣覺充足解脫法寶。】

  文顯易明。

  【文殊師利。一切諸色皆依四大。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所有一切諸法。爲

  諸衆生住解脫依。】

  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此四大者能造一切色,故曰一切諸色皆依四大。

  菩薩所有一切諸法,能爲衆生作解脫依。換句話說,菩薩所有一切諸法,衆生能依之得解脫也。

  【文殊師利。如山險處生大藥樹。不能利益諸多人衆。如是文殊師利。若

  從聲聞法調伏者。不能利益一切衆生。】

  藥樹雖能醫衆生病,然生于山險之處,人不易得之,便不能利益諸多人衆。用以譬喻聲聞,雖自得解脫,但不欲度衆,只顧自了,猶藥樹生于險處,不能利益諸多人衆也。

  經雲,譬如有人,暗夜持炬得返家門。彼不欲將炬轉授他人照明,卻以腳踏熄,回家安息。此即聲聞人,自得解脫,不興慈悲度人,只爲自了也。

  【文殊師利。如大城中生大藥樹利益多人。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從于大慈

  大悲中出生已。不舍一切智寶之心。能多利益一切衆生。】

  此是以藥樹喻菩薩。譬喻藥樹生大城中,能利益多數人也。

  菩薩從于大慈大悲出生世間,猶如藥樹生于城中能利益多人也。不舍一切智寶 之心,雖入生死,而不舍一切智心。不失薩婆若智也。此言菩薩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也。菩薩雖得一切種智,卻能不舍一切,隨緣而度生。雖入叁界隨緣度生,卻又不失一切種智。

  【文殊師利。如暴雨水勢不久流。如是文殊師利。聲聞說法勢不久住。文

  殊師利。如春水流便得經久。如是文殊師利。菩薩說法得久住世。】

  此喻聲聞法不能久住,以不能弘傳故。菩薩法可以久住于世,以菩薩法弘傳益世,如無盡燈故。

  【文殊師利。如雪山樹雖複斫截不久還生。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施作諸佛

  事已便入涅槃。叁寶之種而不斷絕。】

  以菩薩持無盡燈法門故,所以佛滅後,叁寶之種,賴菩薩弘傳,得以不絕。

  【爾時大德須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今乃演說菩薩所有無量無邊諸法功

  德真實功德。世尊倍複希有。菩薩聞是真實功德無喜無高。佛言須菩提

  。諸菩薩根本自淨故。聞諸功德不喜不高。】

  佛贊文殊師利菩薩已,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實爲希有,今演說菩薩無量無邊功德,及真實功德。倍複希有,即猶言尤其希有也。尤其希有者,菩薩聞此真實功德,無有歡喜,不生自高也。

  佛言須菩提,菩薩根,本自淨,言菩薩自性清淨也。以菩薩心自性清淨,所以不生自高。

  【須菩提言。世尊。雲何菩薩根本自淨。佛言須菩提。無我根淨。無衆生

  根淨。無命根淨。無丈夫根淨。無人根淨。無身見根淨。無無明有愛根

  淨。無我我所根淨。】

  須菩提問,雲何菩薩根本自淨?雲何菩薩心,自性清淨呢?

  佛回答無我則根淨,無人則根淨,無命則根淨……。所謂無我,無衆生等,總言之,菩薩不取相則心清淨也。心生一切法,故名之曰根,根者,能生義也。

  易言之則爲;菩薩無我相則心根淨。無衆生相則心根淨。乃至菩薩無命者相(即無壽命相也)、無丈夫相、無人相、無身見相、無無明、有、愛相,則心根淨。無我及我所相,則心根淨。

  何爲身見?衆生由「執我」故,墮五受陰,受諸後有身心。例如人道衆生,則執人身爲我。甚至男人執男人身爲我,女人執女人身爲我。如果人死後墮入鬼道,便又執鬼身是我。由鬼道落入畜生道,便又執畜生身是我。于是我執不斷,妄執六道爲「我」身心。由執著身見故,隨六道而流轉。若能破除身見,便能見生死邊。若能見生死邊,不久便可舍五受陰也。所以若破身見,即是見道。所以即得心根清淨。

  無無明有愛者,是言無煩惱業,即得心根淨也。具足來說,無明愛取爲煩惱,行與有爲業。

  我我所者,執著身見,便是執著我。執著屬于我的依報,便是我所。總而言之,此皆取相也。

  【須菩提言。世尊。何謂爲淨。佛言須菩提。無縛無解。是名爲淨。無生

  無滅無去無來。是名爲淨。無妄想無分別。無高無下。無作無不作。無

  暗無明。無惱無不惱。無縛無解。無生死無涅槃。是名爲淨。】

  須菩提請問佛,何謂爲淨?既曰根淨,究竟怎樣是淨呢?佛的意思,空爲淨,無相爲淨,無作爲淨。以下便分別解說。

  佛言無縛無解,是名爲淨。畢竟空中無縛無解,根本自性淨故。既然根本清淨,畢竟空無,故說爲「淨」者,只是假名,非是有淨可得。故曰是「名」爲淨。

  無生無滅,無來無去,是名爲淨。有生就是來,有滅就是去。若人取相,便見生滅來去。若不取著于相,便不見生,不見滅,不見來,不見去。離一切諸見,是名爲淨。

  無妄想無分別,無高無下,無作無不作,無暗無明,無惱無不惱,無縛無解,無生死無涅槃,是名爲淨。

  妄想是分別名相而生者。本來諸法寂滅相,而衆生妄取著相,複因相立名。分別名相,乃生妄想。若無妄想,便證本來清淨矣。

  無高無下。若能不妄想分別,便可等視諸法,不見有高有下了。如常不輕菩薩,禮敬一切衆生,曰汝等皆當成佛,我不敢輕慢于汝。縱視地獄衆生,皆當視同如佛。若不見有高有下,是名爲淨。

