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願。滿足無上菩提之願也。
【複有四事學。一曰不舍道意。二曰等于一切。叁曰求度無極。四曰護無
數諸佛法使不斷絕。是爲四。】
複有四事,應當學。一曰不舍道意。不舍道意者,不舍菩提心也。
二曰等于一切。以平等心,處于一切也。
叁曰求度無極。無極者,事究竟波羅蜜也。求度無極者,謂成滿波羅蜜事究竟也。
四曰護無數諸佛法,使不斷絕。諸佛法者,正法也。謂護持正法,令不斷絕。
【複有四事,行清淨戒一曰奉行少事。二曰解了空行。叁曰不犯邪見狐疑
。四曰無猶豫心。是爲四。】
複有四事,能行清淨戒。一曰奉行少事。奉行少事者,謂不多事攀緣,清淨辦道。
二曰解了空行。解了空行者,心無所住也。心不住著,則一切法空。非謂斷滅見,爲解了空行也。
叁曰不犯邪見狐疑。邪見者違背正法,狐疑者不信正法。
四曰無猶豫心。猶豫心者,于正法産生疑惑。
【複有四事。叁昧種性。一曰不習土地語言。二曰心清淨無著。叁曰成功
德本。四曰稍近佛道。是爲四。】
複有四事,可爲叁昧種性。叁昧者定也。叁昧種性,有定因之義。種有能生之義,性有不改之義。
一曰不習土地語言。不應習學地方語言。
二曰心清淨無著。心無染著,則心體清淨。雲何心無染著?心無染著,非是視 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無染著者,是知法不住法也。知法不住,可爲得定之因。
叁曰成功德本。經雲清淨心植衆德本。故成功德本者,成乎清淨心也。
四曰稍近佛道。稍近佛道者,漸漸近于佛道也。
【複有四事。應清白行。一曰興諸善本。二曰其心宴寂行無所著。叁曰所
見隨其脫門。四曰寂定于道義。是爲四。】
複有四事,與清白行相應。清白行者,道行也。一曰興諸善本。善本者,不貪不瞋不癡。
二曰其心宴寂,行無所著。其心宴寂者,不隨境轉也。其心宴寂則不起惑,行無所著則不造業。如是心行寂滅,惑業俱息,便與清白行相應。
叁曰所見隨其脫門。凡有心行所見,應隨順解脫門。心行寂滅,無有所著,便 是隨順解脫門。解脫門有叁,即空、無相、無願。凡有所見,隨順空無相無願,便是隨其脫門。
四曰寂定于道義。道義者,佛法無上理體也。心行寂定于無上佛道。
【複有四事。棄瑕穢心。一曰恐畏生死常專其行。二曰欲求解脫功德之本
。叁曰于安隱無所造立。四曰心無所起。是爲四。】
複有四事,棄瑕穢心。瑕穢心者,染汙心也。一曰恐畏生死,常專其行。常專其行者,不違佛道,一心不亂也。
二曰欲求解脫功德之本。清淨心爲解脫功德之本。欲求解脫功德之本者,上求清淨心也。
叁曰于安隱無所造立。安隱者,涅槃也。菩薩不住涅槃,故曰于安隱無所造立。
四曰心無所起。心無所作也,無起心動念也。
【複有四事降伏其心。一曰以一人之故。當來億百千數遊在生死。二曰知
一切人心所念。爲斷塵勞隨其本願而爲說法。叁曰悉棄捐諸不善法。奉
行衆善坐于道場降伏魔兵。逮得無上正真之道。四曰聲告叁千大千世界
爲其說法。是爲四。】
複有四事,降伏其心。一曰以一人之故,當來億百千數,遊在生死。菩薩大慈大悲,爲一衆生,億百千數生,遊于生死不相舍離,而度脫之。菩薩大願,衆生未盡,誓不成佛。
二曰知一切人心所念,爲斷塵勞,隨其本願而爲說法。菩薩知一切衆生心之所念,先斷其塵勞煩惱。其本願求聲聞乘者,爲說四谛法。其本願求辟支佛乘者,爲說十二因緣法。其本願求無上佛道者,爲說六波羅蜜。是爲菩薩隨應說法。
叁曰悉捐棄諸不善法,奉行衆善,坐于道場,降伏魔兵,逮得無上正真之道。諸佛如來,皆悉過盡德圓,衆善普會,究竟菩提。坐道場降魔軍,方證無上菩提。
四曰聲告叁千大千世界,爲其說法。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所化國土。既成佛已,普化叁千大千世界。
【複有四事降伏魔怨。一曰觀視幻法清淨之行。二曰逮得不起法忍。叁曰
截斷諸無慧之事。四曰已離生死奉修正行。是爲四。】
複有四事,降伏魔怨。一曰觀視幻法,清淨之行。觀一切法如幻如化,體性皆空,何魔怨之有?于是便得心無所住,清淨之行。
二曰逮得不起法忍。得無生法忍,知一切法無生,便可降伏魔怨。
叁曰截斷諸無慧之事。無有智慧之事,即愚癡行也。如一切結使煩惱。皆應斷除之。
四曰已離生死,奉修正行。厭離生死,歸向涅槃是爲奉修正行。正行者即八正 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複有四事思惟經義。一曰因緣法起不爲無緣。二曰興立深法而無有人。
叁曰觀視空法而無所起。四曰自然無想悉爲處寂。是爲四。】
複有四事,能思惟經義。一曰因緣法起,不爲無緣。法不孤起,因緣而起,非是無緣自起也。
二曰興立深法,而無有人。深法者實相也,實相者諸法空相也。于諸法空相中,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叁曰觀視空法而無所起。于如是空相中,一切法不生也。
