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四种清净行,得至道场。四种清净行者,即戒清净,定清净,慧清净,及果报清净,戒定慧清净,是因上清净。所生清净者,是果报清净。
【复有四事法。弟子缘觉所不能及。一曰其行过于四禅。二曰其心多所入
。三曰行大哀于众生。四曰辩才之音若干种。是为四。】
复有四法,声闻弟子,及缘觉人,所不能及。谓其行超过二乘也。
一曰其行过于四禅。过于四禅者,是不贪着于定,重智慧起化他行也。三果人若重慧不复位,便于四禅出三界,为回小向大阿罗汉。
二曰其心多所入。谓入生死,度众生也。
三曰行大哀于众生。大哀者,大悲也。菩萨行于大悲,而度众生。
四曰辩才之音若干种,谓菩萨种种说法,度一切众生。
如此四法,弟子缘觉所不能及。
【复有四威仪行。一曰乐于闲居远离众闹。二曰往于彼行慈念众生。三曰
无谀谄邪行无所至到。四曰求于道行。是为四】
复有四威仪行。一曰乐于闲居,远离众闹。有二种居闲静处,即内无欲盖,外离愦闹。
二曰往于彼行,慈念众生。往彼众生处,行于化道,慈念众生。
三曰无谀谄邪行,无所至到。对于任何人无阿谀谄媚之邪行。无所至到,意谓无目的,无所要求。
四曰求于道行。菩萨无别要求,不为名利,只为求无上佛道。
【复有四所问无碍无能断截。一曰不惜身命。二曰心常欢悦。三曰弃贡高
。四曰常奉行法。是为四。】
复有四法,凡有所问,答复无有阻碍,无有能断截者。一曰不惜身命。只为护法,不惜自己身命。不为顾惜身命而不敢直言护法也。
二曰心常欢喜。护持正法,心常存欢喜。
三曰弃贡高。谦下待人,不以憍慢。
四曰常奉行法。所行如法也。
【复有四事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时节。二曰随人所喜而现教。三曰常知羞
惭。四曰知止足。是为四。】
复有四事,菩萨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时节。知时节因缘。
二曰随人所喜而现教。随人之根性欲,而行教化,是菩萨具足行。
三曰常知羞惭。谓常察己过。
四曰知止足。不生奢泰,少欲知足。
【复有四事意行平等。一曰随人所应而恭敬教授。二曰所愿大智慧所应教
授。三曰不说他人长短。四曰见说短者慈心向之不怀结怨。是为四。】
菩萨复有四事,心行平等,平等视一切众生也。一曰随人所应而恭敬教授。随众生之根机,而恭敬教授。小机人则教小法,大机人则教大法。教授时皆以恭敬心而教授之。
二曰所愿大智慧所应教授。大智慧者,佛智也。众生若发无上菩提心者,则以无上佛道教授之。
三曰不说他人长短。菩萨行者,但省己过,不说他人长短。
四曰见说短者,慈心向之,不怀结怨。若有人毁谤菩萨说菩萨短者,菩萨以慈心待之,不怀怨恨心。
【复有四事名德具足莫不闻知。一曰自学深慧并施教他人。二曰有来问事
悉遣彼疑。三曰常护正法。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尽。是为四。】
复有四事,菩萨名德具足,一切众生莫不闻知。一曰自学深慧,并施教他人。深慧者,无上佛智慧。自学无上佛慧,并法施教人。
二曰有来问事,悉遣彼疑。有来问法者,皆能遣除他们的疑惑。
三曰常护正法,正法者般若,正法者中道义,正法者实相,正法者法界性。
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尽。法界缘起,十方三世一切万法,无非佛大智慧海所现。法法无碍,互摄互入,重重无尽。菩萨若证此法,即证法界身。自然名德具足, 普闻十方。
【复有四事博闻坚强。一曰闻法则解所归。二曰所闻法乐不贪家怀居。三
曰闻已广宣咸为人说。四曰已闻起贤圣解说向佛道法是为四。】
复有四事,博闻坚强。博闻坚强者,博闻强记,不背失佛旨也。一曰闻法则解所归。闻法则解其旨趣所归,不违佛旨。
二曰所闻法乐,不贪家怀居。乐法不贪家居。
三曰闻已广宣,咸为人说。为人宣说,自利利他。
四曰已闻起贤圣解说,向佛道法。起贤圣解说者,起正知见也,莫起邪知邪见。须向佛道法,不背谬佛旨也。
【复有四事。讲说经法名德流行。一曰先办众事后受以之食。二曰得利
养衣被饭食床卧医药降伏魔力。三曰昼夜乐法为诸天所护。四曰不轻娆
他人。是为四。】
复有四事,讲说经法,名德流行。一曰先办众事,后受以卫之食。众事者,僧 众事也。以卫之食者,出家众托钵乞食曰分卫。这一句的意思是,先办僧众之事,然后受分卫之食。
二曰得利养衣被饭食床卧医药,降伏魔力。谓受四事供养,为降伏魔力,成就道业也。魔有四种,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接受四事供养,皆为降伏四魔,成就道业也。
三曰昼夜乐法,为诸天所护。欣乐佛法,不谋世荣,为诸天所护。
四曰不轻娆他人。菩萨不令众生烦恼,不轻慢他人,不娆乱他人。
【复有四事。光辉众会身得自在。一曰少于所欲。二曰知止足。三曰微妙
柔软。四曰身自奉法。是为四。】
复有四事,可光辉大众的法会,同时自身可得自在。一曰少于所欲。所谓少欲止足,不起贪瞋,净心办道,不妄谋求。