  「作」是因緣起,故無作亦曰無起。法若因緣起,便知此法性空。法若不性空,便不應借因緣而起。性空即是因緣起,因緣起即是性空。因緣起即是性空故,所 以不得謂有作。性空即是因緣起故,所以不得謂無作,故曰無作無不作,是名爲淨。

  無暗無明。所以謂暗謂明者,皆取相之謂也。若不取相,則無暗無明。如是則名爲淨。

  無惱無不惱。畢竟空中本無有惱,如果有惱不爲畢竟空。熱惱既無,當然亦無不熱惱。如果有「不熱惱」,依然不爲畢竟空也。故無惱無不惱,是名爲淨。

  無縛無解,無生死無涅槃,是名爲淨。前面已經講過無縛無解是名爲淨,雲何此處無縛無解又重出呢?原來此處是說無生死無涅槃,而生死即是縛,涅槃即是解。故曰無縛無解,無生死無涅槃,是名爲淨。

  【須菩提言。世尊。若無生死無涅槃者。雲何名淨。佛言須菩提。是淨無

  憶想生死及與涅槃。亦無染著。須菩提。猶如有言淨于虛空。實無所除

  令虛空淨。如是須菩提。所言淨者實無有法。名之爲淨。若有聞是而不

  驚怖。名之爲淨。】

  生死曰穢,除生死入涅槃名淨。若無生死無涅槃,雲何爲淨呢?所以須菩提以 此問佛。

  佛言須菩提!是淨無憶想生死及與涅槃,亦無染著。憶想者,憶念取相也。所謂淨者,于生死于涅槃,無憶念亦不取相。同時不染不著,不爲生死涅槃而動其心。這樣便是淨了。

  佛繼續解釋說,猶如有言淨于虛空。例如有人言,清淨如虛空。其實虛空無淨無不淨,實無有所除令虛空清淨。因爲虛空無增無減故。

  如是須菩提!所言淨者,實無有法,名之爲淨。如同淨虛空一樣,一切法皆如虛空,皆無所有也。故實無有法名之爲淨。

  若有聞是而不驚怖,名之爲淨。聞如是法而不驚怖者,是不取相者也,故名之爲淨。

  【須菩提。汝今淨不。須菩提言。世尊。我淨以無垢故。佛言須菩提。若

  無有垢爲何所淨。須菩提言。世尊。法性清淨我已知之。佛言。須菩提

  。汝今能知法界性耶。須菩提言。世尊。若離法界有余法者可知法界。

  無有法界能知法界。佛語須菩提。無有一法離于法界誰知法界。時須菩

  提默然不答。】

  佛問須菩提,汝今淨不?佛上來所謂淨者,是不憶念取相于生死涅槃,亦不染著心動不隨境轉,除此以外,實無有法名之爲淨。聞如是法而不驚怖者,是名爲淨。須菩提!汝憶念取相于生死涅槃不?汝染著心動隨境轉不?汝聞此法驚怖不?

  須菩提言,世尊!我淨以無垢故。小乘人以有結使可除,有真如可淨,如此正是憶念取相。所以須菩提答,我是以除去諸垢爲淨也。

  佛言須菩提!若無有垢,爲何所淨?若有垢時,可曰除垢爲淨。若無有垢,怎可說除垢爲淨呢?猶如言,有無明可謂無明盡,若無無明,怎可說無明盡呢?

  須菩提言,世尊!我以除垢法門,已證知法性清淨矣。此是須菩提以自之所得證之。

  佛問曰,須菩提!汝今能證知法界性耶?須菩提!汝今能以除垢法門,證知法界性嗎?

  須菩提于聲聞人中解空第一,已深具大乘根機。知法界一界,一界不知一界。故回答說,若離法界有余法者,可言知于法界。今法界一界,法界外更無余法,所 以無有余法,能知法界也。

  既然如此,則須菩提所言「法性清淨,我已知之」便前後語意不合了。所以佛言,既然無有一法離于法界,那麼誰知法界呢?時須菩提默然不答。須菩提理屈詞窮,無以作答也。

  【爾時文殊師利語須菩提。大德。汝今何故不答如來。須菩提言。以我本

  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何以故。以我本不修習無盡無礙辯故。

  如是無盡無礙辯者是菩薩有。有礙有盡是聲聞有。】

  當時文殊師利菩薩問須菩提言,大德須菩提!汝何故不回答如來的話呢?

  須菩提言,因爲我本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換句話說,因爲我本不修大乘法故,所以不能作答。何以故下,是解說不修大乘法,所以不具無礙辯。因爲我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修習無盡無礙辯故,所以不能回答。無盡無礙辯,是菩薩所具有的,有盡有礙辯是聲聞所具有的。

  【文殊師利語須菩提。是法界中有障有礙耶。須菩提言。是法界中無障無

  礙。無障無礙是法界相。文殊師利言。大德。若其法界無障無礙。汝今

  何故說時有礙。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我已證斷故辯有礙。若知法界而

  不證者則辯無礙。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法界之中有可斷耶。須菩

  提言。文殊師利。而是法界無能斷者。一切法門悉法…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