四曰自然無想,悉爲處寂。自然無想者,無起心動念也,無起心造作也,無貪瞋癡也。諸法性空,諸法寂滅,故曰悉爲處寂。
【複有四事心不舍菩薩法。一曰不舍本願。二曰忍于苦惱。叁曰不惜身命
。四曰不舍四恩行。是爲四。】
複有四事,心不舍菩薩法。菩薩法者,六波羅蜜也。一曰不舍本願。菩薩本願者,無上菩提願也,度一切衆生願也。
二曰忍于苦惱。忍一切衆生所與之苦惱,忍一切法所加之苦惱。
叁曰不惜身命。菩薩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不惜自己身命。
四曰不舍四恩行。不舍四恩行者,上報四重恩也。依大乘心地觀經說,父母恩、衆生恩、國王恩、叁寶恩爲四恩。依釋氏要覽說,父母恩、師長恩、國王恩、施主恩爲四恩。
【複有四事法開化人。一曰衣食布施應爲說法。二曰數數勸使堅固。叁曰
自在安隱之業。四曰立他人善本。是爲四。】
複有四事法開化人。一曰衣食布施,應爲說法。施主以財供養,則應行法布施。
二曰數數勸使堅固。應經常勸令衆生堅固道心,莫令退轉。
叁曰自在安隱之業。凡有所行,不爲後世生死作因緣,皆令趨向安隱涅槃。
四曰立他人善本。化令衆生不貪不瞋不癡,爲立他人善本。
【複有四事安谛受法而攝奉行。一曰善本雖少心不輕念。二曰常奉行安隱
行。叁曰布施調意修善具足。四曰奉承經義使一切歸趣安隱。是爲四。】
複有四事,安谛接受佛法,而奉行之。一曰善本雖少,心不輕念。自己善根雖少,但對于佛法不生輕念之心。
二曰常奉行安隱行。常奉行寂滅行涅槃行也。
叁曰布施調意修善具足。此略言六度。調意者修定,修善者修于慧。
四曰奉承經義,使一切歸趣安隱。奉行經義,自度化他,令一切衆生歸向涅槃之道。
【複有四事得入道行。一曰逮得神通。二曰成就正慧。叁曰在大道心深入
無量。四曰一切所造但習空行不著解脫。是爲四。】
複有四事,得入道行。一曰逮得神通。神者不可測,通者無礙。
二曰成就正慧。正智慧者,無上佛慧也。
叁曰在大道心深入無量。大道心者,菩提心也。
四曰一切所造,但習空行,不著解脫。菩薩一切所行,心無所住,是爲空行。不著解脫,解脫即涅槃之異名。菩薩雖行于空,但不住涅槃,因爲菩薩心無所住故。所以說,菩薩行空不證。
【複有四事奉修慈心。一曰救護幻化之人。二曰常開導人使持法。叁曰度
脫幻者。四曰使得無爲。是爲四。】
複有四事,奉修慈心。一曰救護幻化之人。一切衆生,皆緣生無性,等同幻化。金剛經雲,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得度者,即是此意。救護幻化之人者,即度一切衆生而不取衆生相也。
二曰常開導人,使持法。以佛法化人也。
叁曰度脫幻者。度脫一切如幻衆生。
四曰使得無爲。無爲者,無生住滅叁相。換句話說,使一切衆生,入無生法忍。
【複有四事奉修哀心。一曰爲惡道故而作親友。使得入道而爲興哀。二曰
使離惡罪教令修善。叁曰教求小道者勸發大乘。四曰設行哀者。爲一切
衆生而攝此哀。是爲四。】
複有四事,奉修哀心。哀心者悲心,意謂複有四事行于大悲。一曰爲惡道故,而作親友,使得入道,而爲興哀。爲惡道衆生作親友者,彼雖不請,自往救拔也。而爲興哀者,令彼等道業興,惡道衰也。
二曰使離惡罪,教令修善。教令離惡修善。
叁曰教求小道者,勸發大乘。教求聲聞緣覺者,勸發菩提心。
四曰設行哀者,爲一切衆生而攝此哀。假使菩薩已行大悲者,勸令以平等心,爲一切衆生行于大悲。
【複有四事行善權方便。一曰一切心向道意在前。二曰不舍塵勞心。善
權方便心。叁曰觀一切人及衆邪見悉爲法器。四曰見一切法悉爲佛法。
自然得最正覺。念行諸叁昧逮得善解脫。是爲四。】
複有四事行善權方便。一曰一切心向,道意在前。一切心行,總以菩提爲上首。
二曰不舍塵勞心,況善權方便心。菩薩爲度一切衆生,尚不辭生死疲勞,何況善權方便心?善權方便者,菩薩知無生死,而示入生死。知無衆生,而現度衆生。因爲菩薩深知,衆生生死,皆如幻故。
叁曰觀一切人及衆邪見,悉爲法器。菩薩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畢竟成佛。故觀一切人,乃至衆邪見人,皆爲法器。
四曰見一切法悉爲佛法,自然得最正覺,念行諸叁昧,逮得善解脫。菩薩知一切法緣生無性,無性之法,相無不盡。相盡則無二無別,同一法性,同爲一法界。故菩薩見一切法悉爲佛法。
既然一切法悉爲佛法,故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須作意修證,自然得最正覺也。
固然衆生本來是佛,但被惑業所亂,所以只名佛性,不名爲佛。是故性本無二,但修有淺深。欲除其亂,當修于定,…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