二曰知止足。不多贪求也。
三曰微妙柔软。心如调柔金,语言和善。慈悲喜舍,无有粗暴。
四曰身自奉法。不徒以口教人,须是身体力行。凡有所行,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复有四事。得明慧利说法无异。一曰拔济生死之惧。二曰不希求世供养
之利。三曰常护他人。四曰常住道愿。是为四。】
复有四事,能得明智慧之利,宣说经法,前后无有差异。一曰拔济生死之惧。救拔一切众生,六道生死之恐怖。
二曰不希求世供养之利。菩萨得大智慧已,只为说法度生,救众生之苦。不为名闻利养,世间之利。
三曰常护他人。菩萨当常救护众生也。
四曰常住道愿。上求佛道,其心不退。
【复有四事法。有反复知报善恶。一曰劝化人使发道意。二曰不失所成立
之功。三曰自敬念迎当来慈。四曰常诣正士法师。是为四。】
反复者,于凡情言,恋念恩情,谓之反复。于贤圣言,深知善恶因果,因缘法性,不随凡情,谓之反复。有「佛说五无反复经」一卷。一曰劝化人,使发道意。以佛法导人,使发无上菩提心。
二曰不失所立之功。谓菩萨救度生死,却不随生死。所谓随缘不失性也。
三曰自敬念当来慈。当来慈者,未来佛也。一切众生,皆当来佛。谓应自敬念,一切众生也。
四曰常诣正士法师。常至正士法师处,闻法受教。
【复有四事,不坏慈。一曰具足忍力。二曰不诱娆他人眷属。三曰不舍大
哀。四曰求脱罪福因缘志在于道。是为四。】
复有四事,不坏于慈。一曰具足忍力。对于众生之毁辱杀害,或恭敬供养,均 应安忍,不动于心。对于寒热苦乐等法,均应安忍不动于心。如是可不坏于慈。
二曰不诱娆他人眷属。于他人妻女等眷属,不可诱娆。
三曰不舍大哀。不舍大悲心,愍念一切众生苦也。
四曰求脱罪福因缘,志在于道。应不求人天福报,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四事。习于慈行。一曰常合和人。二曰性行柔顺。三曰其行具足。
四曰所有稍稍近道。是为四。】
复有四事,习于慈行,一曰常合和人。与人和合,不起一切诤事。
二曰性行柔顺。性行慈忍,无有粗暴。
三曰其行具足。其行具足者,防非离过,无有缺点或违犯。
四曰所有稍稍近道。稍稍即渐渐的意思。凡有所行,皆渐渐近于佛道。
【复有四事知是恶师。一曰教人为小道。二曰教人坏菩萨意。三曰教求名
闻增益不善之法。四曰教远离功德善法。是为四。】
复有四事,知非善知识,是为恶师。一曰教人为小道。教人修小乘法,是为恶师。
二曰教人坏菩萨意。坏人菩提心也。
三曰教求名闻,增益不善之法。只教人求名闻利养,增益恶法,是为恶师。
四曰教远离功德善法。功德善法者,自度度人。教人远离自度度人之法,即为恶师。
【复有四事。与世尊诸佛共会。一曰常一其心。二曰常说诸佛世尊功德。
三曰奉清净之戒。四曰志性不舍本愿。是为四。】
复有四法,菩萨行之,与世尊诸佛共会一处。一曰常一其心。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不随六尘转,一心不乱也。
二曰常说诸佛世尊功德。常说佛法,赞佛功德。
三曰奉清净之戒。戒为大师,故受持净戒,常与诸佛世尊共会一处。
四曰志性不舍本愿。菩萨本愿者,愿成佛度众生。
【复有四事法。称其德性。供养菩萨及如来尊。不以懈倦。一曰所供养佛
最尊众佑。二曰其有见我亦当效行。三曰见如来道意得坚固。四曰得见
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权。是为四。】
复有四事称其德行,供养菩萨及佛,无有懈怠。一曰所供养佛,最尊众佑。当知所供养佛,最尊最贵,是众生良佑福田。
二曰其有见,我亦当效行。谓效行佛之知见也。法华经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三曰见如来,道意得坚固。谓得见于佛,能令道心坚固不退。
四曰得见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权。佛圆满报身,具三十二相。佛为一切功德本,故曰得见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权,善权者度生权巧方便也。意谓请佛施权巧方便,转*轮度众生也。
【复有四事。观经义学菩萨戒行得至尊上。一曰过度恶道。二曰常劝立善
道。三曰恭敬如来。四曰具足所愿。是为四。】
复有四事,能观解经义,修学菩萨戒行,得至佛地。得至尊上者,成佛也。一曰过度恶道。过度恶道者,不落恶道。修于戒善,则可不落恶道,不失人天之报。
二曰常劝立善道。善道者,人天之报。上文曰过度恶道是自度,今曰劝众生立 于善道是度人。若只能自度不能度人,便是小乘。例如初果须陀洹,七番人天受报,即取涅槃。所以不落小乘,便须常劝众生立于善道。
三曰恭敬如来。敬佛为大师,常随佛学。
四曰具足…
《佛说幻士仁贤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